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寒冬的微风拂过大地,岁月已悄然走过了几个月的时光。然而,回忆起八月那段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在上海市崇明区中兴镇的三下乡活动中,我们曾与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共同谱写了关于非遗扁担戏的传承与创新的篇章。
时光流转,那个充满活力与热情的暑期,在王哲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队员们走进了这个拥有悠久文化底蕴的乡镇,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探索,我们开展了以“非遗小课堂”为核心的活动,尝试将这一古老的地方艺术——扁担戏,重新赋予现代的生命力。如今虽然已经过去数月,但每当想到那个小小的课堂,看到孩子们在传统戏曲的旋律中跳跃,我依然感到无比温暖与满足。
传统与创新相结合,赋予扁担戏新生命
中兴镇作为上海的文化重镇之一,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当地的传统戏曲艺术,扁担戏历史悠久,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次三下乡活动中,队员们深入中兴镇的社区和学校,调研当地的非遗文化保护现状。通过走访扁担戏的传承人和戏曲专家,队员们了解到了扁担戏在当地民众心中的重要地位,也探讨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创新与传承并行,为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找到新的生机。
“非遗小课堂”:让传统文化走进孩子们的心中
三下乡活动的亮点之一是为中兴镇暑托班学员们开设的“非遗小课堂”。课堂内容结合扁担戏的历史背景、表演形式和基本唱腔,由实践队员与当地老师共同授课。课堂上,队员们不仅向孩子们讲解了扁担戏的起源和文化价值,还通过生动的表演让孩子们感受到扁担戏的魅力。
为了增加课堂互动性,队员们邀请了几位小朋友亲自上台演示。孩子们在课堂上模仿扁担戏的经典动作,学习简单的唱腔。虽然孩子们的表演略显稚嫩,但他们脸上的笑容和跃动的身影,充分展现了传统艺术对他们的吸引力。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不仅学到了传统文化知识,更加深了对本土艺术的热爱与认同。
扁担戏的创新探索:传统艺术的现代化之路
除了非遗小课堂,队员们还与当地的扁担戏传承人朱雪山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了扁担戏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发展。大家一致认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必须与时代相适应,才能更好地吸引年轻人群体。队员们提出,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可以将扁担戏的经典片段进行传播,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这一传统艺术。
此外,队员们还努力与当地达成了合作,希望借助学校、政府、非遗传承人三方共同创建非遗传承地良好社会氛围,以扁担戏等非遗为主去带动当地旅游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比如策划结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小型演出,尝试在保留扁担戏核心特质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戏剧的表现形式,这极大地为扁担戏在年轻人群体中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新的思路。
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文化自信的力量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让中兴镇的青少年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实践队成员们表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仅仅是文化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年轻一代的使命。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关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推动传统艺术形式在新时代中的发展。
通过这次活动,队员们也深刻意识到,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发展,更是文化层面的复兴。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乡村的文化自信才能真正焕发光彩。
总结:文化的力量,振兴乡村的根基
八月的炽热已然消逝,但中兴镇扁担戏的传承与创新之旅依然在继续。通过此次三下乡活动,队员们不仅为当地的孩子们播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也为扁担戏这一非遗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或许会渐渐远离这片土地,但这段与扁担戏的亲密接触,必将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决心。正如谚语所言:“薪火相传,永不熄灭。”我们相信,扁担戏将继续在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传承千年,闪耀未来。
(文:王哲、周颖)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