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吉院士:竭务实博学不穷 勇创新笃行不倦

来源:看点时报 2024-04-11 10:58:30
A+ A-

——报国奋斗乃成功之本

我是在五星红旗升起来时入小学,在和环境中长大。在国家科技发展进步的大潮中,我是沧海一粟,尽了自己的薄之力,1999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年已八旬之际,回顾一生的经历写了自己的感悟--报国奋斗乃成功之本。

一、 升学考研就业受挫,矢志不渝努力争取去工厂去辽化国家重点工程。

我是在沈阳长大的。东北曾被日本人血腥统治14年。我刚刚懂事时,老人常对我讲,日伪时期,中国人吃一顿大米饭,就是经济犯,要受到严惩!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就刻上了烙印,要为国家强盛努力学!但我这一生升学、考研、就业都不一帆风顺。

报考北大名落孙山。我毕业于全省重点沈阳二中,在全年级我是唯一的各科成绩全五分。二中前几届都选拔优秀生去苏联留学,1961年我毕业,由于中苏关系破裂,未能如愿。我高考填报的志愿是北大技术物理、清华工程物理等四个名校物理专业。由于当时政策我不能去保密专业,被第七志愿北京化工学院学化工机械专业录取。

考研遇文革动乱。1966年毕业前,我在工厂实,学校特意派了个车去接我回校复考研课。我在清华答完卷后,正赶上文革开始,考研的事石沉大海。

毕业分配志愿去大集体工厂。大学毕业分配的时候,青海一个军工研究所想录取我,我非常想去,但政审通不过。1968年7月,我婉拒留校,极力争取到辽宁一个手工业管理局下属的新建的氟化大集体工厂。

到了工厂,住农民的小矮房,从地开始建工厂。新进厂五十多名大学生中,我这个唯一学化工机械的成了“权威”。在工厂干了七八年,到1974年,我当上了机修车间主任兼党支部书记。我曾和车间技术人员一道研制聚四氟乙烯绝缘装置,几次北上大庆,为油田根治了出口日本的原油超标关键难题,工厂收到了大庆油田部的感谢信。

奋力争取参加辽化会战。1975年,国家重点工程辽阳石油化纤厂会战,向全省各市调人,要我们厂选派党员、学化机的,我刚好够条件,可是领导坚决不放。我写信向市委和辽化建设指挥部申请,几经周折和多次努力,才有机会借调去参加辽化建设大会战。后来放弃了在原厂出任副厂长的机会先借后调,到辽化当上了一名技术员,这是我一生的重大的转折!

二、 辽化会战借任中方机械师,为赢得“尖角之争”,破解“轴位移之谜”作贡献。

到辽化后,我先是负责一个公用工程装置的技术和外事谈判。后来,被借调到辽化工程处,我这个连技术员职称都没有的“白丁”,和齐启民工程师一起,作为中方的机械工程师与法方机械工程师对口工作,共同处理辽化建设和试车过程中重大装备技术问题。

赢得了中法有关高压汽包安全的“尖角之争”,维护了国家权益。1977年至1979年,中法双方为引进环氧乙烷反应器汽包尖角结构的安全问题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尖角之争”。许多代表,技术经理与外商谈判的设备技术工作要我们协助去做。我在大学是学化工机械的,门门功课是优秀,学了七年俄文,但法国人采用英文版的AD规范,用弹塑理论设计压力容器时安全系数为1,我所学的苏联的规范和权威著作安全系数是2.7,最小也是1.4。而外国人设计是按照德国安勃士特大学的一位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提出的计算方法!凭过去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外国人针锋相对地进行技术谈判感到格外力不从心。

我从未上过一堂英文课,在大学四年开始自学英语,连发音也是自学的。三年的口舌战“尖角之争”来往的外文技术文件资料、国外标准规范文件推起来有半米高,全部自己翻阅,有时一直到深夜十一二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弄懂外国人提供的国际规范和计算方法之后,我在现场实测和应力分析,采用AD规范计算方法,查明了其中一汽包超过许用应力8%。在代表谈判桌上,外国专家最终承认中方的计算是可信的,同意赔偿一新汽包。同时,我又起草了报告附详细计算书说服了国内专家,改变了尖角绝对不安全的看法,使国家劳动局批准使用,解决了影响辽化施工开车进度的一大难关。

破解引进裂解气压缩机“轴位移之谜”,从此无缘仕途。引进的裂解气离心压缩机是乙烯装置的心脏,频繁报警停车,停车一次损失得几十万上百万。法国专家在巴黎召开过专门讨论会,找出了轴位移大可能的七个原因,其中之一是说法国地球磁场和中国不一样,所以有测量有误差。当时是全公司人人皆知的“轴位移之谜”。

1980年4月在验收考核运行时,外国人偷偷摘掉了安全联锁,结果机器出了大事故,转子,止推轴承,密封全部损坏。我任技术攻关组长,和大家一道日夜在现场监测、查找原因。我查到法方资料轴向力为负200公斤,怀疑是设计有问题。当时辽化四万两千人,没有一个学过离心压缩机,在学校我也没学过。我跑到沈鼓找交大毕业的老工程师去借书。当时没有计算器,我用一把小算尺起早贪黑足算了一个星期,发现外国人设计错了,力的方向相反且数值差十多倍!当时中方的技术高层都不敢相信。

现场的法方专家强调是中方润滑油有问题。当我向法国制造厂专家提出制造厂轴向力设计错误时,他竟然说:“高先生!你是在做梦吧!”后来,法方机械工程师回巴黎重新计算。其结果和我算的仅差几公斤力!结果法国人将转子等部件空运回巴黎,承担全部设计修改费用!这不仅确保了辽化工程按期试车投产,还避免了生产运行频繁停车损失。

1980年8月,曾提名我为工程师室副主任领导班子讨论时,工毕振德和党委书记李涛达成共识,不同意我任行政职务,希望我在技术方向发展,提升我当主任工程师。这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后来我当了12年副工程师,换了8个副经理领导我。

三、 主持根治H型压缩机强振,首次登上国际学术讲坛论文被NASA论文集录用。

1979年到1981年,我参加了业余大学日语班,当时正值辽化试车高潮,一直坚持上课,以两个班唯一的百分成绩通过了毕业考试。。当时能查到的英文技术资料很少,我从日本专家的论文中学到许多故障诊断技术,指导现场实践。

环氧乙烷一H型离心压缩机试车时发生强烈振动,烧坏一个高速转子,修改一年多才投运,外国专家称之为“魔鬼”。1984年,该机大修后强烈振动,拆装十几次,启动二三十次均未成功,有全公司被迫停产的危险。我查阅了美国本特利转子动力学协会的一篇试验报告,其频谱和轴心轨迹等特征与现场测试结果基本一致,并分析了原因可能是轴瓦间隙过大。经多次讨论,冒风险采取了减小轴承间隙的方案。修改后试车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解决了当时可能迫使辽化全线停产的燃眉之急。省市报纸上称赞我为 “揭开洋设备奥秘的专家”。1985年12月,在国家计委召开的全国首次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应用推广会上,我做了长达一小小时的报告,辽化的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在全国初露锋芒!

我开始用英文写论文,结故障诊断现场实践论文被的国际学术会议接受了,1985年6月,我和齐应邀到美国参加了转子不稳定国际学术讨论会,面对一百多名外国专家学者,我用英文宣读了题为“离心压缩机转子—定子摩擦振动分析”的论文。会下,世界著名故障诊断专家本特利先生专门找我讨论了一些问题。他十分高兴,因为他们的小试验研究的成果在中国机械工程实践中取得了成效。我的论文被收集到NASA 2409论文集中。时的报告,辽化的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在全国初露锋芒!

四、首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产能、密封、防喘振技术水

主持裂解装置心脏压缩机移植大手术,德国专家称赞“不能再好了!不能再快了!” 90年代初,为乙烯提升产能改造,辽化裂解气压缩机改造是裂解装置心脏移植大手术,必须在40天内完成。从一开始可行研究到选型,设计联络,验收、安装、试运,我负责组织和技术工作。超前准备,精心组织,群策群力,实现了试车一次投料成功,比原计划的四周提前六天完工。德国专家莱斯特先生说这在德国至少也要八周,“不能比这再好了!不能比这再快了!”

国内首次引进干气密封和防喘振系统改进技术,压缩机组消患增效显著。1992年,循环气压缩机组密封漏油,导致反应器银催化剂失活,损失上千万元。1994年大检修期间,我主持国内首次采用干气密封改造这机组取得成功,根除了油污染催化剂的隐患。后来,我还和研究所、机修厂一起研制干气密封改造乙烯和重整压缩机也取得了成功。

亚太首次采用3C防喘振系统对压缩机技术升级,节能效果显著。1994年大修期间,主持采用全能智能控制系统对透压缩机组进行技术改造,实现转速、抽汽、压力和防喘振全能控制,属于亚太地区首例。经反复调试取得成功,防喘振阀全关,节能效果显著。

五、自学英语通过考试,参加国际“设备维修组织与管理国际研修班”。

自学英语通过考试,赴瑞典国际设备管理研修班学。1995年,公司决定我去参加国家经委组织的去瑞典国际设备管理研修班英语考试。当时,我英语全靠自学,从没上过一次面对面的英语课。凭借时翻译技术资料的速度和与外国人经常对话取得的优势,谁也没想到我竟成了中石化系统五个应试者中唯一的录取者!

1986年上半年,我参加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瑞典举办的“设备维修组织与管理国际研修班”,听了瑞典、美国、英国、意大利、挪威许多专家的讲课,考察了瑞典二十几个工厂企业设备维修管理及新技术。1987年,在验收引进的状态监测诊断系统时,还参观了美国两个大石油化工厂。

博闻广见善益智,在国外学、考察确实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辽化率先采用状态监测维修管理,加强设备故障管理考评,采取超前预防,消患治本的方针等都借鉴了许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六、创建中石化监测诊断中心和机电仪研修中心

创建机械技术研究所 从1980年开始,公司就责成我筹建设备研究室,从一个人一张桌子开始,后来扩建为机械技术研究所。研究所从筹建第一天起就是面对现场大机组、设备腐蚀等关键技术问题的挑战,因此必须带出一支事业心强、技术精湛、能团结协作的队伍。当时,我提出了“务实、求真、协力、创新”的研究所精神, 研究所和现场技术人员工人一道,采用设备诊断方法排除了多起大机组故障。防止了21CN201透掉叶片造成设备损坏的重大事故;采用现场动衡的方法解决了从法国引进的外国专家一直未解决的高速离心压缩机强烈振动。

辽化开发设备诊断技术起步早,1984年中石化公司就把全石化系统的设备监测诊断中心设在辽化。到上世纪末16年间中心协助鞍钢、燕化等30家企业诊断排除机组故障204次。

创建中石化机电仪研修中心 1991年,在中国石化领导支持下,我任专家组组长,在辽化创办了中石化机电仪研修中心,到上世纪末共举办培训班77期,其中设备诊断工程培训班14期,我本人编写教材3部,授课200余学时。当时我被哈工大、东北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合作指导博士生3名。被聘为中石化化机硕士班导师,指导硕士生27名。前欧洲维修联盟主席约翰逊先生专程来辽化访问和学术交流,1994年至1999年间荷兰Eindhoven理工大学派8位学生来请我们指导。

七、获清华固体力学博士学位,创造我国己独特的故障监测诊断理论和模式。

攻读清华大学固体力学论文博士,提出独特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理论和方法。80年代初,我们得到一篇国外故障诊断方面的论文就如获圣经。我曾有一个星期日,带着面包,一整天在北京图书馆查这方面的日文资料。外国文献帮助解决不少现场问题,但也有时按外国人文章中的方法去做,走了不少弯路。在实践中,深感自己理论上的匮乏。辽化现场到1989年仍有的压缩机机组同频振动,由于机理没弄清,一直没有根本解决。我自己也努力学机械振动、转子动力学方面的知识。

1989年9月,我带着辽化现场悬而未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考入了清华大学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攻读论文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机械振动故障诊断。经过三年努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通过了三门课程的考试。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完成了题为《高速涡轮机械故障机理及诊断方法研究》的博士论文。在故障机理、识别特征及诊断方面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对美国John Shore世界公认的权威故障特征表格,做了修改、补充,在研究故障机理和分类的基础上编制了一整套新的表格,用于指导工程实践和编制专家系统。在清华的毕业论文答辩会上,我以一首藏头诗,发表了自己的感慨:

登黄山

半百翁初登黄山,

路出云海方见天。

清芬挺秀松不老,

华夏增辉奉余年。

1992年11月在福州召开的中日第六次化工设备技术交流会上,我简要地介绍了论文的部分内容。日本专家当场说:“日本、美国都有类似的故障诊断用表格,但像高先生归纳得如此全面、实用,我们还从未见过。”国内著名的诊断专家、老院士黄文虎著书介绍世界各国诊断技术时,把我提出的方法和表格作为中国诊断技术予以专门介绍。

研发旋转机械振动诊断工程软件包,在国内企业应用成效显著。从1994年起,我任课题组组长,承担了国家经贸委企业重点推广应用项目“旋转机械振动诊断工程软件包”,在我清华博士论文结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知识规则的基础上,研制出基于矩阵判别筛选法的机械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经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组织专家评审认为,该系统为国内首创,在机械故障诊断机理及识别特征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该系统已被石家庄炼厂、宝钢等12个大企业采用,成效显著。1998年在欧洲维修联盟学术会上,我作了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专题学术报告,受到与会专家的特别关注。

八、创建智能维修理论和模式,根治地下管网阴极保护技术特别重大隐患。

研发关键机组监测诊断及维修决策信息系统,创建中国智能维修模式。从1987年开始,我任课题组长,承担了中国石化公司重点科研项目《辽化关键机组监测诊断及维修决策信息系统》(2 MDIS)。1992年8月,公司专家组鉴定为国内首创,是中国独特的智能维修模式,在故障诊断识别特征研究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2 MDIS运行十年中,辽化大机组故障停机次下降了90%,机组状态创历史最好水,为延长大修周期作出重要贡献。

在1991年TPM世界大会上,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七百多人参加。我宣读了2MDIS方面的论文,受到了与会各国专家的关注。还将论文译成日文出版。

研发防爆厂区地下管网阴极保护技术取得发明专利,根治特别重大隐患。1990年始,我任课题组长,与中船703所合作,对辽化59公里防爆厂区地下管网进行阴极保护应用研究,取得发明专利。实施后泄漏点由1990年172点降至1998年9点,解决了被石化公司列为特别重大隐患的难题。1995年部级专家鉴定为国内外首创。现已被大庆石化厂等许多企业采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九、率先研制应用局域网集散监测诊断和机组监测分析与控制系统

国内外率先研制应用基于局域网的集散监测网络和诊断系统。1991至1995年,我组织仪表厂、机械研究所、信息中心共同研制出局域网集散监测网络和诊断系统,应用于辽化二期工程五套监测诊断系统应用于加氢裂化等关键装置机泵群、大电机监测,信息通过光纤网传到公司监测中心,为杜绝大事故和预知维修发挥了重大作用。

1997年1月斯坦福大学和MIT联合举办了首届基于因特网的工业装备远程诊断研讨会。同年在国际设备工程大会(IPEC Guangzhou 97),我应邀作主旨报告,提出设备集散监测网络与远程诊断系统,在学术上研究方面,我国石化企业和美国最著名高校同步。

研制出离心压缩机组监测分析与控制系统,本特利副裁称可能成为其竞争对手。1991年起我任课题组长,成功研制出中石化公司重大装备国产化项目离心压缩机组监测分析与控制系统。世界著名的监测诊断仪器公司美国本特利公司本特利先生派副裁专程到现场考察,他考察了监控系统后说,“如果硬件可靠。该系统可能成为本特利公司竞争对手。”

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之下,搞技术工作,走技术成才之路,既无权,又无钱,但我觉得一个有业务专长的人,终究会得到社会尊重的,自己活得也充实。在辽化建设、试车及生产发展中,我做了一些工作,仅仅是大海之一滴,国家给了我很高的荣誉,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1991年成为中国石化最年轻的教授级高工,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贴,1999年当选工程院院士,是

械运载学部第二年轻的。

1712800904619

高金吉院士于辽阳石化公司聚酯厂压缩机房(2001年1月,摄影师:侯艺兵、王生生、王志英,中国工程院提供)

十、重返母校从零起步,建北化诊断与自愈工程研究中心。

建立北化诊断与自愈工程研究中心(DSE),与国内外交流合作。32年后的2000年我重返母校,是2001年7月11日正式成立的,一切从零开始,10万元启动费,当时叫设备诊断工程研究中心(PDE),2003年,在国际上提出人工自愈原理之后,改名为诊断与自愈工程研究中心(DSE)。从那时起,团队致力于振动故障的溯源诊断与自愈调控,还有自动衡技术,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而取得了很多可喜成果。

在教育部“211工程”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工程院咨询等项目的资助下,我们的“诊断与自愈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团队和实验室已初具规模。

中国石油合作国内最早建立设备远程监测诊断。2002年我们团队和信息学院合作,开始研发装备网络化远程监测诊断系统,将辽阳石化设备监测诊断局域网系统,通过因特网连接到北化设备诊断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在我们实验室能看到现场的监测系统,现场机组问题大都能提前预警,为设备安全与维护提供一手资料。还开发了数据采集系统为企业建立监测诊断中心,陆续将大庆石化等中国石油七个分公司监测系统集中连到一个工业互联网上。在国内最早为中国石油建立设备远程监测诊断,比2012 年GE公司首次提出“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早10年起步。

2019年9月8日,在江苏无锡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工业互联网发展高峰论坛上,我应邀作了题为“工业互联网驱动装备智能运维与自主健康”的主旨报告,简要介绍了1991年始研发局域网集散监测网络和诊断系统和2002年起研发因特网设备远程监测诊断,引起在场工信部主管关于互联网有关领导的重视。当年12月,新成立的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聘请我为技术专家委员主任委员

十一、首次提出“人工自愈与装备自主健康”出版专著,开始得到国内外学术界认同。

凡是书本上没有的创新,特别是外国人没涉及的创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攻克离心压缩机等工程难题过程中,我们凝练出“六维对中”和“临界负荷”等新概念和原理,这些创新都能在我工厂实践中找到源头,都是冥思苦想的感悟。但一开始在学术讨论和科研项目成果评估时,并不为一些国内名校的学者和老师所接受,甚至受到强烈的反对。非常庆幸,现已渐渐取得了曾反对的学者专家的共识并开始得到他们大力支持。

但光有工程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到学校之后我开始攻读哲学、系统科学、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和医学特别是传统的中医等理论著作。2003年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我首次提出 “故障自愈原理”研究方向,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2010年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提出“工程自愈论”,2012年高教出版社为我出版了《机器故障诊治与自愈化》专著, 2018年在“机械工程学报”上正式提出“仿生人工自愈与自愈调控系统”和“装备自主健康”。

我花费了10年的时间,提出了控制论和人工智能至今还没有涉足的研究领域,写了一本专著《人工自愈导论—机器自主健康基础》,在写作过程中我的同乡好友北航焦宗夏教授(后来被评为院士)对我提出的人工自愈新原理和技术非常支持。但他对我说你最好是同时译成英文出版,因为中国人自己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概念,往往不被中国学术界认同。确实如此,我投的关于人工自愈的论文有的形式审查就被拒。我申请了202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2021年11月,我从网上公示看到了评审落选的消息。我更坚信真正源于工程实践的创新,一个新原理和技术的提出,往往不会得到多数人的认同。为纪念202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评审我的专著落选我作诗一首。

我接受了焦宗夏的建议,在完成中文稿的同时,争分夺秒将该书译成英文,在科学出版社大力支持下,和Springer签订了协议,2023年,出版了《Artificial Self-recovery and Autonomous Health of Machines》一书。《机械工程学报》创刊70周年,我所著的论文“人工自愈与机器自愈调控系统”被评为优秀论文,被列为两大创新理念之一。美国生物科学与工程(American 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 和当代物理(Current Physics)编辑部致函称,对“仿生人工自恢复实现机器的自主健康”(Bionic Artificial Self-Recovery Enables Autonomous Health of Machine,印象深刻,邀请我为杂志的编委或审稿人。我的那篇文章2022年登在《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该论文先被退稿,后被登在首篇。2021至2023年在北化举办三次“人工自愈与装备自主健康学术论坛”,受到学术界关注,第三届论坛线上线下有2.8万人参会。

1712802113767

十二、任首席压缩机智能化自愈化研究取得突破,获批压缩机全国重点实验室。

任首席开展科技部973项目研究,压缩机智能化自愈化技术取得突破。2011年,我们北化又与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东大、西交大、清华、沈鼓、陕鼓等合作,申报了科技部973项目“高端压缩机组高效可靠及智能化”,并获批。我任项目首席科学家,申请时我69周岁,再大一岁就没戏了。我可能是最年长的首席科学家,难怪有的院士老朋友对我说,“老高,你多大了,还当排长领着去拼刺!”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以钟掘为组长的专家指导组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指导和帮助。她建议我们将运行中的问题上升到设计阶段,从源头上进行研究。这对我们有重要方向指导意义。该项目研究成果获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

联合建立高端压缩机及系统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家重点实验室获批,任学术委员主任。2022年由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压缩机技术及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化工大学高端机械装备健康监控与自愈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和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四家单位参与重组,联合申报的“高端压缩机及系统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准,我任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主任委员

高端压缩机及系统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北化)揭牌仪式合影

十三、任国防基础研究项目首席,航空发动机监测诊断与动衡技术取得突破。

首次获批国防973项目,任首席开展航发轴承监测预警系统研究。2009年,工程院和科学院组织两院院士考察航空发动机。我去了沈阳、哈尔滨等许多地方的发动机研究院所和制造厂,当时发现发动机试车的监测系统,大多采用国外的便携式检测仪器,而且热工参数和振动等状态参数都各测各的,形成信息孤岛;航空发动机机载监测采用俄罗斯的技术,采用速度传感器,根本无法测中高频振动早期预警和故障诊断。

当时我还了解到,引进的航空发动机中介轴承,由于不能早期预警曾经发生5次机毁人亡的重大事故。2010年我们就申请了教育部和装备部的预研项目,研究航发轴承早期故障监测预警。对我们化工大学去申请航空发动机项目,许多专家很不理解。

我和工厂团队从1979年国内最早从事风机、透压缩机械监测诊断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轴承监测诊断技术成果和经验。去上海参加评审的时候,我们是排在浙大、上海交大等学校后面汇报的,我讲完了PPT以后,在场的空军发动机专家就说,听你讲了以后,我们对民口院校从事国防科研有信心了!我们拿到了2011年航空发动机轴承监测预警的项目。在空军装备研究院师甘晓华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和空军某研究所、某发动机修理工厂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一开始我们对航空发动机确实不了解,发动机修理厂邹利民师对我们帮助很大,在现场多次讲解发动机结构和故障案例,是我们团队的启蒙老师。

任首席承担国防973项目,航发整机和自动衡技术成效显著。2009年,我在参加两院院士航空发动机调研期间发现,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和修理厂均采用国外制造厂工艺动衡方式,即发动机部件和转子低速动衡后,组装成发动机整机在试车上运转试验。振动合格可以出厂,不合格的还要将发动机拆解,再进行部件和转子低速动衡,组装成整机上试车再运行验证,反复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合格为止。这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大大拖延检修时间。

2013年7月起,我们北化和大工、中国航发研究所和发动机制造厂、某发动机修理工厂合作,共同承担国防973项目。我任首席技术专家。把我们40多年开发应用的现场动衡的技术应用到航空发动机上,开展航空发动机本机动衡基础研究。长江志农等在发动机修理厂的大力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浩大工程,建立了真实发动机电驱大型实验,并在发动机试车架上实验验证成功。采用整机动衡了百余发动机,不用拆装一次成功,大幅度缩短了检修时间。2021年4月,整机动衡项目通过了刘大响为组长的专家组评审验收,评为优秀。

任首席承担国家安全基础加强重点项目,航发机载监测诊断和振动靶向抑制取得进展

2020年5月任技术首席专家正式启动国家安全基础加强项目,研究航发振动故障溯源诊断与靶向抑制。我们团队和中国航发两所、中航试飞院和沈航、某发动机修理工厂共同承担了该项目。已经是77岁的我再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出任项目首席技术专家。江志农等机载监测诊断取得步研究成果,何立东等应用挤压油膜靶向抑制振动技术解决了航天涡喷发动机振动大难以发射的关键技术难题。

十四、监测诊断与自动衡技术在舰船、装甲、核工业发动机及机床上推广应用。

主动开展舰艇发动机监测诊断研究,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成效。2013年09月29日 新华网有一报道,中国海军长春舰出海训练,靠“老轨”(机电长)对机组进行耳听手摸检查故障。我们团队就开展了柴油机建模进行理论和故障机理研究,选购了两柴油发动机,模拟至少二十几种故障实验验证。老师和博士生暑假没回家,积累了很多诊断的规则和方法。研究成果在舰艇发动机监测诊断取得实效,还在核工业柴油发动机和装甲车辆动力装备上推广应用。

自动衡技术在机床工程应用成效显著,获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2002年,我去美国参加国际学术后考察了一个自动衡专业公司。回来后开始研究电磁式自动衡系统,辽化仪表厂厂长工程师吴海琦退休后,帮助我们团队解决了好多技术难题,还带领我们的博士研究生自己还开发了气压液式自动衡系统,获批国际专利。陈立芳等与中国航发某所合作,开展自动衡试验研究。螺旋桨桨叶系统自动衡试验,取得振动降幅百分之66/88的满意效果。2016年,我指导的一位博士生潘鑫老师荣获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六届“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题目是“高端机床气压液体式与电磁滑环式自动衡原理和方法的研究”。还发明一种基于径向励磁原理的机床自动衡系统,将机床砂轮的不衡振动实时抑制在 1um 内。经北京海冬青、北京联动电机等多家单位应用,实现改善工件加工粗糙度 30%以上、圆度误差50%以上,能远高于国外同类产品水。2022年,在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举办的“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中获得发明金奖。

十五、与空军及中国航发研究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被聘为空军建设发展专家顾问。

我们DSE团队和空军某所还有中国航发动力所所都建立了航空发动机振动健康监控联合实验室。我是中国航发606、608所院士工作站进站院士,在航空发动机健康监控领域同他们合作。2018年606所被沈阳市评为先进院士工作站,我本人被评为优秀院士专家。当时的606所所长李宏新和师刘永泉、副师吴法勇等给予我们团队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F:\联合实验室.jpg

2017年606所与北化成立航空发动机振动健康监控联合实验室

2017年 国防科工局授予军用动力与能源-航空动力国防特色学科。2018年,与国内著名高校经过激烈的竞争,凭着高分获批军用发动机健康监控及网络化教育部重点实验。2018年9月 我被聘为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高级顾问。

F:\hu2.jpg

2018年获批发动机健康监控及网络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2011年原政治局常委贺国强书记,2012年时任国务院副刘延东来我校视察领导的关怀和赞扬使我们团队师生受到极大的鼓舞。2016年2月和2017年3月,装发部和军委科技委首长视察DSE实验室,充分肯定我们团队军用动力装置监测诊断科研和应用成果。2013年4月至今我被聘为空军建设发展院士专家顾问。2018年新闻联播还播送空军司令给我颁发聘书的录像。2016年10月我被聘为科技委空战领域专家委员会成员。

1712802709899

2018年新闻联播空军司令给我颁发聘书的录像

十六、功成不必在我,争作对国家最有用的科技创新团队。

我给新入学的本科生上第一课时讲过这样两句话:“机遇往往属于勤奋学、善于超前准备的人;成功是归于自强不息、勇于探索创新的人。”人生的目标不能太理想化,但一定要有奋斗目标,要矢志不渝。只有尽力报效祖国才有个人的前途。五年,我们北化DSE团队为国防建设培养了一些人才。培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到航空工业16人、航天40人、核工业11人、船舶15人,共82人。

我今生的座右铭是,博览广识修睿智,勤学实践探真知。学研产用高新创,矢志强国竭务实。我虽为工程院院士,但至今没得过国家科技大奖,只被推荐得过一个国际协会的终身成就奖。到学校之后,我负责一些科研项目,但从未牵头申报任何奖项。我们团队师生得了一些部级、协会奖的特等奖、一等奖还有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等,都是我的同仁和学生牵头,我作为作参加者。团队的科技创新在祖国大地上开花结果,这才是我终生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我在青少年时就希望今生能为科技强国出力,可一直无缘。我这一生起点很低,上大学没去名校,考研究生无果,毕业分配军工院所无望,志愿去大集体工厂。思维很重要,可决定你努力的方向,我在大学自学英语,大学毕业坚决去工厂,力争走出国门,才有了学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和条件,才可能有后来的创新成果。在我临70岁时,和团队同仁一起把工业动力机械监测诊断和动衡技术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后来又拓展到舰船、坦克和核工业动力机械,已初露锋芒,取得了实效。我还被聘为空军建设院士专家顾问。多么庆幸,我青少年时的梦实现啦!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善终如始,则无败事。功成不必在我,年轻同仁和学生取得成就我感到很欣慰!我要支持鼓励年轻人超过自己,和他们一起继续发扬“务实,求真,协力,创新”的精神报国奋斗,奉献余生,争作对国家最有用的科技创新团队。

高金吉 设备诊断及人工自愈工程专家。1942年12月1日生于长春市。1966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1993年获清华大学固体力学工学博士学位。曾任辽阳石油化纤公司副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0年在国内率先开发应用设备监测诊断技术,198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1991年起步研发应用因特网远程设备监测诊断,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曾任校学术委员主任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石油和化工组组长、中国设备管理协会会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任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国防973和173项目首席技术专家、空军建设发展院士专家顾问、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技术专家委员主任委员,高端压缩机及系统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主任

2003年在国际学术界首次提出“装备故障自愈工程”的学术理念,2018年正式提出“人工自愈与故障自愈调控系统”,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3部。 2005年被世界工程资产管理(WCEAM)大会聘为国际筹划指导委员委员,并担任第三届世界工程资产管理与智能维修(WCEAM-IMS2008)大会主席。2016年,国际工程资产管理协会(ISEAM)授予 “世界工程资产管理先进领域终身成就奖”。2023当选亚太人工智能学会(AAIA)会士。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