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文化受到冲击,集体记忆面临遗忘危机。乡村文旅作为一种新兴旅游形式,为乡村经济注入新活力,也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重要途径。为深入调研乡村文旅在建构集体记忆方面的作用与路径,为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乡村文旅建构集体记忆路径调研团”与“政策宣讲助力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调研团”于7月上旬前往马鞍山市当涂县大陇镇龙潭村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该村文旅发展现状,分析其在传承乡村文化、建构集体记忆方面的积极作用。
实践团与龙潭村村党总支书记助理、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毕业研究生张洋进行访谈。作为基层工作人员,张洋学姐以亲身经历阐述村庄建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以青年视角解读农村文旅产业发展意义与基层事业建设所需,用理论所学支撑工作实践,展现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优秀毕业生的责任与担当。
(实践团队与张洋学姐合影)
实践团于龙潭村内对村民进行随机采访,以村民个体视角探寻村庄集体记忆建构。实践团了解到,龙潭村所属当涂县具有孙村龙灯这一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围绕龙灯开展地域性节庆仪式;同时,龙潭村聚焦当地农作物,打造特色“葡萄节”,以文旅产业带动龙潭村协同发展。
(实践团队采访当地村民)
实践团还前往龙潭村“鱼光互补”基地进行考察。鱼光互补项目负责人热情介绍基地的运作模式和发展情况:鱼光互补,即“水上发电、水下养鱼”,既能提高能源产出效率,又能增加渔业的产量和质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实践团队在鱼光互补基地前合影)
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也是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通过深入了解龙潭村发展现状,团队成员将把本次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学习补充,作为日后进一步研究深化的支撑材料。同时,团队成员深刻意识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有志青年。团队将用火热的青春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以青春之姿答好“青春之问”,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青春力量。(黎雨昕,蔡思涵,高阳)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