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商业快讯 > 正文

【保山这十年】施甸:善洲故里展新颜 水墨施甸绘新篇

2022-09-27 15:39:45       来源:搜狐

9月21日,保山市召开“保山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十二场施甸专场新闻发布会。

施甸县委书记周耀泉,施甸县委副书记、施甸县人民政府县长李芒生,施甸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王世蕊,施甸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尹可茂介绍施甸县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施甸位于保山中心城市半小时经济圈,距保山机场仅20分钟车程。施甸,激荡着榜样力量。施甸县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最美奋斗者”杨善洲同志的故乡,“不忘初、奉献一生”的精神在这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先后涌现出杨学、段定华等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被命名为全国地方党教育特色基地、全国公务员特色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施甸,传唱着英雄赞歌。400年前,永昌参将邓子龙在这里靖边卫国,留下了滋养一方的史诗文脉。80年前,滇西抗战第一枪在这里打响,施甸既是抗战大后方,也是滇西反攻最前沿,仅有9.4万人口的施甸累计组织民夫158万人次配合抗日部队,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让日军魂断怒江。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李成文舍身炸碉堡,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来了队伍全歼守敌的巨大胜利,被中央军委授予“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称号。施甸,开启着生态“稻”路。年均气温17.6℃,四季如春,气候宜居,“一江四河”(怒江、勐波罗河、施甸河、姚关河、太河)穿境而过,森林、湿地、草甸等生态资源丰富,是最适宜人居的地区之一,也是优质水稻、玉米、烤、甘蔗、茶叶、蚕桑和蔬菜(食用菌)最佳生产基地,每年提供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种子占全国用量的80%以上,是第二批国家区域良种繁育基地,获袁隆院士亲笔题词“云南施甸·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是名副其实的“稻母之乡”。施甸,孕育着绿色“硒”望。拥有5万亩天然富硒土地资源,土壤硒含量为国家标准的1.5倍,富硒土地认证已通过中国地质协会评审,是发展富硒农产品的绝佳区域。施甸正以“绿色富硒”为定位,积极发展“富硒+”农业,着力构建以水果、蔬菜、粮食作物种植和肉牛、保山猪养殖为主的富硒产业体系,不断壮大富硒产业集群,打响高原富硒特色农产品品牌,着力打造资源富集、产业兴旺的“高山硒谷”。

党的十八大以来,施甸县在省委、市委的统一部署下,传承红色基因、践行杨善洲精神,持之以恒转变作风、提升效能,顶住压力砥砺前行,迎难而上突破困局,如期实现脱贫摘帽,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年来,坚持抓产业、增动力,经济发展更可持续。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增长,2021年,实现生产总值100.2亿元,是2012年的2.64倍,年均增长8.8%。农业发展从“散”到“聚”,“种养加销”产业链条基本构建。粮食、畜牧、烤、蔬菜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中药材、水果等特色产业规模发展,数字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开工建设,现代种业产业园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1户,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46个、114个,农业“小巨人”领军企业2户,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2个,完成“三品一标”产品认定34个。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8.5亿元,是2012年的2.4倍,年均增长6.6%。工业发展从“慢”到“快”,“三力齐聚”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承载功能不断增强,吸引山东邦基、光筑农业、华新等企业入驻,园区经济成为工业中坚力量,以绿色食品为基础、绿色建材为主导、绿色能源为辅助的现代绿色工业体系逐步完善,工业发展活力、动力、潜力更显。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27.6亿元,是2012年的2.53倍,年均增长9.7%。旅游产业从“无”到“有”,“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基本成形。立足红色文化资源、绿色生态资源和温泉、富硒等特色资源,坚定走“红色+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成功创建善洲林场4A级景区、石瓢温泉和姚关野鸭湖3A级景区,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入选首批“中国红色地标”、怒江抗战江防遗址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何元乡获批云南省首个“全国地质文化乡”。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4.1亿元,是2012年的2.91倍,年均增长9.4%。

十年来,坚持抓保障、惠民生,社会事业更暖人心。建立脱贫攻坚“1+N+N”责任体系,中公司、上海闵行区、西安交大、中国地大及省市县各级各部门5700余名干部与农户全覆盖结对帮扶,举全县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实现90个贫困村、21591户91170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建成34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5141户21939人贫困人口搬入新居。实现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967元、13517元,分别是2012年的2.09倍、2.99倍。累计投入资金7.08亿元,新建、改造校舍44.28万方米,新建、改扩建学校运动场37.6万方米,新建社会体育运动场12.6万方米,新增设施设备价值8238.35万元。县职教园区启动建设,县一中、县示范小学顺利搬迁办学,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面加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稳步推进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零差率销售,启动县中医医院迁建项目,县人民医院实现部分搬迁,县妇幼保健院和4个乡镇卫生院完成整体搬迁,7个乡镇卫生院完成改扩建,建成138个村级标准化卫生室。被列为国家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县,成功创建省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县,国家精神卫生综合管理示范县通过评估验收,心血管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列入国家级和省级先进项目点。全面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全县未出现确诊病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保障水稳步提升,实现民生兜底保障网“网底不破”、应保尽保。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的氛围日渐浓厚,被评为省级托养工作先进县、教就(残疾人教育就业)工作先进县。通乡、通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100%,开通城市、城乡公交线路5条,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100%。全力推进稳就业、保就业工作,累计开发就业岗位4万个,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5.02万人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群众精神文明创建富有成效,累计创建国家、省、市级文明单位107个。

十年来,坚持抓项目、补短板,绿美城乡更富生机。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10亿元,年均增长33.1%。城南、城北两个农贸市场和文化广场、靖花苑、月潭公园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城市道路44条、综合管廊24.3公里,改造老城区道路18条,建成实施施甸河生态治理项目3.5公里,“两违”建筑实现存量清零。城镇建成区面积从12.47方公里扩大到19.73方公里,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从3.5方公里扩大到8.45方公里,城镇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提高21、28个百分点,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方米增加至12.2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从30.75%增长到100%。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省级生态文明县。累计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1项,建设总里程1952公里;保施高速建成通车,施链高速加快推进,迈出了“通边达站”关键一步。新建、改造饮水工程365件,农村饮水集中供水率达到98.75%,自来水普及率达95.37%;实施了中型灌区、高效节水、河道治理、农村饮水安全等水利工程,建成红谷田、善洲、旧寨、龙门口水库等一批水源工程,新增供水能力3100万立方米。中缅油气管道建成通气,结束了施甸不通管道气的历史。建成四大山风电场、何元大坡山并网光伏电站、水长木瓜山并网光伏电站,开工建设施甸中1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被纳入国家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电网覆盖率达100%。宽带网络实现“村村通”,4G网络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县城基本实现5G信号全覆盖,“智慧施甸”建设取得阶段成果。规划建设A3级通用机场,已取得选址评审报告并完成可研初稿编制。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善洲小镇、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被列入全省一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启动12个精品示范村及32个美丽村庄建设项目。河(湖)长制、“四治三改一拆一增”“七改三清”等工作深入推进,施甸河整治成效明显,城乡垃圾实现集中收处全覆盖,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蒋家寨水库、红谷田水库被评为云南省最美河湖。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县和1个国家级环境教育基地(善洲林场)、6个国家级生态乡镇。

十年来,坚持抓改革、促和谐,发展环境更趋优化。党政机构、教育卫生、农业农村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成果。设置“综合服务”窗口及推行综合集成服务。“营改增”政策全面落实,“一件事一次办”“企业开办综合服务”“跨省通办”等“一窗受理、一窗办理”模式全面铺开,上下联动、覆盖全域的“15分钟政务服务圈”全面构建,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累计引进市外国内到位资金716.85亿元,年均增长16.08%。市场主体从2903户增至17529户,年均增长22.11%。建成施甸县电商服务中心1个、乡级服务站13个、村级服务点75个,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完成。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落实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明显,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取得新成效,“五道防线”经验在全国推广,“一村一律师法律顾问”和“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实现全覆盖,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跃居全省第二位,先后荣获“全国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县”“全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县”“全国信访三无县”,2次荣获“云南省先进安县”,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安建设先进县”。党管武装和国防动员持续加强,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社会稳定、拥军优属的政治局面更加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推进有力,累计创建各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47个、教育基地4个,累计命名“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个、“中国传统村落”12个、“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5个、“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小镇”1个。

十年来,坚持抓党建、提士气,党的建设更加有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层层压实,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监管持续加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宣传思想文化主旋律高扬、主基调鲜明、主阵地巩固。把传承弘扬杨善洲精神作为生动教材,把党史学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教育、“不忘初、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促使党员干部在学状态下工作、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思考状态下工作。将杨善洲精神融入全领域党建,采取1个乡镇党校、2个实训基地、7种教学方式的“1+2+7”模式,打造13条红色主题教育线路,以“课题式”探索+“小切口”指导方式,打造省级示范党支部6个,完成党支部达标创建846个。纵深推进作风革命效能建设,围绕“一套机制”“两个提速”“三级走遍”“四到一线”,“沉下去”摸清情况,“跑上去”汇报对接,“走出去”学借鉴,争做杨善洲式的好党员好干部氛围日渐浓厚。人才引育工作不断强化,云南两系杂交水稻种业创新(施甸)中心、云南省农科院“李小林专家工作站”挂牌,聘任国家杂交水稻中心主任唐文帮等8名专家为产业发展顾问,设立3个招才引智工作站。抓实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139个村(社区)年内可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目标。深入开展以案促改,政治生态持续净化,政治巡察和政治监督更加有力,各级巡视巡察反馈交办问题整改工作扎实推进。

记者提问:

问题1:党建引领是一切工作的基石。我们了解到,在国务院扶贫办第三方对施甸评估的实地抽查中,指出施甸县三大亮点之一就是“强化党建引领,形成攻坚合力”,请详细介绍一下施甸县在党建引领方面的做法和成效。

中共施甸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尹可茂:

党的十八大以来,施甸县委牢固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着力强基固本筑堡垒,推动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我们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着力开展这些工作:

第一、聚焦抓基层打基础,提升组织覆盖力。坚持在重点领域、重点项目、易地扶贫搬迁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中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采取“财政补助一点、项目整合一点、挂钩帮扶一点”的“三个一点”模式,新建、改造修缮村民小组党支部活动场所,形成了“我的家园我来建 我的家园我维护”的大坝村民小组模式。整合党群服务、综治维稳、社会事务、劳动保障等资源,统一规范设置“一厅四窗口”,实现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全覆盖提档升级,有效激活换届后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建立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达标创建“包保”联系机制,组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巡回小分队,深入一线“传经送宝”,以“手把手”“零距离”互动交流、现场解决问题的方式“把脉”助推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累计完成846个党支部达标创建,创建省级示范党支部6个,农村基层党建达标乡镇1个。

第二、聚焦抓队伍强素质,提升自我锻造力。深入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每年开展处级领导“村村到”,对村党组织书记是否胜任、是否合格、是否尽责进行全面分析研判。坚持以真学榜样,传承弘扬杨善洲精神为主线,结合开展党内集中学教育,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以“三会一课”为基本制度,推行“5+x”主题党日,在全县13个乡镇打造“施甸县党员教育培训基地”,抓实“第一议题”“党课开讲啦”“万名党员进党校”,采取“县委流动党校+乡村干部教育实训基地”“线上+线下”“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全覆盖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涌现出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原莽王村党总支书记段定华、云南省百名好支书五福村党总支书记李桂贤、保山市第一届村(社区)“十佳支书”大田坝村党总支书记段学、云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后寨村党总支书记罗王周。

第三、聚焦抓党建破难题,提升发展推动力。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我们始终立足于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从提升脱贫攻坚能力、筑牢脱贫攻坚堡垒、建强脱贫攻坚队伍3个方面,将“脱贫攻坚”与“个人实绩”挂钩,建立干部负面信息档案,加大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力度。作为云南省乡村振兴省级重点帮扶县,我们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从扛起责任、拧紧思想、配强班子上推进衔接,结合“乡村振兴提升区”建设,从思想认识、干部作风、基层基础、人才支撑、引领治理、典型引路6个方面聚力提升,以“乡村振兴书记”论坛、党组织书记5个“一口清”、基础党务5个“大比武”为台,有效推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落实落地。2018年全面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2019年全县138个村(社区)集体经济达5万元以上,2020年全县18个村(社区)集体经济达10万元以上,2021年全县103个村(社区)集体经济达10万元以上。

第四、聚焦抓典型塑形象,提升品牌创新力。将杨善洲精神贯穿于全领域党建,乡级采取1个乡镇党校、2个实训基地、7种教学方式的“1+2+7”模式,打造13条红色主题教育路线,村级发挥《杨善洲与施甸》读本作用,采取嵌入设计、场景复原、实践样板、红色研学、文案故事“五种模式”打造杨善洲精神“情景课堂”,选树了9名第一届新时代善洲标兵。采取“县乡联动”方式,组建示范创建项目组,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5项重点任务,以“课题式”安排+“小切口”指导的方式,从方案制定、经验总结等,特别是发动党员群众参与方面,全程指导基层党委积极进行探索。酒房乡后寨村《组织振兴加速跑 后寨向前续“兴”篇》入选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

问题2: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十年来,施甸在交通方面取得了那些成就?

中共施甸县委副书记、施甸县人民政府县长李芒生:

十年来,我们加快构建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县互联互通水大幅提升。

一是路网建设更加完善。2012年以来,全县共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1项,完成投资166.57亿元,总里程达195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项116.25公里、县乡公路改建工程110项1007.45公里、农村公路通畅工程84项745公里、红色旅游公路5项83.3公里。2020年6月境内首条高速公路保施高速建成通车,结束了施甸不通高速历史,施链高速正在加快建设,迈出了“通边达站”关键一步。到2021年末,全县公路总里程达3352.12公里,公路密度达每百方公里166.85公里。

二是公路管养更加精细。坚持“三分建、七分管”,全力维护国省干线及农村公路路况稳定,农村公路养护好路率、优良路率逐年提高,到2021年末,农村公路养护里程达3132.09公里,较2012年增加了1501.6公里。大力推动“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探索出了老麦乡“合作社+资源整合+群专共治”的公路管养新模式,被列为2021年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新模式在全市推广。

三是综合运输更加高效。城乡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持续提高,到2021年,全县共有农村客运车辆383辆,较2012年增加了136辆,班车通村由原来的119个行政村,到138个行政村全部通班车,累计完成客运周转量7441万人公里。城乡公交一体化水逐步提升,2017年12月开通了全县第一条城市公交线路,目前已开通2条城乡公交和2条校园公交专线。货运市场快速发展,到2021年末,全县共有货运企业21户,较2012年增加15户;个体货运业981户,较2012年增加149户,累计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19.21亿吨公里。

下步,我们将围绕“十四五”及中长期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持续推进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国道G555蒲缥铁路货运站至施甸一级公路、大瑞铁路惠通站等建设,全面建成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为实现施甸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问题3: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后,各级提出了全域创建,不断打造有形、有感、有效的创建工作“升级版”的要求,那么施甸是如何实现全域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

中共施甸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王世蕊:

施甸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各级党委、政府要求,统筹布局全域创建工作,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突出“四个更”着力打造有形、有感、有效的施甸创建工作“升级版”。一是标准更高。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创建工作的全过程,更加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更高标准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二是氛围更浓。编撰《机制文件汇编》《典型案例汇编》《应知应会手册》《创建工作图册》等宣传资料,采取“线上+线下”、“新媒体+民族团结进步”等形式,充分利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石榴红”文化广场、“石榴红”志愿服务站(岗)等宣传阵地,大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各族干部群众自觉铸牢中国心、中华魂,切实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三是对象更准。我们从过去重点抓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创建工作转变为抓全域、全县、全体人民的创建,确保了创建范围更广、创建行业更全、创建对象更准、创建效果更佳。目前,全县共有61个县直机关、13个乡镇、139个村(社区)、121所学校、19个宗教活动场所、14个警营等重点单位场所参与创建,创建覆盖率达100%,同时还有11家企业、16所医院、3家景区、560户家庭积极参与创建,可以说我县全域创建的工作格局已经形成。四是推进更力。将创建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作为政治考察、党委巡察的重要内容,实行党政主要领导统筹推进、县级领导挂片包点、“九进”牵头单位分类落实,采取互观互检、人大视察、政协调研、综合考核、专项督查、实地验收等形式,全力推进创建工作。我县创建工作有了新变化取得了新成效,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各族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二是各族群众团结和睦“人心聚”、三是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生活甜”、四是各族群众凝心聚力“同筑梦”、五是各族群众和谐稳定“乐安居”、六是各族群众你追我赶“争先锋”,可以说我县全域创建的工作格局已经形成。

问题4:施甸县原属于国家级贫困县,2020年实现整县脱贫脱贫人口基数较大。请问,施甸在开展脱贫人口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中共施甸县委副书记、施甸县人民政府县长李芒生:

施甸县1994年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共有贫困乡镇10个、贫困村90个,2020年全县21591户91170人建档立卡人口全部达标退出。截至目前,全县“三类对象”2943户10056人,其中已消除风险803户3048人,防返贫任务依然艰巨。为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返贫的底线,我们主要采取了“靠前抓、精准找、统筹帮”三方面的措施,抓实抓细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

一是靠前抓。制定了《施甸县2022年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方案》,县级领导挂包13个乡镇,全程参与和组织集中排查;强化一线调度,推动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同时,派出4个业务指导组点对点开展业务指导,6个督查组同步进行督查检查,确保排查工作不走偏、落实不走样。

二是精准找。按照“不少一村、不漏一户、不留死角”的原则,制定了《施甸县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试行)》,依托市域治理现代化网格化管理台,将全县农业户籍常住人口划分为1709个网格,全部纳入网格化监测预警范围,形成“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双向互补的闭环管理体系。在对全县农村常住人口实现常态化监测的基础上,采取“农户主动申报、村组网格员入户监测、部门数据筛查、挂包干部入户调查”四级预警,及时发现“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方面出现的问题,识别出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和收入骤减、支出骤增或突发严重困难等可能导致返贫致贫的农户。根据部门及网格员反映的问题和信息线索,开展村、乡、县“三级核查”,确保监测对象精准识别、应纳尽纳。

三是统筹帮。统筹调配县、乡、村及驻村工作队、基层网格员,紧盯收入、“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硬指标,逐户、逐人分析风险因素,围绕产业和就业,做到边排查、边帮扶;持续完善帮扶政策工具箱,列出了13个方面33项到户帮扶措施,帮扶责任人照单开药、靶向施策,有效提高了帮扶的针对、时效和可操作,2943户“三类对象”已全部落实帮扶措施。

下步,我们将坚决扛牢扛实防返贫政治责任,全力抓实抓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

问题5:“不忘初、奉献一生”的退休干部楷模杨善洲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片绿洲,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请问过去的十年里,施甸县采取了哪些措施传承弘扬杨善洲精神?在奋进新征程的未来,施甸又将如何准确把握杨善洲精神的实质和科学内涵,深度挖掘好杨善洲精神的当代价值。

中共施甸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尹可茂:

施甸作为杨善洲精神的发源地,我们始终从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的角度出发,广泛深入地传承弘扬杨善洲精神。我们致力于讲好“杨善洲故事”。县委、县政府全力支持《杨善洲》电影、电视剧在施甸取景拍摄。电影《杨善洲》先后荣获第14届华表奖优秀故事影片奖、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等众多奖项。电视剧《杨善洲》于2012年11月8日在央视8套播出,并荣获第29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二等奖。参与《不忘初、奋斗一生的楷模-杨善洲》、《杨善洲与施甸》等系列丛书出版发行,深刻诠释了杨善洲精神。施甸原创歌曲《我在善洲故里等你》MV荣登覆盖全球157个国家和地区的香港卫视文旅台《世界华语原创音乐金曲榜》,让杨善洲精神走向了全国、全世界。我们致力于传承“杨善洲精神”。组建50多名成员的“杨善洲精神宣讲团”,以授课、讲故事、情景教学、对话访谈等多种形式开展宣讲,10年来全县累计开展杨善洲精神宣讲1200余次、受众15万余人次。建立常态化“善洲标兵”评选表彰机制,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推动广大领导党员干部做到学有榜样、做有方向。把学弘扬杨善洲精神与党委(党组)理论学中心组学、“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相结合,以杨善洲精神引领文明政风、家风、民风、校风、社风。我们致力于擦亮“杨善洲品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综合效益不断显现,善洲林场周边3个乡镇、3万余人在道路、饮水、农特产品销售等方面不断受益,善洲林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杨善洲时代“滇西粮仓”再现,施甸两系杂交水稻用种量年供种量占全国的80%以上,获袁隆院士亲笔题词“云南施甸·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杨善洲干部学院、善洲林场、杨善洲故居、清洞等“情景课堂”不断彰显品牌力量,已成为全国各地党员干部淬炼党之所、净化心灵之地。

在奋进新征程的未来,我们将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聚魂,持续开展杨善洲精神研究,不断总结提炼杨善洲精神的时代价值、实践要求,进一步引导全县党员干部争做杨善洲式的好党员好干部,营造人人崇尚模范、学模范、争当模范的良好风尚。

问题6:2019年施甸县被认定为国家区域良种繁育基地。年来,施甸在种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中共施甸县委副书记、施甸县人民政府县长李芒生: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把产业转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立足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着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一是聚力发挥资源优势,种业品牌更加响亮。施甸气候独特,地形坦、三面环水,两山夹一坝的地貌特点是育种的天然隔离屏障,县内最高海拔2895米,最低海拔560米,年均气温17.6℃,降水量969.7毫米;全年无霜期330天,全年日照时数2193.7小时,独特的山间盆地,气候特征稳,有利于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和玉米制种。

二是聚力强化科研合作,育种能力持续提升。水稻方面,自2010年水稻母本繁育试验成功以来,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等10余家科研单位,以及隆高科、袁氏农业、袁粮公司等25家企业入驻施甸,开展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品种选育和亲本繁殖,省农科院李小林专家工作站落户施甸,成立了云南两系杂交水稻种业创新(施甸)中心。12年来,累计繁殖水稻两用核不育系197个品种,制种面积达2.04万亩,繁殖种子856万公斤。玉米方面,80年代曾繁制过李山黄马牙,并列入云南省国家种质资源库。现有金博士、大天、腾丰种业等10家企业到施甸进行玉米制种,制种面积达5100亩,繁育品种14个。

三是聚力建强种业基地,产业发展更显成效。施甸育种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自1950年推广传统玉米良种到目前的科学育种,为全县种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编制完成了种业发展规划,建成了水稻核心种质资源基地1000亩、亲本繁育基地1万亩,玉米制种基地2万亩,正在加快5万亩富硒优质稻米基地建设;成立了云南施甸芯丰种业有限公司,建成了两条种子烘干加工生产线,着力打通制种产业链。实施了一批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和水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探索水旱轮作、粮蔬协同等模式,正在打造2个“农文旅、产学研”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下步,我们将不断延伸产业链,让种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增效、推动产业振兴的有力抓手,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商业快讯

【保山这十年】施甸:善洲故里展新颜 水墨施甸绘新篇

2022-09-27 15:39:45   搜狐

9月21日,保山市召开“保山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十二场施甸专场新闻发布会。

施甸县委书记周耀泉,施甸县委副书记、施甸县人民政府县长李芒生,施甸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王世蕊,施甸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尹可茂介绍施甸县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施甸位于保山中心城市半小时经济圈,距保山机场仅20分钟车程。施甸,激荡着榜样力量。施甸县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最美奋斗者”杨善洲同志的故乡,“不忘初、奉献一生”的精神在这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先后涌现出杨学、段定华等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被命名为全国地方党教育特色基地、全国公务员特色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施甸,传唱着英雄赞歌。400年前,永昌参将邓子龙在这里靖边卫国,留下了滋养一方的史诗文脉。80年前,滇西抗战第一枪在这里打响,施甸既是抗战大后方,也是滇西反攻最前沿,仅有9.4万人口的施甸累计组织民夫158万人次配合抗日部队,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让日军魂断怒江。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李成文舍身炸碉堡,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来了队伍全歼守敌的巨大胜利,被中央军委授予“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称号。施甸,开启着生态“稻”路。年均气温17.6℃,四季如春,气候宜居,“一江四河”(怒江、勐波罗河、施甸河、姚关河、太河)穿境而过,森林、湿地、草甸等生态资源丰富,是最适宜人居的地区之一,也是优质水稻、玉米、烤、甘蔗、茶叶、蚕桑和蔬菜(食用菌)最佳生产基地,每年提供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种子占全国用量的80%以上,是第二批国家区域良种繁育基地,获袁隆院士亲笔题词“云南施甸·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是名副其实的“稻母之乡”。施甸,孕育着绿色“硒”望。拥有5万亩天然富硒土地资源,土壤硒含量为国家标准的1.5倍,富硒土地认证已通过中国地质协会评审,是发展富硒农产品的绝佳区域。施甸正以“绿色富硒”为定位,积极发展“富硒+”农业,着力构建以水果、蔬菜、粮食作物种植和肉牛、保山猪养殖为主的富硒产业体系,不断壮大富硒产业集群,打响高原富硒特色农产品品牌,着力打造资源富集、产业兴旺的“高山硒谷”。

党的十八大以来,施甸县在省委、市委的统一部署下,传承红色基因、践行杨善洲精神,持之以恒转变作风、提升效能,顶住压力砥砺前行,迎难而上突破困局,如期实现脱贫摘帽,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年来,坚持抓产业、增动力,经济发展更可持续。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增长,2021年,实现生产总值100.2亿元,是2012年的2.64倍,年均增长8.8%。农业发展从“散”到“聚”,“种养加销”产业链条基本构建。粮食、畜牧、烤、蔬菜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中药材、水果等特色产业规模发展,数字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开工建设,现代种业产业园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1户,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46个、114个,农业“小巨人”领军企业2户,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2个,完成“三品一标”产品认定34个。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8.5亿元,是2012年的2.4倍,年均增长6.6%。工业发展从“慢”到“快”,“三力齐聚”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承载功能不断增强,吸引山东邦基、光筑农业、华新等企业入驻,园区经济成为工业中坚力量,以绿色食品为基础、绿色建材为主导、绿色能源为辅助的现代绿色工业体系逐步完善,工业发展活力、动力、潜力更显。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27.6亿元,是2012年的2.53倍,年均增长9.7%。旅游产业从“无”到“有”,“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基本成形。立足红色文化资源、绿色生态资源和温泉、富硒等特色资源,坚定走“红色+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成功创建善洲林场4A级景区、石瓢温泉和姚关野鸭湖3A级景区,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入选首批“中国红色地标”、怒江抗战江防遗址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何元乡获批云南省首个“全国地质文化乡”。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4.1亿元,是2012年的2.91倍,年均增长9.4%。

十年来,坚持抓保障、惠民生,社会事业更暖人心。建立脱贫攻坚“1+N+N”责任体系,中公司、上海闵行区、西安交大、中国地大及省市县各级各部门5700余名干部与农户全覆盖结对帮扶,举全县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实现90个贫困村、21591户91170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建成34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5141户21939人贫困人口搬入新居。实现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967元、13517元,分别是2012年的2.09倍、2.99倍。累计投入资金7.08亿元,新建、改造校舍44.28万方米,新建、改扩建学校运动场37.6万方米,新建社会体育运动场12.6万方米,新增设施设备价值8238.35万元。县职教园区启动建设,县一中、县示范小学顺利搬迁办学,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面加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稳步推进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零差率销售,启动县中医医院迁建项目,县人民医院实现部分搬迁,县妇幼保健院和4个乡镇卫生院完成整体搬迁,7个乡镇卫生院完成改扩建,建成138个村级标准化卫生室。被列为国家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县,成功创建省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县,国家精神卫生综合管理示范县通过评估验收,心血管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列入国家级和省级先进项目点。全面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全县未出现确诊病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保障水稳步提升,实现民生兜底保障网“网底不破”、应保尽保。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的氛围日渐浓厚,被评为省级托养工作先进县、教就(残疾人教育就业)工作先进县。通乡、通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100%,开通城市、城乡公交线路5条,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100%。全力推进稳就业、保就业工作,累计开发就业岗位4万个,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5.02万人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群众精神文明创建富有成效,累计创建国家、省、市级文明单位107个。

十年来,坚持抓项目、补短板,绿美城乡更富生机。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10亿元,年均增长33.1%。城南、城北两个农贸市场和文化广场、靖花苑、月潭公园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城市道路44条、综合管廊24.3公里,改造老城区道路18条,建成实施施甸河生态治理项目3.5公里,“两违”建筑实现存量清零。城镇建成区面积从12.47方公里扩大到19.73方公里,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从3.5方公里扩大到8.45方公里,城镇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提高21、28个百分点,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方米增加至12.2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从30.75%增长到100%。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省级生态文明县。累计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1项,建设总里程1952公里;保施高速建成通车,施链高速加快推进,迈出了“通边达站”关键一步。新建、改造饮水工程365件,农村饮水集中供水率达到98.75%,自来水普及率达95.37%;实施了中型灌区、高效节水、河道治理、农村饮水安全等水利工程,建成红谷田、善洲、旧寨、龙门口水库等一批水源工程,新增供水能力3100万立方米。中缅油气管道建成通气,结束了施甸不通管道气的历史。建成四大山风电场、何元大坡山并网光伏电站、水长木瓜山并网光伏电站,开工建设施甸中1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被纳入国家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电网覆盖率达100%。宽带网络实现“村村通”,4G网络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县城基本实现5G信号全覆盖,“智慧施甸”建设取得阶段成果。规划建设A3级通用机场,已取得选址评审报告并完成可研初稿编制。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善洲小镇、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被列入全省一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启动12个精品示范村及32个美丽村庄建设项目。河(湖)长制、“四治三改一拆一增”“七改三清”等工作深入推进,施甸河整治成效明显,城乡垃圾实现集中收处全覆盖,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蒋家寨水库、红谷田水库被评为云南省最美河湖。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县和1个国家级环境教育基地(善洲林场)、6个国家级生态乡镇。

十年来,坚持抓改革、促和谐,发展环境更趋优化。党政机构、教育卫生、农业农村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成果。设置“综合服务”窗口及推行综合集成服务。“营改增”政策全面落实,“一件事一次办”“企业开办综合服务”“跨省通办”等“一窗受理、一窗办理”模式全面铺开,上下联动、覆盖全域的“15分钟政务服务圈”全面构建,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累计引进市外国内到位资金716.85亿元,年均增长16.08%。市场主体从2903户增至17529户,年均增长22.11%。建成施甸县电商服务中心1个、乡级服务站13个、村级服务点75个,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完成。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落实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明显,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取得新成效,“五道防线”经验在全国推广,“一村一律师法律顾问”和“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实现全覆盖,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跃居全省第二位,先后荣获“全国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县”“全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县”“全国信访三无县”,2次荣获“云南省先进安县”,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安建设先进县”。党管武装和国防动员持续加强,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社会稳定、拥军优属的政治局面更加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推进有力,累计创建各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47个、教育基地4个,累计命名“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个、“中国传统村落”12个、“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5个、“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小镇”1个。

十年来,坚持抓党建、提士气,党的建设更加有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层层压实,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监管持续加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宣传思想文化主旋律高扬、主基调鲜明、主阵地巩固。把传承弘扬杨善洲精神作为生动教材,把党史学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教育、“不忘初、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促使党员干部在学状态下工作、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思考状态下工作。将杨善洲精神融入全领域党建,采取1个乡镇党校、2个实训基地、7种教学方式的“1+2+7”模式,打造13条红色主题教育线路,以“课题式”探索+“小切口”指导方式,打造省级示范党支部6个,完成党支部达标创建846个。纵深推进作风革命效能建设,围绕“一套机制”“两个提速”“三级走遍”“四到一线”,“沉下去”摸清情况,“跑上去”汇报对接,“走出去”学借鉴,争做杨善洲式的好党员好干部氛围日渐浓厚。人才引育工作不断强化,云南两系杂交水稻种业创新(施甸)中心、云南省农科院“李小林专家工作站”挂牌,聘任国家杂交水稻中心主任唐文帮等8名专家为产业发展顾问,设立3个招才引智工作站。抓实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139个村(社区)年内可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目标。深入开展以案促改,政治生态持续净化,政治巡察和政治监督更加有力,各级巡视巡察反馈交办问题整改工作扎实推进。

记者提问:

问题1:党建引领是一切工作的基石。我们了解到,在国务院扶贫办第三方对施甸评估的实地抽查中,指出施甸县三大亮点之一就是“强化党建引领,形成攻坚合力”,请详细介绍一下施甸县在党建引领方面的做法和成效。

中共施甸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尹可茂:

党的十八大以来,施甸县委牢固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着力强基固本筑堡垒,推动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我们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着力开展这些工作:

第一、聚焦抓基层打基础,提升组织覆盖力。坚持在重点领域、重点项目、易地扶贫搬迁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中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采取“财政补助一点、项目整合一点、挂钩帮扶一点”的“三个一点”模式,新建、改造修缮村民小组党支部活动场所,形成了“我的家园我来建 我的家园我维护”的大坝村民小组模式。整合党群服务、综治维稳、社会事务、劳动保障等资源,统一规范设置“一厅四窗口”,实现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全覆盖提档升级,有效激活换届后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建立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达标创建“包保”联系机制,组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巡回小分队,深入一线“传经送宝”,以“手把手”“零距离”互动交流、现场解决问题的方式“把脉”助推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累计完成846个党支部达标创建,创建省级示范党支部6个,农村基层党建达标乡镇1个。

第二、聚焦抓队伍强素质,提升自我锻造力。深入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每年开展处级领导“村村到”,对村党组织书记是否胜任、是否合格、是否尽责进行全面分析研判。坚持以真学榜样,传承弘扬杨善洲精神为主线,结合开展党内集中学教育,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以“三会一课”为基本制度,推行“5+x”主题党日,在全县13个乡镇打造“施甸县党员教育培训基地”,抓实“第一议题”“党课开讲啦”“万名党员进党校”,采取“县委流动党校+乡村干部教育实训基地”“线上+线下”“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全覆盖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涌现出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原莽王村党总支书记段定华、云南省百名好支书五福村党总支书记李桂贤、保山市第一届村(社区)“十佳支书”大田坝村党总支书记段学、云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后寨村党总支书记罗王周。

第三、聚焦抓党建破难题,提升发展推动力。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我们始终立足于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从提升脱贫攻坚能力、筑牢脱贫攻坚堡垒、建强脱贫攻坚队伍3个方面,将“脱贫攻坚”与“个人实绩”挂钩,建立干部负面信息档案,加大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力度。作为云南省乡村振兴省级重点帮扶县,我们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从扛起责任、拧紧思想、配强班子上推进衔接,结合“乡村振兴提升区”建设,从思想认识、干部作风、基层基础、人才支撑、引领治理、典型引路6个方面聚力提升,以“乡村振兴书记”论坛、党组织书记5个“一口清”、基础党务5个“大比武”为台,有效推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落实落地。2018年全面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2019年全县138个村(社区)集体经济达5万元以上,2020年全县18个村(社区)集体经济达10万元以上,2021年全县103个村(社区)集体经济达10万元以上。

第四、聚焦抓典型塑形象,提升品牌创新力。将杨善洲精神贯穿于全领域党建,乡级采取1个乡镇党校、2个实训基地、7种教学方式的“1+2+7”模式,打造13条红色主题教育路线,村级发挥《杨善洲与施甸》读本作用,采取嵌入设计、场景复原、实践样板、红色研学、文案故事“五种模式”打造杨善洲精神“情景课堂”,选树了9名第一届新时代善洲标兵。采取“县乡联动”方式,组建示范创建项目组,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5项重点任务,以“课题式”安排+“小切口”指导的方式,从方案制定、经验总结等,特别是发动党员群众参与方面,全程指导基层党委积极进行探索。酒房乡后寨村《组织振兴加速跑 后寨向前续“兴”篇》入选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

问题2: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十年来,施甸在交通方面取得了那些成就?

中共施甸县委副书记、施甸县人民政府县长李芒生:

十年来,我们加快构建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县互联互通水大幅提升。

一是路网建设更加完善。2012年以来,全县共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1项,完成投资166.57亿元,总里程达195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项116.25公里、县乡公路改建工程110项1007.45公里、农村公路通畅工程84项745公里、红色旅游公路5项83.3公里。2020年6月境内首条高速公路保施高速建成通车,结束了施甸不通高速历史,施链高速正在加快建设,迈出了“通边达站”关键一步。到2021年末,全县公路总里程达3352.12公里,公路密度达每百方公里166.85公里。

二是公路管养更加精细。坚持“三分建、七分管”,全力维护国省干线及农村公路路况稳定,农村公路养护好路率、优良路率逐年提高,到2021年末,农村公路养护里程达3132.09公里,较2012年增加了1501.6公里。大力推动“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探索出了老麦乡“合作社+资源整合+群专共治”的公路管养新模式,被列为2021年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新模式在全市推广。

三是综合运输更加高效。城乡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持续提高,到2021年,全县共有农村客运车辆383辆,较2012年增加了136辆,班车通村由原来的119个行政村,到138个行政村全部通班车,累计完成客运周转量7441万人公里。城乡公交一体化水逐步提升,2017年12月开通了全县第一条城市公交线路,目前已开通2条城乡公交和2条校园公交专线。货运市场快速发展,到2021年末,全县共有货运企业21户,较2012年增加15户;个体货运业981户,较2012年增加149户,累计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19.21亿吨公里。

下步,我们将围绕“十四五”及中长期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持续推进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国道G555蒲缥铁路货运站至施甸一级公路、大瑞铁路惠通站等建设,全面建成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为实现施甸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问题3: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后,各级提出了全域创建,不断打造有形、有感、有效的创建工作“升级版”的要求,那么施甸是如何实现全域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

中共施甸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王世蕊:

施甸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各级党委、政府要求,统筹布局全域创建工作,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突出“四个更”着力打造有形、有感、有效的施甸创建工作“升级版”。一是标准更高。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创建工作的全过程,更加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更高标准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二是氛围更浓。编撰《机制文件汇编》《典型案例汇编》《应知应会手册》《创建工作图册》等宣传资料,采取“线上+线下”、“新媒体+民族团结进步”等形式,充分利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石榴红”文化广场、“石榴红”志愿服务站(岗)等宣传阵地,大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各族干部群众自觉铸牢中国心、中华魂,切实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三是对象更准。我们从过去重点抓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创建工作转变为抓全域、全县、全体人民的创建,确保了创建范围更广、创建行业更全、创建对象更准、创建效果更佳。目前,全县共有61个县直机关、13个乡镇、139个村(社区)、121所学校、19个宗教活动场所、14个警营等重点单位场所参与创建,创建覆盖率达100%,同时还有11家企业、16所医院、3家景区、560户家庭积极参与创建,可以说我县全域创建的工作格局已经形成。四是推进更力。将创建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作为政治考察、党委巡察的重要内容,实行党政主要领导统筹推进、县级领导挂片包点、“九进”牵头单位分类落实,采取互观互检、人大视察、政协调研、综合考核、专项督查、实地验收等形式,全力推进创建工作。我县创建工作有了新变化取得了新成效,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各族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二是各族群众团结和睦“人心聚”、三是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生活甜”、四是各族群众凝心聚力“同筑梦”、五是各族群众和谐稳定“乐安居”、六是各族群众你追我赶“争先锋”,可以说我县全域创建的工作格局已经形成。

问题4:施甸县原属于国家级贫困县,2020年实现整县脱贫脱贫人口基数较大。请问,施甸在开展脱贫人口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中共施甸县委副书记、施甸县人民政府县长李芒生:

施甸县1994年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共有贫困乡镇10个、贫困村90个,2020年全县21591户91170人建档立卡人口全部达标退出。截至目前,全县“三类对象”2943户10056人,其中已消除风险803户3048人,防返贫任务依然艰巨。为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返贫的底线,我们主要采取了“靠前抓、精准找、统筹帮”三方面的措施,抓实抓细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

一是靠前抓。制定了《施甸县2022年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方案》,县级领导挂包13个乡镇,全程参与和组织集中排查;强化一线调度,推动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同时,派出4个业务指导组点对点开展业务指导,6个督查组同步进行督查检查,确保排查工作不走偏、落实不走样。

二是精准找。按照“不少一村、不漏一户、不留死角”的原则,制定了《施甸县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试行)》,依托市域治理现代化网格化管理台,将全县农业户籍常住人口划分为1709个网格,全部纳入网格化监测预警范围,形成“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双向互补的闭环管理体系。在对全县农村常住人口实现常态化监测的基础上,采取“农户主动申报、村组网格员入户监测、部门数据筛查、挂包干部入户调查”四级预警,及时发现“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方面出现的问题,识别出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和收入骤减、支出骤增或突发严重困难等可能导致返贫致贫的农户。根据部门及网格员反映的问题和信息线索,开展村、乡、县“三级核查”,确保监测对象精准识别、应纳尽纳。

三是统筹帮。统筹调配县、乡、村及驻村工作队、基层网格员,紧盯收入、“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硬指标,逐户、逐人分析风险因素,围绕产业和就业,做到边排查、边帮扶;持续完善帮扶政策工具箱,列出了13个方面33项到户帮扶措施,帮扶责任人照单开药、靶向施策,有效提高了帮扶的针对、时效和可操作,2943户“三类对象”已全部落实帮扶措施。

下步,我们将坚决扛牢扛实防返贫政治责任,全力抓实抓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

问题5:“不忘初、奉献一生”的退休干部楷模杨善洲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片绿洲,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请问过去的十年里,施甸县采取了哪些措施传承弘扬杨善洲精神?在奋进新征程的未来,施甸又将如何准确把握杨善洲精神的实质和科学内涵,深度挖掘好杨善洲精神的当代价值。

中共施甸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尹可茂:

施甸作为杨善洲精神的发源地,我们始终从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的角度出发,广泛深入地传承弘扬杨善洲精神。我们致力于讲好“杨善洲故事”。县委、县政府全力支持《杨善洲》电影、电视剧在施甸取景拍摄。电影《杨善洲》先后荣获第14届华表奖优秀故事影片奖、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等众多奖项。电视剧《杨善洲》于2012年11月8日在央视8套播出,并荣获第29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二等奖。参与《不忘初、奋斗一生的楷模-杨善洲》、《杨善洲与施甸》等系列丛书出版发行,深刻诠释了杨善洲精神。施甸原创歌曲《我在善洲故里等你》MV荣登覆盖全球157个国家和地区的香港卫视文旅台《世界华语原创音乐金曲榜》,让杨善洲精神走向了全国、全世界。我们致力于传承“杨善洲精神”。组建50多名成员的“杨善洲精神宣讲团”,以授课、讲故事、情景教学、对话访谈等多种形式开展宣讲,10年来全县累计开展杨善洲精神宣讲1200余次、受众15万余人次。建立常态化“善洲标兵”评选表彰机制,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推动广大领导党员干部做到学有榜样、做有方向。把学弘扬杨善洲精神与党委(党组)理论学中心组学、“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相结合,以杨善洲精神引领文明政风、家风、民风、校风、社风。我们致力于擦亮“杨善洲品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综合效益不断显现,善洲林场周边3个乡镇、3万余人在道路、饮水、农特产品销售等方面不断受益,善洲林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杨善洲时代“滇西粮仓”再现,施甸两系杂交水稻用种量年供种量占全国的80%以上,获袁隆院士亲笔题词“云南施甸·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杨善洲干部学院、善洲林场、杨善洲故居、清洞等“情景课堂”不断彰显品牌力量,已成为全国各地党员干部淬炼党之所、净化心灵之地。

在奋进新征程的未来,我们将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聚魂,持续开展杨善洲精神研究,不断总结提炼杨善洲精神的时代价值、实践要求,进一步引导全县党员干部争做杨善洲式的好党员好干部,营造人人崇尚模范、学模范、争当模范的良好风尚。

问题6:2019年施甸县被认定为国家区域良种繁育基地。年来,施甸在种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中共施甸县委副书记、施甸县人民政府县长李芒生: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把产业转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立足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着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一是聚力发挥资源优势,种业品牌更加响亮。施甸气候独特,地形坦、三面环水,两山夹一坝的地貌特点是育种的天然隔离屏障,县内最高海拔2895米,最低海拔560米,年均气温17.6℃,降水量969.7毫米;全年无霜期330天,全年日照时数2193.7小时,独特的山间盆地,气候特征稳,有利于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和玉米制种。

二是聚力强化科研合作,育种能力持续提升。水稻方面,自2010年水稻母本繁育试验成功以来,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等10余家科研单位,以及隆高科、袁氏农业、袁粮公司等25家企业入驻施甸,开展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品种选育和亲本繁殖,省农科院李小林专家工作站落户施甸,成立了云南两系杂交水稻种业创新(施甸)中心。12年来,累计繁殖水稻两用核不育系197个品种,制种面积达2.04万亩,繁殖种子856万公斤。玉米方面,80年代曾繁制过李山黄马牙,并列入云南省国家种质资源库。现有金博士、大天、腾丰种业等10家企业到施甸进行玉米制种,制种面积达5100亩,繁育品种14个。

三是聚力建强种业基地,产业发展更显成效。施甸育种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自1950年推广传统玉米良种到目前的科学育种,为全县种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编制完成了种业发展规划,建成了水稻核心种质资源基地1000亩、亲本繁育基地1万亩,玉米制种基地2万亩,正在加快5万亩富硒优质稻米基地建设;成立了云南施甸芯丰种业有限公司,建成了两条种子烘干加工生产线,着力打通制种产业链。实施了一批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和水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探索水旱轮作、粮蔬协同等模式,正在打造2个“农文旅、产学研”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下步,我们将不断延伸产业链,让种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增效、推动产业振兴的有力抓手,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相关阅读

美图推荐

金融科技下,金融企业如何保障信息安全
主播雨化田们再接新活,这次让网友们下载的是交管12123APP
深圳看到科技发布Kandao Meeting S 180°超广角智能视频会议机
QQ音乐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小事”,让这些孩子听见“听不见”的音乐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