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工匠精神 上好新生入学教育思政课

来源:新华网 2023-11-22 15:03:04
A+ A-

新生入学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期,上好新生入学教育思政课,对引导新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系好大学生活“第一粒扣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劳动也是孕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华夏儿女自古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铸就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勤劳勇敢的民族性格和道德品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扬科学劳动观与中华传统勤劳美德的基础上,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谱写了新的时代华章,期间涌现了一批批倾注匠心匠艺、锤炼绝活绝技的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塑造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大国工匠精神。时代新发展,需要大国工匠;迈向新征程,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青年大学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在高校新生入学伊始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过程,有助于增进新生对于工匠精神的理念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引导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自觉贯穿工匠精神,立志成为爱岗敬业、求实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贯通古今,建设工匠精神教育“大课堂”。思政课之“大”,在于其作用是培根铸魂,其要求是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建设工匠精神教育“大课堂”,高校要注重历史和现实的时空对比、理论和实践的现实关照,赋予新生崇高的信念与宽阔的视野。一是要拓宽工匠精神教育的“时空广度”,讲清楚工匠精神背后的科学劳动观、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文化传承和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奋斗的光辉事迹,通过大学第一堂班会、团日活动等,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工匠精神在历史不同阶段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作用。二是要挖掘工匠精神教育的“理论深度”。推动工匠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特别是将中华民族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生动实践作为鲜活素材,激励青年思考“我要成为什么样人”的人生之问;要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丰富工匠精神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方式创新,强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互动学习的新理念,着力推进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议题式、情景式等教学新模式。

守正创新,搭建工匠精神教育“大平台”。工匠精神产生并升华于劳动实践,工匠精神教育不应只存在思政课程中,更应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中实现思想启迪、理论武装和实践指导。在新生专业课程设置中,要将工匠精神的内涵要素融入教学布局和课程安排,特别是加强他们职业伦理操守与职业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未来职业观念,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精神,使课程教学适应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教育引导学生奉献制造强国事业,勇于突破“卡脖子”技术,牢固树立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念。同时,要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开拓校外资源,开展启蒙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寒暑期社会实践等项目,带领新生走进基层一线、制造企业、重大工程,通过校企座谈、“大国工匠”访谈,将思政课堂搬到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第一线,使新生近距离感受大国工匠精神,在实践中知行合一、磨砺匠心。

统筹协调培养工匠精神教育“大师资”。高校教师应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了然于胸,将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融入课程教学目标,根据新生思维特征和课程内容的特点,完善现有教学大纲,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形式确保工匠精神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上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成为“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的职业目标,着力探索将工匠精神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新生年级辅导员、班主任“生力军”作用,组建辅导员、班主任“工匠精神”主题工作室,通过举办主题班团活动、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功能。建好“大师资”,要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校友资源和社会资源,建立健全兼职教师制度,开展“大咖座谈会”“校友面对面”“匠心沙龙”等新生入学教育活动,邀请各行各业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科学巨匠等先进代表担任新生职业发展导师。

融会贯通,拓展工匠精神教育“大格局”。工匠精神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参与。要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通过新生家访、新生开学典礼、家长见面会等形式向家长传输工匠精神教育理念,鼓励家长通过家庭良好的习惯养成、家风熏陶、榜样示范,使工匠精神在家庭教育中“生根发芽”。要充分挖掘校史文化中与工匠精神相契合的人物事迹,通过挖掘校史名家风采、进行人物访谈、举办校史情景剧大赛、校史青年说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完善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将工匠精神纳入校园环境建设。通过校园宣传栏、广播、网站等载体宣传工匠的匠心事迹。依托学生组织吸纳新生参与话剧表演、演讲比赛等,将工匠精神融入活动创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中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高校要按照国家要求、企业需求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带领新生了解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推进产学研共同体、协同创新中心等合作载体建设,深入开展合作育人、合作创新,联手培养行业高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盛雄 南京师范大学思政讲师、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团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