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8日早上,深圳地铁一号线,一辆列车正开进桃园站,车内有人着急地拍打着车厢玻璃。车厢门一打开,原来是有一名男乘客晕倒在地。地铁工作人员立刻拨打了120,同时初步判定这名乘客是“呼吸心跳骤停”。在等待救护车到来时,地铁工作人员对他进行心肺复苏。有一位保安则马上跑到不远处,拉开了装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盒子。
这是急救操作中的一小步,却是深圳甚至全国急救史上的一大步。
经过AED除颤配合心肺复苏,晕倒乘客恢复了心跳。救护车随后赶到,经过急诊ICU抢救,他的生命体征恢复了平稳。
这是深圳自2017年启动“公众场所配置AED项目”并在全市公共场所铺设AED以来,这台“救命神器”第一次发挥作用。截至2021年底,深圳AED装机量达到了14158台,平均每10万人80台,覆盖率位居全国第一。“AED意味着,急救不再局限于医疗卫生系统,普通市民都可以参与其中。”近日,深圳市急救中心主任周强告诉深圳商报记者。
“赛跑”中的数字节点
与死神赛跑,有一些关键的数字节点。
“黄金四分钟”几乎是所有急救知识中的第一课,即对于院外心脏骤停的患者,4分钟内进行复苏,有半数可被救活。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每天约有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现象的人,90%以上发生在医院外。要与死神赛跑,在救护车奔赴现场之前,心肺复苏和AED除颤,几乎是把握“黄金4分钟”的唯一办法。
在此背景下,深圳急救中心开始思考,如何在急救空窗期下,提高患者生存率。2017年,“深圳公众场所配置AED项目”正式启动,计划首批在市内公共场所铺设500台AED。
“开机,取出电极片,开始除颤”,在深圳讲了无数堂公益急救课,深圳市急救中心急救导师郑永辉将这套流程重复了无数遍。“机器本身操作没有难度,难的是如何让没有医学背景的人克服内心的迟疑,迈出急救的第一步。”他告诉记者。
先从快速掌握急救知识做起。为此,深圳急救中心琢磨出一套“四步流程法”。首先,确定周围环境是否安全;第二,呼叫晕倒者并观察其还有没有呼吸;第三,如果确定没有呼吸,立刻拨打120并寻找附近的AED设备;第四,AED配合心肺复苏,进行现场施救。
郑永辉说,安装在位于八卦岭的深圳市公益救援队附近的那台AED,在今年1月和3月,分别救回了两位在楼上公司上班时倒下的人。
而在深圳急救圈中,还有一个数字所有人都能脱口而出:54人。这是截至2022年7月31日,深圳市配置在公共场所AED成功救治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人数。
深圳的“大胆”决定
深圳市急救中心主任周强有个习惯,每次到外地出差,出机场或者火车站的时候,都会停下来看一看当地的AED设备。其中,如何取出AED引起了他的关注:有些设备需要扫码才能取出,有些是砸窗取出,有些则干脆锁上了。
(图为:深圳机场的AED)
“人命关头,怎么能浪费时间在这些繁琐流程中?”经过一番考虑,周强提出,深圳的AED盒子只用封条封住,拉开即能取用。为保障安全,在机柜上设置了警报器、而机器本身带有电子围栏。
这个大胆决定一开始并不被理解。周强表示,为什么很多酒店退房时,不再需要查房了,是因为管理人员算过账,雇人查房的成本比可能丢失物品的成本要高。而他心里同样有一笔账:在设备可能丢失,和为救人命而多争取到的几十秒钟中,应该选择后者。
不仅是在取用设备的细节,在整个AED的铺设和推广中,深圳也是国内首批“吃螃蟹”的。
2017年,急救中心提出在公共场所铺设500台AED的申请,立即得到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报批,2019年市政府将其列入年度重点民生项目。而真正推行起来,起初遇到了各种阻力。
周强回忆道,那时急救中心经常面临“灵魂三连问”:设备丢失了怎么办?AED真能成功救人吗?施救过程中产生责任纠纷怎么办?他深知,一定要让大家从知道到会用、再到敢用。
于是,深圳急救中心一边普及AED知识,一边为大家参与急救注入强心剂。
首先是2017年起,急救中心定期组织公益培训课程。作为讲师之一,郑永辉表示,随着急救意识逐渐深入人心,目前每次放出课程安排,不到两分钟就被抢完。
而在法律保障方面,《民法典》第184条明确:“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善意救助者责任豁免规则,被称作“好人法”。此外,2018年10月1日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急救条例》,也创新性提出了“现场紧急救护免责”的规定,给予施救者最切实的保护。
投身急救工作三十年,如今,周强的日常工作中多了一项:每天早上9点,准时打开AED管理平台,查看深圳各台设备的情况。他表示,只要是能定位、会自检、带操作屏幕的机器,都能接入急救中心搭建的这个平台,设备是否处于正常运作、启动了几次除颤、工作后分析报告,都能随时查看。
“拿起来,听它说、照它做,就这么简单。”他多次称赞国产AED的人性化。
(图为:风雨无阻的AED)
与自己“较劲”
国产AED的发展,至今已有10年。
2009年,第一台国产双相波除颤监护仪,在位于深圳南山区的迈瑞总部大厦诞生,从此打破了除颤设备需要依赖进口的情况。
“当你救了一个人,就等于救了全世界。”谈起产品的设计,迈瑞AED中国区市场经理杨川引用了电影《辛德勒名单》结尾的一句话。
这个朴素的愿望背后,是研发人员对无数个细节的执着。杨川分享了迈瑞AED的两大创新点。
(图为:迈瑞C系列AED产品)
第一是不同于此前的进口设备,迈瑞第一次将7英寸彩色大屏幕装到了AED上。“考虑到绝大部分人没接受过急救知识培训,我们基于大量用户行为和心理研究结果,开发出ResQNavi™智能导航技术,指引每个步骤。通过动画+语音辅助,能帮助大家快速完成施救。”杨川表示。
此外,系统会智能匹配不同的模式,新手将得到更详细的语音和动画指导。为确保用户在嘈杂的环境中也能听清指令,迈瑞AED会对施救步骤中的关键词进行强调,比如电极片的贴放位置、配合除颤进行心肺复苏的按压节点等。
第二,迈瑞第一次在AED设备上集成了物联网功能。“设备使用频率相对比较低,为了减少维护成本,我们开发了一套管理系统,能快速查看各台设备是否正常,电极片和电池的电量如何。”杨川表示。
自2013年完成初代产品以来,迈瑞不断提升设备性能,为一场场与猝死的竞赛加码。公司最新推出的机型,直接取消了电源键,采用翻盖设计,开盖即开机。“因为我们发现,很多人着急的时候,找电源键都要好几秒种的时间。”杨川说。
在抢夺时间方面,迈瑞也不断与自己“较劲”。目前最新的机器实现了2秒开机,5秒心率分析,首次除颤0秒充电。
硬核技术+简单易用,迈瑞的AED在国内市场份额达到了60-70%,居全国第一。而在国外市场,这台小盒子也扬帆出海,在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纷纷落地。
AED成深圳靓丽名片
在深圳的城市名片中,AED已成为靓丽的一张。
2020年,深圳急救中心收到了一封来自国家卫健委的感谢信,主题就是“AED的深圳模式”。不仅如此,中心还参与了国家《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编写工作,将深圳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分享。去年底,该指南通过修订、审核,由国家卫健委进行印发并全国试行。
(图为:深圳机场的AED)
深圳为什么能够迅速成为AED示范城市?周强总结了四个关键点。第一是市委市政府的支持,自2019年开始,AED铺设每年都被列为深圳年度民生项目,更成为深圳卫生系统“走在全国前列”的项目;第二是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深圳市急救中心等相关部门,实实在在地花费了心力在AED推广上,比如每次施救后,都会组织专家进行详细分析各项数据;第三是国产企业研发的设备,进行了很多人性化设计;第四是深圳作为一座年轻化城市,人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普遍较高。
“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富有挑战的一件事,我们的下一阶段目标是实现深圳平均每10万人300台AED的装机密度。”周强说。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