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址今释 遗产重光——略评《价值再现: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研究》

来源:实况网 2024-03-16 17:11:02
A+ A-

大遗址展现了中华文明特质的形成过程,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多元一体统一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见证;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主动保护、有效阐释与全面展示中华文明的场所载体。王新文教授所作的《价值再现: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研究》是国内第一部对都城考古遗址公园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专著,它基于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思想,立足于既有大遗址及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理论、实践经验,以中华文明的物化载体,也即统万城遗址的考古成果、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探索成就作为行文的出发点,由点及线去联结统万城遗址的历史演变、历史空间格局与当今统万城遗址的综合价值、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路径,由此形成了这样一部重新审视、全面解读且系统研究统万城遗址历史、当代与未来的完整化、生动化著作。

该书由统万城遗址的价值认知问题上升为对大遗址价值评估的思考,构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背景下大遗址价值的定量化评估体系,代入统万城遗址进行实证检验。当前学界对大遗址价值的认知与判断标准多为“历史、艺术、科学”乃至“文化”价值,此类认知维度清晰但不够精确,大遗址作为一种活态的空间型遗产,需要不断加强其在社会变迁与发展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及其衍生出来的功能作用认知。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遗址价值的认知与传递创造了新的机会,也使人们对大遗址的价值认识,从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的认识,向审美和生态价值以及文化资本价值、社会价值等维度逐渐拓展。在考古遗址公园语境下,基于系统论的观点并结合考古遗址公园的空间及功能特性,该书将大遗址价值体系进行明确的层次划分,也即逐层分解为基本价值、直接应用价值和区域整合价值三个层级,从遗产资源自身的真实性、完整性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其次,基于精准的价值认知,该书围绕考古遗址公园的边界划定、空间结构布局、遗址展示、管理运营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针对统万城遗址实际状况重点提出了遗址公园应对发展不确定性的弹性策略以及景观安全格局建构、空间叙事展示遗址、景村协同发展等规划策略。规划是保障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主要技术手段与政策工具,该书通过对考古遗址公园功能特性的分析,基于空间形式的剖析,建构了考古遗址公园空间结构体系,运用空间叠加的方法得出考古遗址公园空间功能分区,分析各区域之间呈现的位置关系,总结空间形态类型,系统化地探究了考古遗址公园总体空间布局的建构过程。此外,鉴于统万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运营过程中可能面对的种种不确定因素,该书提出把规划的重点放在搭建好公园未来发展的整体“骨架”上,强调更具全局性的公园发展目标与设想;同时关注到“骨架”结构内部功能的部署,安排设置相对留白的空间,分区应有预见性,功能应具有适应性,科学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变量。最重要的一点,该书提出作为一种人文景观过程,考古遗址公园需考虑生态景观影响及遗址安全问题,应通过控制关键性空间位置和联系所形成的空间格局来构建统万城考古遗址公园的景观安全格局,这对保护遗址安全、维护和控制景观过程及考古遗址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统万城遗址与周边村落的和谐发展也是亟待处理的现实矛盾,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长期互动作用下,统万城遗址和乡村聚落间进行着持续演化,使这些村落逐渐成为了大遗址整体环境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文化景观的性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将为遗址区村落的发展带来新机遇,该书则从空间集聚的视角讨论了统万城遗址与周边村落保护与协同共生的发展思路,在促进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的同时焕活周边村落居民的乡土情结,助推乡村振兴。

大遗址因保留有代表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成为人们地方感回归、现代文明和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在新时代历史背景下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已经成为促使遗址保护利用与城乡建设、民生改善互惠共赢的重要方式。该书在以往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的学术探讨基础上做出了全新有益思考,尤其是在“统万城历史格局如何形成”“考古遗址公园视域下如何客观科学合理进行大遗址的价值认知与评判”“大遗址由‘文物’变为‘景观’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有何异同”等诸多重大命题上均做出科学分析和深入研究。我们相信,随着大遗址保护的不断科学完善,会有更多该领域研究的优秀成果不断涌现,让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在新时代得以重光。(崔凯)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