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实现邻避设施从“邻避”走向“迎臂”
——《环境类邻避设施协同治理研究》书评
武汉大学国家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珞珈学者”特聘教授丁煌
邻避问题的公共性和冲突性,使其成为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治理的普遍困境。正确解析邻避现象,理性看待邻避设施,协同治理邻避问题,实现邻避设施的共建共治共享,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基于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回应,湖北工业大学张郁教授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环境类邻避设施协同治理研究》一书,该书于2022年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在这本专著中,作者以我国环境类邻避设施协同治理为研究主题,以“环境类邻避设施客观风险(风险生成)—中国制度情境下公众风险感知(风险演化、放大)——社会稳定风险”风险链为主要研究线索,分别从“事件—过程”的时间维度、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主体维度及“制度—情境”的管理维度,阐述了在我国特定的政治经济情境下环境类邻避设施客观风险的演化和放大路径,构建了环境类邻避设施社会风险链阻断机制和邻避设施的长效治理机制,提出了打造优质公共空间,实现设施“共建、共治、共享”的协同治理思路。
该书在对近年来我国邻避问题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梳理的基础上,总结风险治理的常态化制度设计;构建了环境类邻避风险链的整合分析系统,聚焦环境类邻避设施特定风险特征的靶向治理和精细化治理方案,为重新理解和化解邻避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展望;同时将环境类邻避设施风险链阻断的研究延展到邻避设施的协同治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视域下,将风险治理与社会治理的融合起来,为社会公共事件治理研究补充新内容和新思路。
邻避问题作为一种较为典型的冲突事件,首要的是遵循“事件—过程”视角,从理念转变、科学选址、规范管理、快速响应、加强风险沟通和事后反思,探寻其邻避事件的风险预防、阻断和善后治理。其次,邻避问题的表因是邻避设施周边民众对邻避风险分配不均的不满和对现实利益的维护,其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我国封闭的行政决策体制、滞后的危机管理机制和缺失的公众诉求表达机制。因此,阻断邻避风险,要结合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和特定的社会情境,正视公众环境意识不断觉醒的特征事实,加强邻避设施相关信息公开的程度,注重与公众的风险交流,不断营造官民互信的社会状态;要以邻避设施周围公众的诉求和利益为核心,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平衡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进一步优化邻避决策过程中的行政决策体制、危机管理机制和公众诉求表达机制,从源头上阻断环境类邻避设施风险的演化和放大,有效化解邻避设施建设引发的分歧,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治理效应。
伴随着城市内涵式转型的不断深入,公众环境意识和权利意识不断提升,邻避设施治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是现代城市治理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作为一部系统研究环境类邻避设施长效治理的专著,《环境类邻避设施协同治理研究》一书,不仅为阻断环类邻避设施的风险防范与应对提供了可行的方法、技术和对策建议,而且对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地方政府治理的理念转变和和能力提升,特别是共建共享共治格局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