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蛎子味儿”的幽默基因。
用网友的话说,“青岛这座城市,是有点子欢乐基因在身上的”。
各类喜剧演出里,青岛话“名场面”让观众很“上头”。“恁这个小嫚儿可真稀罕银”“安阳来”“哈啤酒”“夜来”“我波洛盖儿卡着了”……爽利的青岛话,有点“野”,又充满热情。仅抖音平台,“青岛话”“青岛方言”相关视频播放量就高达23.2亿。
以“青岛大姨”形象出圈的喜剧演员张海宇
还有时常出现在喜剧演出中的“青岛大姨”,一头卷发、衣着鲜亮,通常由男性反串扮演,善于“吐槽”,有着一副热心肠,成为引人捧腹的“喜剧符号”。
在欢乐的地方办欢乐的节,再恰当不过。
“没事儿看一场”的观演习惯。
生活需要笑声。从前,除夕夜在电视机前看相声小品,是一代人的文化记忆。如今,打开手机看喜剧综艺,到剧场与喜剧演员即兴互动,成为新的文化体验。
在“为情绪买单”的当下,“笑声消费”渐成潮流。在青岛,相声、脱口秀、小剧场喜剧演出、沉浸式互动喜剧等各类喜剧演艺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成立于2021年的蛤蜊喜剧,目前已经举行了300多场演出,累计观众近2万人次;上客喜剧自2023年3月首演以来,举办演出逾700场,累计观众超5万人次;龙马社黑匣子剧场,四年间演出逾600场;青岛城阳开心麻花大剧院自去年开演以来,平均上座率85%以上……
蛤蜊喜剧演出现场,幽默互动
“文旅好搭子”的溢出效应。
据《2023全国演出市场简报》显示,2023年全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739.94亿元,创历史新高;除票房之外的衍生品、演出赞助、配套服务等收入总计237.62亿元;小剧场、演艺新空间的票房收入48.03亿元,较2019年增长463.13%。文艺演出这个“小支点”的撬动力,不容小觑。
近年来,青岛不断打造演艺新空间,让演出从“门票经济”转向“吸金力”更强的场景消费运营,扩大其“乘数效应”。
里院的“环境式剧场”,让观众不再是旁观者
一方面,在剧场周边开发衍生品市集,聚合餐饮、酒店等文旅场景,延长观众逗留时间;另一方面,古堡化身剧场,茶铺成为相声馆,电影院、书店变身脱口秀舞台……“双业态”乃至“多业态”灵活切换,喜剧产业有望成为联动更多品牌、公司和社群的跨界平台,为都市文化消费体验提供新的可能。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