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青年学生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河海大学“淮才可遇”非遗文旅赋能实践团7月10日至7月13日赴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淮剧小镇开展调研实践活动,为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淮剧、助力推广相关文旅融合项目增添青春色彩。
实践团成员将把传统非遗淮剧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作为切入点,在实践开始前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成员对当下5个主流媒体平台展开了详细数据调查,分析出了平台特色以及相关受众画像,总共撰写了5篇调查报告;同时制作了有关受众对非遗文化以及非遗文旅相关了解情况的调查并收获400份来自全年龄段的用户问卷反馈。
实践团开会分析所得数据 戴健 供图
根据分析调查报告和用户反馈,实践团成员总结出了音频、图文等5种新媒体传播手段的优势,并结合淮剧文化特色以及景点特色,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创作策略,例如:微短剧创作、短视频与音频制作、景点图文介绍、自媒体vlog等,利用创新思维与专业能力将淮剧文化以及淮剧小镇的魅力推向更广阔的舞台,使其以更加丰富多元的姿态展现给受众。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的起源地,其为淮剧的传承与保护做出了许多努力,淮剧主题景点“淮剧小镇”就是其中之一。团队成员在淮剧小镇宣传部老师指导下,对小镇当下的现状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对小镇内部整体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成员在此过程中对工作人员、淮剧演员以及附近居民进行线下面对面采访,了解到淮剧小镇的基本情况以及现存阻力。团队了解到,淮剧不仅是盐城地方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淮剧以其柔美的唱腔、细腻的表演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江淮儿女的情感与记忆。
实践团成员体验学习淮剧文化 王薪茹 供图
团队成员主要专业方向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也包括广播电视学专业和其他多元专业。在确保团队拥有专业摄影和专业演员的同时,进行文理结合,碰撞出不同火花。成员们不断讨论并将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将理论结合实际,制定出更加富有创新活力,更加切实可行的短视频脚本,以此来帮助淮剧小镇的宣传推广突破瓶颈,并以此推动当地文化旅游业发展。
非遗文化不能"冻"起来,要"动"起来,只有"动"起来,才能"强"起来。在进行开会讨论与分工后,实践团成员分组展开了作品素材的收集工作。
实践团成员协作剪辑作品 戴健 供图
在素材的拍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充分利用视听语言课程所学内容,从正、侧、背三面取景,全面收集分镜头画面,为后期剪辑提供丰富的镜头素材。饱满的镜头语言为高质量的作品生产提供支撑,使主人公形象更丰满、微短剧主题更突出。整合素材后,实践团结合经验总结,马不停蹄地开展剪辑与编辑工作,同时积极讨论,共同完善作品内容。期间,实践团成员完成了微短剧、微信推文、多平台短视频及喜马拉雅音频等10余部内容的制作,在每则作品内容发布之后,实践团成员实时分析流量数据,及时对创作进程与方向进行适当调整,使得宣传推广的内容更加迎合受众的喜好。与此同时,实践团成员与淮剧小镇景点宣传部达成合作,为当地文旅宣传与淮剧文化的推广赋能注入青春活力。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积极响应我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以非遗文化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口,以淮剧小镇这一特色非遗景点为载体,以所学传媒知识和新媒体素养为依托,在充分体验淮剧文化,与淮剧传承者、表演者、爱好者等多个群体深入交流的基础上,用新时代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为推动淮剧和小镇宣传工作创新性发展作出努力,体现了让非遗文化焕发新时代光彩的青年使命与担当。在此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感受到淮剧的魅力,并在拍摄记录中不断被淮剧之美感发,涌现出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他们也表示:将继续努力吸引更多青年群体加入非遗文化传承的行列,在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与感召力,让星星之火汇成燎原之势,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保护好、连接好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实践团在景点合影留念 戴健 供图
王薪茹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