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东北平原、西北干旱区、半干旱区、东部沿海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分布着广泛的素有“土地顽症”之称的盐碱地。“俗话说‘盐碱地里种庄稼,十年九不收’。”3月7日,民建围绕“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开展界别协商,全国政协委员、民建福建省委会主委吴志明道出了盐碱地的危害:“盐碱地对农作物相当‘不友好’,导致农作物‘脱水’、出现枯萎、烧苗,‘中毒烂根’等现象”。
协商会上,宁夏、福建、黑龙江、河北、山东等十个省级民建组织的负责人与参会的国务院相关部委负责同志围绕盐碱地综合利用,展开了热议。
在我国现有的15亿亩盐碱地当中,约5亿亩有开发利用潜力。吴志明建议,加大科技对盐碱地特色产业的赋能作用,坚持“以种适地”“以地适种”相结合的耐盐碱品种开发思路,加强科研联合攻关、国际合作以及科技招榜挂帅,推进相关生态修复和耐盐碱品种优化实验。同时为了增强科技力量和治理经费,吴志明建议采用省际合作的飞地模式,出台激励盐碱地治理开发方案,由中央统筹将盐碱地划分给耕地较少(耕地红线压力大)的省份开发治理,充分发挥沿海发达地区在科技、人才、财政、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助力盐碱地的高效开发治理,实现省际资源互补和利益共享。
享有“塞外粮仓”美誉的河套灌区是国家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因历史、自然、地理、地质等原因,加之不平衡的灌溉排水和蒸发量大导致土壤盐渍化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宁夏区委会主委杨培君关注推进河套灌区盐碱地综合治理,建议在加大河套灌区现代化改造力度的同时,也要加强各类成功技术的成果应用和技术创新,同时制定出台支持性政策,并保持政策和资金支持的连续性、稳定性。
在河北,经过长期持续治理,盐碱地改良取得阶段性成效,涌现出了独具特色的黄骅旱碱麦等农业“名片”,以及以黄骅旱碱麦种植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为代表的盐碱地生物农业试验示范区。“但由于盐碱化成因复杂,(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还存在许多瓶颈制约。”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河北省委会主委薛寒建议,加大科技创新攻关,发展壮大人才队伍,深入盐碱地改良、育种、生产一线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芯片”。我国耐盐碱作物育种以水稻、大豆、小麦为主,耐盐碱作物种业已经初步形成良好的基础。“黑龙江省已在耐盐碱水稻、大豆、牧草等育种领域取得突出进展,审定推广了20多个耐盐碱植物品种。”全国政协委员、民建黑龙江省委会主委方传龙介绍了黑龙江作为全国耕地第一大省,多年来在盐碱耕地改良利用中探索出的“龙江做法”。
为助力我国耐盐碱作物种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山东省委会副主委陈增敬建议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优势,以金融为手段,从优质种企培育、优质品种转化扶持等方面聚焦发力。“要精准扶持助力耐盐碱作物种企发展壮大,强优势抓特色,助力我国种业产业做优做强做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企业,打好种业翻身仗。”陈增敬说。
相关部委负责同志对委员们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了回应,表示将充分吸收各位委员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深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