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我国农村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为了解福建省山区乡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情况,探索以融合发展促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路径,7 月11日—7 月18 日,中国—太平洋岛国减贫与发展合作中心庄佩芬教授带领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促进团—星火接力,以产业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调研实践队,赴三明市沙县区和大田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分析,实践队积极探索如何利用当地的产业特色、红色文化,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激活农村经济活力,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智慧与力量。
小吃做成大产业
实践队的第一站来到沙县小吃城,探访其独特的乡村振兴之路。”通过走访沙县区委小吃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和沙县小吃城的村民商户,实践队亲身感受到了扁肉、拌面、蒸饺、炖汤、芋饺等品种多样、美味可口的沙县小吃早已成为许多人心中的“国民美食”,已从普普通通的小吃已发展为年营业额500亿元、带动就业30多万人的大产业。沙县小吃名店之一“肥姐小吃”负责人说:“开店三十几年了,游客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钱越赚越多,带动了很多亲戚朋友脱贫致富。”实践队成员了解到,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沙县小吃要不断探索小吃产业再发展的模式,包括政策保障下的“跨村联建”模式、紧跟预制菜的风口、借力“一带一路”成为传播窗口等,才能更好发挥特色,让小吃产业继续成为富民的关键产业。
图为实践队了解沙县小吃产业园概况
图为老师为实践队讲解沙县小吃产业发展历程
红色基因永传承
实践队的第二站来到位于大田县均溪镇玉田村的“第二集美学村”旧址,探访其独特的红色文化之路。通过参观“第二集美学村”旧址陈列馆、“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旧址,实践队通过翔实的史料了解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保存国家文化血脉和闽南教育精华,确保师生安全,集美职业联合学校下辖的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三所中专学校14个班614名师生辗转迁移至三明大田坚持办学8年。因此,这里被誉为“第二集美学村”、战时的福建“西南联大”。实践队成员均表示,从一个个传诵至今的感人事迹,深刻认识到当年学村坚守所经历的磨难和考验,感受到抗战的艰辛和伟大。作为大学生,要加强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弘扬嘉庚精神,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庄老师建议,玉田村可结合本地农业资源,推出以"第二集美学村”为主题的精品线路,积极发展红色研学、农业观光、红色旅居、特色农产品开发等产业,推动村集体和村民实现双增收,走出一条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图为实践队参观“第二集美学村”旧址
图为实践队在“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合影
以"椒"为媒促发展
实践队的第三站来到位于大田县上京镇的鼎农农业有限公司参观了青花椒生产基地和生产车间。负责人李建阳介绍,目前,公司种了200多亩青花椒,是福建唯一试种成功试种青花椒的公司。公司以大田县优越地域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趋势,通过向外借力和自我发力相结合,建强青花椒生产、加工、流通、冷链、品牌、营销、旅游全产业链,打出产业发展"组合拳",奏响增收致富"椒响乐",致力于走出一条惠农富农的道路。实践队对鼎农公司敢于创新试种青花椒、克服困难改变生产工艺、因地制宜探索新种植模式的成功经验表示赞赏。在与企业负责人作深入了解的过程中,实践队指导老师建议企业要拓展产业链发展。在当地政策引导支持下,保持绿色农业底色不变,企业在保证高品控集化生产的同时,突出当地青花椒产业特色,需要致力于将青花椒产业从单一种植向全产业链发展。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青花椒生产、产品加工、市场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创新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努力延长青花椒产业链条、拓展产业范围和增加农民收入。
图为企业负责人为实践队讲解青花椒生产情况
图为实践队与企业负责人合影
供文:林心悦
供图:林乐言 林心悦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