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生育补贴政策陆续落地 贝瑞基因持续完善生育健康产品布局

来源:看点时报 2024-10-10 15:18:52
A+ A-

9月2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托育产业,抓紧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放生育补贴是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成本的重要举措。实际上,在政治局会议召开前后,各地为应对出生率下降的挑战,已陆续发布生育补贴政策,进一步减轻家庭生育和养育负担。

其中,安徽省淮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淮北市财政局印发《淮北市育儿补贴实施方案》,对于符合条件的“二孩”家庭给予2000元的补助,“三孩”家庭给予5000元补助;湖北省孝感市为符合要求的家庭免费提供彩超孕检服务及无创DNA基因检测,对实施人工授精、试管婴儿辅助生殖的家庭分别提供3000元、10000元补贴,对符合政策的二孩、三孩家庭每月分别发放300元、500元育儿补贴;四川省将取卵术、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13项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湖南省将“取卵术”等8个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统一纳入全省基金支付范围。

国金证券认为,降低养育成本政策主要采取补贴托育费用、建设公共托育机构等措施,以瑞典为代表的北欧国家最为典型。OECD数据显示,2021年冰岛、瑞典等北欧国家幼儿教育和保育公共支出占GDP比重均超1%、位居世界前列,较高的幼儿教育及保育公共支出力度下,北欧地区幼儿托育费用占家庭均收入比例较低。预计在国内政策的逐步扶持下,母婴产业链需求向好。

从免费产前基因检测到辅助生育补助,再到期各地对二孩、三孩家庭的育儿补贴,国家鼓励生育的政策持续落地,利好长期在生殖健康检测、辅助生殖领域布局的基因检测类企业。

资料显示,作为基因测序领域领先企业,深主板上市公司贝瑞基因(股票代码:000710),主营业务为以高通量测序技术为基础的基因检测服务和基因检测相关的设备、试剂销售。同时,公司致力于基因测序技术向临床应用的全面转化,长期注重技术的自主研发,构建了覆盖出生缺陷预防、遗传学、肿瘤学的多层次产品及服务体系。

在遗传学领域,贝瑞基因提供覆盖出生缺陷三级预防的生育健康、遗传病基因检测服务。其中,一级预防领域主要在孕前及孕早期开展“携心安”携带者筛查基因检测,包括153种疾病的扩展携带者筛查,以及叶酸代谢能力基因检测、遗传耳聋基因检测单项筛查。二级预防领域主要在产前阶段开展针对染色体非整倍体筛查的“贝比安”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针对100种染色体病及基因组病筛查的“贝比安 Plus”无创产前检测(NIPT Plus)等;三级预防领域主要是对新生儿开展“贝新安”新生儿基因筛查,涉及遗传代谢病,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相关疾病及其他新生儿、婴幼儿高发、可防、可治遗传病。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23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质量控制指标的通知”中便提到,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全面加强产前筛查、产前诊断质量管理和母婴保健专项技术事中事后监督管理,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提升优生优育服务水

贝瑞基因持续致力于基因测序技术向临床应用的全面转化着力提升全流程自动化智能水,聚焦核心病种,差异化推进临床应用,加快研究布局,推动科研向临床全面转化,依托于二代、三代测序技术,不断拓宽产品应用场景、完善生育健康和遗传病检测的产品布局,持续提升常规和复杂变异基因的检测覆盖率,为临床提供更加全面、精准、高效的基因检测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贝瑞基因已实现高通量二代基因测序、三代基因测序仪硬件的全覆盖。医学检测与试剂产品方面,2024年上半年贝瑞基因推出贝新安™新生儿基因筛查方案、血友病基因检测方案等产品;CNV-seq试剂盒已通过医疗器械注册,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在科研服务领域,贝瑞基因已和3000+高校、科研院所和医院建立了合作,助力多领域科研人员发表论文1600+篇,影响因子累计超过8000分。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8月28日,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管理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医疗器械管理法”),内容涵盖医疗器械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各环节,以及标准、分类、警戒、召回等多方面,医疗器械创新、研制、融资、审评审批、监督、编码、国际化、通用名、临床试验、网络销售等都被提及,并重点提到医疗器械注册证经批准后可进行“买卖”。

贝瑞基因在“创新研发、临床试验、科研服务、产品商业化”的基本思路下,以创新研发为基础,以临床需求为中心,持续保持技术和服务的创新。积极开展与国内外顶尖医院和专家学者的战略合作,共同推动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积极开展现有基因检测等项目的研发创新与转化应用。2024年上半年,公司继续保持高水研发投入,研发投入达4976.40万元。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