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美丽乡村以来,乡村的发展越来越快,基础设施加快完善,乡村环境变得越来越美,乡村旅游搞得有声有色,产业的发展带动乡村的发展,更好的助力美丽乡村的建设,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地区人口空心化,经济落后、发展滞后,而很多农村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滞后,基础设施薄弱,自然条件恶劣,可用资源少,生产生活条件差,发展困难重重,如何改变农村贫困现状,如何突破现有发展模式,如何强化发展着力点,如何改变“脏乱差”现状?需要我们深刻分析,找到合适发展思路,寻求创新。因此乡村振兴极需在“变”字上下功夫,吸引更多的人返乡建设新农村。
观念“变”。要坚持系统观念,围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推动农民增收致富。持续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多种活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培育文明乡风,切实提高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营造和谐良好的社会氛围;开发新业态、创造新职业,为村民增收拓宽收入渠道;重塑乡风民情价值体系,在文化内涵和创新机制上下功夫;探索乡村良性发展的路子,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提升他们的幸福感。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乡村,乡村的变化一天一个样,群众的精气神提高了,大家都愿意为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群众的思想观念改变了,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在悄悄地发生变革,使得干事创业的激情有了,信心更足了。
产业“变”。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是乡村发展的必要条件,要立足农村的客观实际,依托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从而激发乡村自身发展内生力,做到可持续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宽思路,创新经营方式,促进多个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围绕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形式,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融合、紧密相连、协同发展,一体推进乡村三产融合发展。乡村产业振兴的主体是农民,以前生产要素投入少,生产力受到限制,产业系统基本呈现封闭状态,很难实现乡村产业整合发力促增收的场景。为此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要把增值收益落到农民的身上来,打造特色乡村产业,着力开发培育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等产业,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提高产业效益的优势,推动乡村产业绿色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带动农民真正增收致富。
环境“变”。中国要美,农村也一定要美。良好生态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要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发展,要尊重自然规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让水更清、山更绿、村民更幸福。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生态宜居、干净整洁、生活富美的乡村画卷,实现人居环境大变化、大提升,增强广大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2022年云南省住建厅制定印发《云南省绿美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以“增绿提质”为主线,围绕“绿美、宜居、特色、韧性”的要求,打造“特色鲜明、景观优美、类型丰富、幸福宜居”的云南绿美城市,紧扣“绿美为民、绿美惠民”目标,抓实抓细绿美行动。近年来,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云南省委、省政府于2022年在全省部署启动“百千万”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强化规划引领,统筹资源要素,动员各方力量,努力让农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先行先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生活“变”。构建生态宜居、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格局,利于推进乡村大发展、大变革,全力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不断增强农村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稳步向好带动群众增收,人民幸福感,获得感才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以项目引领为抓手,因村施策、科学规划,打造各有“风韵”的村居,建造特有的文化景观,避免出现“同质化”乡村风貌,体现出不同的区域特色,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可利用率,带动当地的文旅发展,从卖农产品到卖风景再到农文旅融合,达成看“美村子”、富“钱袋子”的愿景。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巩固“厕所革命”整改,扎实推进“两污”治理,让农村大变革取得实效。总体而言,深化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整洁靓丽,还需设施完善;不仅是山清水秀,还需产业发展。乡村从现实出发,沿着“以人为本”的路劲持之以恒,坚持绿色发展,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广绿色生活理念,增强村民环保意识,才会让村庄成为和谐宜居的美丽家园。(朱兴桥、李瑞、孙宇琦、毛志伟)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