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炎炎夏日,一股清新的文化之风悄然拂过常州大地。7月5日至7月8日,由江苏理工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13名青年学子组成的“遗韵铸新”暑期“三下乡”实践团,以“探寻工业记忆,传承非遗瑰宝”为主题,深入实地挖掘常州大运河工业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唤起群众对常州大运河沿岸工业历史的记忆。
穿梭古今,梦回工业辉煌
7月5日,晨光初破,实践团成员满怀热情地走进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这里曾是常州工业辉煌历史的见证者,如今串联起原有老街、老巷、老厂,提炼出“创意、记忆、工艺”的内涵,围绕“运河文化、工业遗存、创意产业”的三大主题,成为一个集文化创意、艺术展示、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常州文化地标。成员们沿着街巷前行,首先参观了古运河畔老工厂遗址,接着走进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一册册泛黄的档案、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有年头的展品,如同时间的低语,缓缓揭开常州工业发展的神秘面纱。从纺织业的兴盛到机械制造的崛起,每一个章节都记录着这座城市不屈不挠、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刘钰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常州百年工商档案展览馆。刘钰 供图
图为实践团参观合影。刘钰 供图
非遗新篇,焕活工业遗产
随后,为深入探寻常州手工业文化,实践团集体前往常州“三宝”博物馆,这里是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殿堂。在常州梳篦展馆,一把把精巧雅致的梳子、一缕缕精致讲究的篦子,不仅展示了常州匠人的高超技艺,更承载着深厚的民俗文化与审美追求。乱针绣博物馆内,一幅幅色彩斑斓、层次分明的绣品令人叹为观止,其独特的乱针技法打破了传统刺绣的束缚,开创了中国刺绣艺术的新纪元。留青竹刻博物馆内,陈列着一件件以竹为载体,刀为笔刻画出的细腻入微、意境深远的艺术品。在聆听过非遗手艺人对留青竹刻制作过程的介绍讲解后,实践团成员们亲身体验了竹刻艺术。一刀一刻间,不仅是对技艺的学习,更是对匠心精神的深刻领悟。这份亲身体验,让理论知识变得具体生动,也为后续的社区宣讲活动增添了更多鲜活的素材与情感。
图为常州龙城梳篦博物馆展品。刘钰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常州乱针绣博物馆。刘钰 供图
图为留青竹刻博物馆展品。刘钰 供图
图为手艺人讲解制作留青竹刻的过程。刘钰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竹刻。刘钰 供图
社区织梦,传承工业文脉
7月8日,实践团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悟,走进常州市钟楼区机械二村社区,为这里的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工业文化宣讲。实践队成员化身为历史的引路人,带领小朋友们穿越时空隧道,回顾了常州工业发展的辉煌岁月。通过生动有趣的历史讲解、寓教于乐的互动问答及精彩纷呈的视频展示,让小朋友们在惊叹于传统技艺精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常州大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实践队成员们还关注到现代化浪潮下工业遗址保护的重要性,带领小朋友们探索了常州工业遗址的现状,并分享了成功的活化案例,激发了他们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兴趣与思考。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兴奋,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无限希望。
工业记忆,不容遗忘;非遗之美,在于传承。“遗韵铸新”实践团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对常州工业记忆与非遗瑰宝的深刻探索,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他们积极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用青春的脚步丈量历史的深度,用知识的光芒照亮文化的未来,为传承与弘扬常州本土优秀文化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 陈佩琰 王奕 戴雨濛 )
图为实践团成员宣讲常州工业文化。刘钰 供图
图为实践团社区宣讲合影。刘钰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