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数字家庭 智能硬件 曝光 评论 快讯 智能

高桥 李平书

来源:百度号 2023-10-12 16:55:28
A+ A-

11.jpg

高桥李

阿图如是说

前言

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路了。

阿图说:世界上本没有镇,没有市,居住的人多了,就成镇成市了。

一个古镇,如果没有大建筑、大名人,是很难成为著名古镇的。

高桥被称是千年古镇,长江口第一镇,如果没有一个足以称得是“历史担当”的名人,一个可以“继往开来”的名人,没有历史掌故和地域文化是一种遗憾。

高桥恰恰有这么一个人,他,在辛亥革命上海光复中举足轻重,力挽狂澜,立下奇功;他,在全国首创的上海地方自治,卓有建树,绘就了上海蓝图的第一笔;他,上海人曾把最真挚的敬意献给他,在城堭庙湖心中竖立过他的铜像……

他就是李书,高桥人李书,高桥李书。

77787.jpg

辛亥革命和上海光复元勋

33.png

武昌起义后革命军抵御清军反扑

1911年11月。辛亥革命在武昌首举义旗。

武昌城头硝弥漫,城头的革命党领袖们眉头紧锁,忧心忡忡,清朝政府重新启用袁世凯来扑灭革命的火苗,冯国璋率几十万大军杀气腾腾奔来,汉口已经失守,武昌也兵临城下,怎么办?

武昌起义,全国响应。湖南、江西等地已经响应,但依然无法阻挡清军的反扑,原本打算响应的江苏却因故功亏一篑,迟迟不能举事……

下一个谁来响应?谁能力挽狂澜?全国翘首以待,有人独具慧眼地望向了上海。

因为那时的上海,虽然只是江苏的一个城市,但对全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上海已是当时中国经济重镇,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在全国经济量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控制住了上海,也就控制住了东南半壁。

更让人揪心的是上海江南制造局,这个清军主要的兵工厂,储藏有大量的武器弹 药,正准备运到围攻武昌的清军手中,如是,后果则不堪设想。

44.png

老照片:上海光复时的江南制造局

上海光复,要取得胜利,攻下江南制造局是关键的关键。

在当时,上海的革命党力量主要有两支:一支是陈其美领导下的同盟会力量,一支是李燮和为首的光复会力量,但,这两支力量都不足以控制上海。

上海还有一支很大的武装力量,它们人数最多,武器最好,而且训练有素,这就是曾经担任过武昌讲武堂稽查、提调的李书掌握的上海商团武装。

能否争取商团武装加入革命,是上海光复成功的关键。

关键时刻,李书站出来,明确表示上海商团参加上海光复起义,他将指挥上海商团加入战斗。

1911年10月31日,革命党人陈其美和李书、王一亭、沈缦云等在李书的家中召开会议,决定于11月3日发动上海光复起义。会上,把南市的江南制造局和苏浙太兵备道衙门和闸北的上海巡警局作为进攻的目标。

11月3日下午2时,攻打上海道和县衙门一路顺利:到下午四时,各城楼均悬挂大白旗,城门均有商团把守;到晚上八时,整个上海县城均为商团所占。

攻打江南制造局的一路却受挫:下午五时,陈其美率领敢死队攻打制造局,与驻守的清军展开了激烈的战,双方僵持不下,陈其美只身到制造局劝降,反而被扣押。

危急关头,李书等指挥起义的沪军警、巡警、商团等一切力量攻打制造局,经过通宵酣战,占领了制造局。此时是11月4日清晨8时许,上海光复胜利。

上海光复传到全国,继而浙江、江苏先后光复成功,宣布独立,继而全国13个省份先后宣布独立,使“武昌起义,全国响应”成为现实,促使了清王朝的灭亡。

孙中山先生认为,自武昌起义后,时响应之最有力而影响于全国最大者,厥为上海。

而,要论功绩,应该少不了李书。可惜有时历史也会被传走样,提起上海光复,人们大多只知道陈其美,而鲜有人知道李书。

好在,历史终会恢复真相,李书也逐渐从蒙尘的历史中走来……

640.jpg

上海的蓝图第一笔从他开始

55.png

老照片:上海县县城

200年前的上海还是一个小渔村,在这惊人的巨变中,有李书一份功劳,他绘就了上海蓝图的第一笔。

他见证和参与了上海从一个小县城向国际化大都市的演变。

1903年,在官场几经辗转49岁的李书回到了上海,之前,他任遂溪知县,组织过团练抗法;他担任过武昌讲武堂稽查、提调,训练新式军队;但不遂其意。

这次,回上海,他是应张之洞之请,出任江南制造局提调,兼中国通商银行董,轮船招商局董事,江苏铁路局董事。

回到上海的李书,似乎对当官没有多大兴趣,他那亦官亦商的身份,更偏重在搞上海的市政建设,一门心思在造福上海。

他首创了清末上海地方自治,创设上海工程局。4年间,修理、拆建了50多座桥梁,新辟、改建城门3个,修筑道路60多条,疏浚河浜9处,修筑驳岸、码头11座;

他协助张竹君创建上海第一家中西医结合的医院上海医院(今天的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

他开设华成保险公司、昆新垦牧公司、投资华兴面粉厂,主持闸北水电厂,让上海开启工业和商业;

这一切,慢慢使老上海的县城有了一个代城市的雏形。

1911年,辛亥革命上海光复胜利后,李书任上海民政长。民政长,并不是字面意思的一种官职,它在民国初年的上海是一个特殊职务:督军是最高统帅,而民政长则是最高行政长官。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相当于上海市长

书致力上海发展的力度更大了,最大的功绩就是拆除老上海的城墙,让老上海城厢、租界和闸北融为一体。

在清末民初,上海分为三块:上海县城(南市)、租界和闸北(北市)。上海县城又称城厢,一圈高高城墙成了围住上海发展的紧箍咒。

如果按照2005年上海市市政府公布的老县城保护范围199.多公顷计算,老上海县城只有不到2方公里大小。

66.png

1845起,英、美、法先后在上海开辟租界。崛起和繁荣的十里洋场,吸引着上海县城内外,各类联系日益频繁,而老城墙,无形间就逐步成了影响发展的重要障碍。

1911年,辛亥革命,上海光复。李书上任上海民政长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召集各界人士商议拆除城墙之事。李书大声疾呼,“今日时机已至,欲拆则拆,失此时机,永无拆墙之望矣!”

不到一个月,老上海县城城墙(这个中国建的最晚的、拆的最早的城墙)被拆除:上海迈向代化尤其是与世界接轨的障碍被拆除了,上海开始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

书担任上海民政长期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却做了许多实事:管理兵工厂、筹款、拆城、迁坟、建公共体育场、设立电厂、水厂、安装电灯、设立电车公司、修缮贫民艺所和新普育堂等慈善机构……这些,无不极大地促使了上海一步一步的向现代城市迈进。

望着南市老城厢、租界和北市融为一体,看到这块土地上的日益发展,一个宏愿涌上李书心头:上海应该成为一个城市。

他第一个提出了建立上海特别市的设想。

1927年7月,上海特别市成立,直辖于中央政府

1928年春,上海特别市面积494.69方公里(不含租界)。

1947年上海市面积617.95方公里。

1995年,上海市面积6340.5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6218.65方公里、水面积697方公里。

不到百年,上海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仅城市面积就比当年老城厢增加了3000多倍。

目睹这一巨变,我们不能忘记这个蓝图划出第一笔的人:李书。

640 (1).jpg

铜像立在上海人心底

77.png

上海是一个巨变的城市。它的沧海桑田让一切都变得不足道,成为转眼云

但是,有一个人却让上海和上海人久久不能忘怀,这就是李书,上海和上海人把心底最真挚敬意献给了他:在他离世后,费尽周折地要为他建一个铜像。

1927年,73岁的李书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步,离开了他始终不舍的上海。李书离世后,为了忘却的纪念,上海民间决定为他竖立一座铜像。

可是,好事多磨,从1931年做出李书第一铜像,中间几经变故,直到1946年,李书的第二个铜像才竖立起来,安放在著名的城隍庙湖心亭。这时,李书已经离世20年。

在安放仪式上,上海市政要、社会闻人,民众代表和李书后人等300多人出席。从此,李书铜像成了城隍庙的一道风景,供后人敬仰。

著名中国现代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为李书铜像撰写了铭文,铭文中写道:

“先生名钟珏,字书,……归,创上海地方自治,为全国倡,兴利抉弊,规模闳远。辛亥,上海响应革命,以期智且勇,指挥赞助,迅奏厥功,奠定东南大局,保全无数民命与物力。”

有趣的是当时的上海市市长在李书铜像安放仪式上讲了这样一段话:

中国有句古话: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所谓功者,绝不在乎做大官,也绝不在乎名声。功德也者,是要真正深入民间,为人民而服务的。在这个世界上,比李公职位高、名声大的人,不知有多少,但是真正能如李公一样,为当地人士所永远追念的却寥寥无几。

时光冉冉,时过境迁,李书铜像尽管已经不复存在,但,对李书的追念却从未断续,关于李书的各种文章和书籍不断呈现。

心而论,作为一个曾经为上海和上海人民贡献生而又有奇功的人,李书,应该受到追念和爱戴!

书铜像不管存在不存在,他的铜像会立在上海人心底,会越来越清晰、高大!

因为,历史不会忘记。

640 (2).jpg

高桥,不会忘记他

88.png

书尽管是上海代史乃至中国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高桥人。

他,生在高桥,他葬在高桥,高桥不会忘记他。

1854年,也就是上海开埠的11年,李书出生在高桥的一个医学世家。大多数记载是在高桥镇小浜路的李家桥(现在的季景北路高桥中学大门附)。

在1878年李家搬到上海县城之前,李书整整在高桥生活了24年。这24年中,李书在名儒程上选(清末著名诗人、书画家)家塾读书,考秀才、进龙门书院(上海中学前身)上学,学中医,经历了很好的文化熏陶。

1906年,52岁的李书在高桥镇“存心堂”创立宝界公立初等小学堂。继而又支持他人创立了宝界高等小学堂,这两所学校就是后来的高桥镇小学和高桥中学的前身。

高桥中学园内的那棵百年桂花树一年一度的飘香远传,似乎在提醒人们,勿忘这120年前的往事。

1927年,73岁的李书逝世,他的棺木曾放在高桥镇南的印家桥墓地(李书自购),一个民国史、上海发展史上不可忘记的重要人物魂归故土。

尽管,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人生短短不过百年,被人记忆也不过五十年。但,李书不是一个普通人,他值得被记忆。

尤其是生于斯、长于斯、有功于斯、葬于斯的高桥人李书,高桥不会忘记他。

因为,高桥人李书是辛亥革命的功臣,上海发展的能人,一个值得后人敬仰的名人。

99.png

引用文献

1、《李书传》,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ISBN:7545807774,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开本:32 开,作者:冯绍霆,语种:简体中文。

2、《党的诞生地|李书铜像》上海黄浦信公众号:2017-05-01 18:56

3、《上海最后的老城墙|海派城市考古新发现 》旅游时报公众号:2022-10-01 20:10

4、《论李书》 上海江南书院信公众号:2020-01-10 09:28 作者:熊月之。

5、《上海士绅李书研究》史林2005年03期,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ISSN:1007-1873,出版周期:双月刊CN:31-1105/K,语种:中文;博士论文。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