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商业快讯 > 正文

向科技要效率:“远程筛查”高效赋能全民眼健康

2022-07-11 15:33:27       来源:财讯界

中国眼底疾病防治任务非常艰巨。一项300万人参与的体检调查显示,70%的参与者发现了眼底异常;50岁以上人群眼底异常率更高达80%。因为很多眼底疾病早期无明显症状,导致很多人忽视了眼底疾病早筛,到发现时已经发展为晚期。实际上,现在一张眼底照相就可以帮助更多人挽回光明,特别是在AI技术加持下,眼底筛查被搬上云端,让患者能更方便地享受医疗服务。到底“远程筛查”是否与我们想象的一样能带来更高收益呢?

日,由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王宁利和刘含若眼科人工智能团队牵头完成的最新数字化眼病远程筛查卫生经济学研究,以老年黄斑变(下简称AMD)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下简称DR)两种眼病筛查为代表,从社会角度出发,兼顾患者、医疗机构和社会层面,首次系统、全面地评估了在两种疾病的联合筛查中,“传统筛查”和“远程筛查”策略各自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对50岁或以上人群进行AMD和DR联合筛查具有很高的成本效益,远程筛查可能是中国的最佳策略。

图片1.png

研究认为,在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开展眼病筛查都有助于提升国民眼健康,尤其是“远程筛查”,成本更低、收益更高、受益者更多。一方面,因为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交通不便、医疗资源配给不均等复杂现状,让过度依赖人力的传统筛查很难广泛普及,但远程筛查则有能力让全民筛查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远程筛查可以减少运输成本和与时间相关的工资损失,从而减少个人自付成本。

作为中国首个眼病“远程筛查”卫生经济学研究文章,该研究不仅为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多种常见眼病联合筛查项目提供了经济学依据,也让“远程筛查”项目的临床转化和落地推广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日前,相关项研究成果也以封面文章形式,在全球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子刊Regional Health(Western Pacific)正式刊出。

“远程筛查”成本低一半,相当于“一杯奶茶钱”

我国目前眼底疾病筛查主要有面对面的“传统筛查”和“远程筛查”两种形式。

传统模式下需要患者定期去具备资质的医院、医疗机构,找眼底病专业医生拍摄眼底照片,才能给出研判和处置结果。然而,目前我国眼科医生有四万多人,其中真正从事眼底病专业的医生仅3000~5000人,并集中于大城市三甲医院。对于身处医疗资源少的乡村,甚至山区居民来说,传统筛查不仅会产生高昂的时间成本,降低患者筛查意愿,即便对城市居民来说,稀缺的医生资源,也无法满足全面的人群筛查需求。而“远程筛查”则是AI技术与眼底相机设备的融合,能够实现设备与专业医生资源在地域上的分离,因此,即便远居云南山区的居民,也能便捷、高效地获得北京同仁医院专家的眼底诊断。

图片2.png

然而,“传统筛查”对于患者来说,付出成本较高;“远程筛查”则在硬件设备建设上要有更多付出。那么,对于中国来说到底谁更经济可行呢?

研究者对二者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进行了计算,其中直接成本包括与筛查、检查和治疗有关的费用,及前往医院有关的食物和住宿费用;间接费用包括与就诊有关的家庭成员的时间及其工资损失等。结果发现,“远程筛查”费用仅为传统筛查的一半。在“传统筛查”下,农村和城市的每位患者均筛查成本分别为2.79美元和2.64美元;而“远程筛查”下,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每位患者均筛查成本都降为1.52美元,约10元人民。也就是说,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居民,每年仅需相当于一杯奶茶的花费,就能高效、便捷地进行一次眼底筛查服务。

另外,研究者们还对比了农村地区两种模式下综合成本效用。结果显示,“传统筛查”挽回1个 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增量成本效用比为191美元;“远程筛查”数据增量成本效用比为199美元。这里的质量调整生命年是衡生活质量、预期寿命和干预策略之间综合收益,以计算健康干预政策优劣一个指标。

图片3.png

挽回更多“盲年”,让国民获得更多“光明”

在卫生经济学领域,“盲年”是评价眼底疾病防控视察策略实际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指“盲人失明生活的年数”。能够挽回更多的“盲年”,就意味着能让我国潜在的“失明”患者,拖延致盲的时间。在挽回“盲年”上,“远程筛查”的优势也更明显。

为了让实验结果更加全面、精准,研究者们计算了在1-5年不同间隔期下,哪种筛查模式能为国民挽回更多“盲年”。结果仍显示,“远程筛查”可避免更多“盲年”的产生。每筛查10万人,农村地区可挽回119个“盲年”,城市地区挽回270个“盲年”,均比“传统筛查”挽回的“盲年”数多。同时,筛查间隔时间越短,虽然筛查成本有所增加,但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盲年”数也随之减少。

那么两种模式相比,每挽回一个盲年的成本,谁的经济收益更高呢?对此,研究者也进行了计算,数据显示,在农村地区,每挽回一个盲年“远程筛查”和“传统筛查”的增量成本效果比,分别为2441美元和2436美元。“‘远程筛查’是中国农村和城市地区眼底疾病的最佳筛查策略。”论文研究结果显示,远程筛查能够提高临床工作效率,且诊断准确与临床医生相似;能够扩大筛查的可及和普遍;减少重复的临床任务负担,降低医疗费用和边际成本。

另外,研究者还针对公共卫生策略提出,建议每年对50岁及以上人群进行全面眼底筛查。它不仅可以尽早发现致盲疾病,通过治疗减缓其发展,并且还提供了额外的好处,比如让青光眼、白内障和其他导致失明的疾病,提前接受医疗护理,从而为居民提升生命质量。

眼健康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也将眼底病防治上升为国家战略。“远程筛查”技术的快速发展普及,不仅让眼病诊疗工作发生了革命的变化,也为国人眼健康带来了希望。而数实融合是其中关键。腾讯健康一直致力于推进数实融合,加快数字技术临床落地,此前,腾讯健康就与本研究负责人王宁利教授、刘含若教授等开展深度合作,联合研发的“致盲眼病人工智能辅助筛查系统”,获得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主办的第四届科技创新大赛(医学人工智能)一等奖,为致盲眼病筛查提供了一个高效率策略方案……相信,随着更多数实融合的临床落地,国人也将拥有更清晰、更光明的未来。

作者简介

图片4.png

本文通讯作者王宁利,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主任,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亚太眼科学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主要工作领域:常见致盲眼病公共防治、青光眼发病机制与临床诊治研究。是眼科学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的学科带头人。6次入选Elsevier高引学者榜;3次被英国眼科医师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百名眼科医生;2014年入选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在国际上荣获Vision Excellence Awards,亚太眼科学会高级成就奖,亚太青光眼学会亚太奖,中美眼科学会金苹果奖、世界青光眼学会高级临床科学家奖。亚太眼科学会Auther Lim 奖等。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 项,省部级一等奖4 项。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医师奖,周光召“临床医师奖”、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吴阶-杨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光华工程科技奖,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国家高层次人才,2013年首批入选“北京学者”计划。

图片5.png

本文通讯作者刘含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副教授。毕业于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医学院,具有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和公共卫生的跨学科专业背景,专注于眼科基础和临床诊断技术应用研究。入选亚太眼科学会未来学术领袖计划(中国区唯一入选人)、北京市优秀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战略科技人才团队、北京市医院管理局青苗人才、英国优秀海外留学人才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及其他省部级项目6项 。现任亚太远程眼科学会理事委员,是理事会唯一的“80”后成员,参与组织各国远程眼科研究团队讨论合作研究的新模式,并制定数据共享,数据整合的规范措施等工作。同时担任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人工智能学组副组长、亚非眼科学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青年委员、北京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年委员等。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对数字化眼科远程应用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估的迫切和必要,并展开了系列研究,成果被收录于《中国眼健康白皮书》,为“十四五”眼健康规划编制提供了有力数据支撑。因此系列研究于2022年当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防盲委员会(APEC-IAPB)中国区代表。

图片6.png

本文第一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李茹月医师,研究方向为常见致盲眼病远程筛查、青光眼微创手术和慢眼病终生管理的卫生经济学分析。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666606522000505?via%3Dihub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商业快讯

向科技要效率:“远程筛查”高效赋能全民眼健康

2022-07-11 15:33:27   财讯界

中国眼底疾病防治任务非常艰巨。一项300万人参与的体检调查显示,70%的参与者发现了眼底异常;50岁以上人群眼底异常率更高达80%。因为很多眼底疾病早期无明显症状,导致很多人忽视了眼底疾病早筛,到发现时已经发展为晚期。实际上,现在一张眼底照相就可以帮助更多人挽回光明,特别是在AI技术加持下,眼底筛查被搬上云端,让患者能更方便地享受医疗服务。到底“远程筛查”是否与我们想象的一样能带来更高收益呢?

日,由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王宁利和刘含若眼科人工智能团队牵头完成的最新数字化眼病远程筛查卫生经济学研究,以老年黄斑变(下简称AMD)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下简称DR)两种眼病筛查为代表,从社会角度出发,兼顾患者、医疗机构和社会层面,首次系统、全面地评估了在两种疾病的联合筛查中,“传统筛查”和“远程筛查”策略各自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对50岁或以上人群进行AMD和DR联合筛查具有很高的成本效益,远程筛查可能是中国的最佳策略。

图片1.png

研究认为,在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开展眼病筛查都有助于提升国民眼健康,尤其是“远程筛查”,成本更低、收益更高、受益者更多。一方面,因为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交通不便、医疗资源配给不均等复杂现状,让过度依赖人力的传统筛查很难广泛普及,但远程筛查则有能力让全民筛查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远程筛查可以减少运输成本和与时间相关的工资损失,从而减少个人自付成本。

作为中国首个眼病“远程筛查”卫生经济学研究文章,该研究不仅为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多种常见眼病联合筛查项目提供了经济学依据,也让“远程筛查”项目的临床转化和落地推广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日前,相关项研究成果也以封面文章形式,在全球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子刊Regional Health(Western Pacific)正式刊出。

“远程筛查”成本低一半,相当于“一杯奶茶钱”

我国目前眼底疾病筛查主要有面对面的“传统筛查”和“远程筛查”两种形式。

传统模式下需要患者定期去具备资质的医院、医疗机构,找眼底病专业医生拍摄眼底照片,才能给出研判和处置结果。然而,目前我国眼科医生有四万多人,其中真正从事眼底病专业的医生仅3000~5000人,并集中于大城市三甲医院。对于身处医疗资源少的乡村,甚至山区居民来说,传统筛查不仅会产生高昂的时间成本,降低患者筛查意愿,即便对城市居民来说,稀缺的医生资源,也无法满足全面的人群筛查需求。而“远程筛查”则是AI技术与眼底相机设备的融合,能够实现设备与专业医生资源在地域上的分离,因此,即便远居云南山区的居民,也能便捷、高效地获得北京同仁医院专家的眼底诊断。

图片2.png

然而,“传统筛查”对于患者来说,付出成本较高;“远程筛查”则在硬件设备建设上要有更多付出。那么,对于中国来说到底谁更经济可行呢?

研究者对二者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进行了计算,其中直接成本包括与筛查、检查和治疗有关的费用,及前往医院有关的食物和住宿费用;间接费用包括与就诊有关的家庭成员的时间及其工资损失等。结果发现,“远程筛查”费用仅为传统筛查的一半。在“传统筛查”下,农村和城市的每位患者均筛查成本分别为2.79美元和2.64美元;而“远程筛查”下,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每位患者均筛查成本都降为1.52美元,约10元人民。也就是说,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居民,每年仅需相当于一杯奶茶的花费,就能高效、便捷地进行一次眼底筛查服务。

另外,研究者们还对比了农村地区两种模式下综合成本效用。结果显示,“传统筛查”挽回1个 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增量成本效用比为191美元;“远程筛查”数据增量成本效用比为199美元。这里的质量调整生命年是衡生活质量、预期寿命和干预策略之间综合收益,以计算健康干预政策优劣一个指标。

图片3.png

挽回更多“盲年”,让国民获得更多“光明”

在卫生经济学领域,“盲年”是评价眼底疾病防控视察策略实际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指“盲人失明生活的年数”。能够挽回更多的“盲年”,就意味着能让我国潜在的“失明”患者,拖延致盲的时间。在挽回“盲年”上,“远程筛查”的优势也更明显。

为了让实验结果更加全面、精准,研究者们计算了在1-5年不同间隔期下,哪种筛查模式能为国民挽回更多“盲年”。结果仍显示,“远程筛查”可避免更多“盲年”的产生。每筛查10万人,农村地区可挽回119个“盲年”,城市地区挽回270个“盲年”,均比“传统筛查”挽回的“盲年”数多。同时,筛查间隔时间越短,虽然筛查成本有所增加,但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盲年”数也随之减少。

那么两种模式相比,每挽回一个盲年的成本,谁的经济收益更高呢?对此,研究者也进行了计算,数据显示,在农村地区,每挽回一个盲年“远程筛查”和“传统筛查”的增量成本效果比,分别为2441美元和2436美元。“‘远程筛查’是中国农村和城市地区眼底疾病的最佳筛查策略。”论文研究结果显示,远程筛查能够提高临床工作效率,且诊断准确与临床医生相似;能够扩大筛查的可及和普遍;减少重复的临床任务负担,降低医疗费用和边际成本。

另外,研究者还针对公共卫生策略提出,建议每年对50岁及以上人群进行全面眼底筛查。它不仅可以尽早发现致盲疾病,通过治疗减缓其发展,并且还提供了额外的好处,比如让青光眼、白内障和其他导致失明的疾病,提前接受医疗护理,从而为居民提升生命质量。

眼健康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也将眼底病防治上升为国家战略。“远程筛查”技术的快速发展普及,不仅让眼病诊疗工作发生了革命的变化,也为国人眼健康带来了希望。而数实融合是其中关键。腾讯健康一直致力于推进数实融合,加快数字技术临床落地,此前,腾讯健康就与本研究负责人王宁利教授、刘含若教授等开展深度合作,联合研发的“致盲眼病人工智能辅助筛查系统”,获得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主办的第四届科技创新大赛(医学人工智能)一等奖,为致盲眼病筛查提供了一个高效率策略方案……相信,随着更多数实融合的临床落地,国人也将拥有更清晰、更光明的未来。

作者简介

图片4.png

本文通讯作者王宁利,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主任,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亚太眼科学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主要工作领域:常见致盲眼病公共防治、青光眼发病机制与临床诊治研究。是眼科学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的学科带头人。6次入选Elsevier高引学者榜;3次被英国眼科医师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百名眼科医生;2014年入选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在国际上荣获Vision Excellence Awards,亚太眼科学会高级成就奖,亚太青光眼学会亚太奖,中美眼科学会金苹果奖、世界青光眼学会高级临床科学家奖。亚太眼科学会Auther Lim 奖等。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 项,省部级一等奖4 项。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医师奖,周光召“临床医师奖”、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吴阶-杨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光华工程科技奖,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国家高层次人才,2013年首批入选“北京学者”计划。

图片5.png

本文通讯作者刘含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副教授。毕业于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医学院,具有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和公共卫生的跨学科专业背景,专注于眼科基础和临床诊断技术应用研究。入选亚太眼科学会未来学术领袖计划(中国区唯一入选人)、北京市优秀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战略科技人才团队、北京市医院管理局青苗人才、英国优秀海外留学人才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及其他省部级项目6项 。现任亚太远程眼科学会理事委员,是理事会唯一的“80”后成员,参与组织各国远程眼科研究团队讨论合作研究的新模式,并制定数据共享,数据整合的规范措施等工作。同时担任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人工智能学组副组长、亚非眼科学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青年委员、北京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年委员等。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对数字化眼科远程应用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估的迫切和必要,并展开了系列研究,成果被收录于《中国眼健康白皮书》,为“十四五”眼健康规划编制提供了有力数据支撑。因此系列研究于2022年当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防盲委员会(APEC-IAPB)中国区代表。

图片6.png

本文第一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李茹月医师,研究方向为常见致盲眼病远程筛查、青光眼微创手术和慢眼病终生管理的卫生经济学分析。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666606522000505?via%3Dihub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相关阅读

美图推荐

金融科技下,金融企业如何保障信息安全
主播雨化田们再接新活,这次让网友们下载的是交管12123APP
深圳看到科技发布Kandao Meeting S 180°超广角智能视频会议机
QQ音乐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小事”,让这些孩子听见“听不见”的音乐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