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后台衔接不畅的背景下出现
中台的概念一热,无论是互联网科技企业还是传统IT厂商,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中台构想,或许是因为“中台”是由头部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提出的,也或者是因为中台是数字化转型大幕下的一个标志性转折。
技术中台、数据中台、业务中台、算法中台,新概念层出不穷,天花乱坠,自2019年开启元年以来,中台建设持续吸引着业界的关注。
前台直接对接客户,进行信息交互,后台作为各业务管理系统的平台,提供IT支持。电子商务网站、门户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都属于前台的范畴,它们都被要求能快速创新响应用户的需求,而后台包括财务系统、产品系统、客户管理系统、仓库物流管理系统等企业的核心计算资源,则要求越稳越好。
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发展壮大,前后台衔接逐渐受阻,大量的重复性工作出现,问题迫在眉睫,中台的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
如果说谁最受前后台衔接不畅的困扰,谁最需要解决重复造轮子的问题,首先想到的应当是阿里巴巴。双十一期间每秒约50万单左右的并发峰值,近乎全国最高的高并发场景,急需解决硬件成本过高的难题,而阿里旗下淘宝、天猫、1688、聚划算、闲鱼等业务平台虽各自独立,但用户群基本一致,信息交互方式一致,如果可以实现的话,完全可以共用一套用户系统和订单管理系统。
因此,把需要重复开发或重复执行的内容整合成一个通用的“平台”,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以分布式技术架构模式来解决集中式单体架构带来的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差等问题的中台由阿里提出也就在意料之中。
做薄还是做厚?
关于中台,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而作为概念的提出者,阿里在几年前发布了其数据中台DataWorks平台产品,但相关的技术平台和工具并没有一并发布,而在业内,一会有阿里要“做薄中台”的传言,一会又有阿里要“做厚中台”的讨论,这不禁令其身后的跟随者更加迷茫。中台到底要怎么建。
而事实上,万变不离其宗,找到事物的本质所在,也就摸到了其中的门道。10年前,各大银行提出了“统一平台”的概念,电信企业提出“统一数据资产”,和中台其实是一个意思,即通过标准化、模块化的方式提高系统的复用能力,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考虑清楚了中台的实质,是不是就可以着手去做了。有句俗语讲得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企业在建中台前,首先需要考虑的不是怎么做的问题,而是自己需不需要,有没有条件做的问题。
比如各业务板块相对多元化的集团型企业,尽管各版块相互独立,但又有共通之处,便可以借助中台提高运营效率,而有的企业如果业务量并非很大、业务复杂度也不是太高,那单体应用反而是更好的选择。
牵扯到千变万化的业务,挑战难度升级
虽然技术中台、算法中台,各种概念五花八门,但目前建设中台的企业主要还是集中在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上,毕竟一切努力尝试大多都服务于最终的业务。因此关于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之间的关系,也就逐渐清晰。
以数据采集、数据集成、数据治理、指标体系和数据仓库统一建设等数据管理活动为典型特征的中台为数据中台,以在线业务为典型特征的中台为业务中台。
数据中台在打通前后台,实时分析、响应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包括数据在内的全部流程最终却都要反馈到企业的核心业务之上,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业务中台似乎更靠近企业的核心。而由于牵扯到千变万化的业务场景,业务中台的建设也相对来说更为复杂,也更具挑战性。
阿里云在前不久的云栖大会上提到,“中台并不是被设计和构建出来的,中台是不断运营出来的。中台的每个能力都不是靠某个产品经理或者技术架构师设计出来的,都是在日常持续的业务和技术运营的过程中不断地滋养、迭代和沉淀出来的。”
业务是实时变化的,是很难标准化的,如何设计组件,让组件和业务之间既配合默契,又不互相牵制,成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到了这里,光靠技术似乎已经解决不了问题,强大的组织执行力或许才是中台坚不可摧的保障。
企业间的技术体系、组织架构、业务模型都是各不相同的,直接搬来技术不仅不会带来新的价值反而还会消耗企业原本的元气,组织者需要站在全局的视角审视,依靠坚定的战略定力和高度的战术纪律为组织找到恰如其分的最佳路径。
这对组织者来说是极大的挑战,组织能力、决策能力无疑关乎着企业的命运,但言为心声,行为意动,组织者真正不能忽视的则是内在的正心诚意,意诚则心正,心正则身修,内外兼修,既可独善其身,又可兼济天下。先前的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结语
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中台只是其中一环,不必盲目跟风,也不要墨守成规,看清脚下,方向对了,走多远的路都是值的。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