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国内优秀的电子签约平台上上签创始人万敏,发表了一篇关于《再换一张画皮:混合云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深度长文。在文中,这位创始人指出,即便是投资人对电子合同头部企业的伪混合云都难以分辨,而一些使用传统OP系统伪装的“混合云”系统是假SaaS,电子签约行业最需要的是诚实与契约精神。
前言:有时候觉得在一个鱼龙混杂的市场里当投资人当真不容易,因为总有无良企业绞尽脑汁铆足劲披张画皮去骗他们从LP那里辛苦募来的投资款。
最近行业内出现了大量把“传统软件OP模式”包装成“适合中国市场的混合云”的行骗文章——其实这种方式可以理解为,造假者是在一种巨额亏损、收入暴跌、负增长的环境下进行欺骗,从来就没有几个SaaS头部客户的生死压力下,不得不东施效颦来资本市场继续骗钱的把戏。但读后觉得蛮有意思的,上上签创始人万敏称,顺便写一篇关于混合云的科普文章。
01 混合云的通用概念
随着云概念的普及与云服务成为全球的趋势,公有云中国市场规模高速上涨,SaaS成为各种云服务中最有前景的选择之一,云概念被人们越来越熟知。在中国云迁移的过程中,混合云也是一个企业迈向云端历史特定的过渡存在。
混合云的核心价值在于“数”、“用”分离,也就是可以将企业的关键“数”存在私有云,而“应用”存在公有云端。这样既解决了对于“数”安全的关注,又能发挥出“应用”在云端快部署、弹性拓展、敏捷迭代、广泛链接的诉求。
因为应用一旦在客户本地,就会遇到这些应用的升级、维护、拓展的问题,本质上就是软件模式OP的问题。那些传统软件企业遇到的问题和瓶颈,都会重现。
混合云应该是公有云的延伸和补充,而不是软件模式OP的包装。混合云是企业迈向云端过渡的阶段,随着技术、法规、安全、意识等条件的逐步完善,一定会有更多的企业选择公有云,甚至目前很多大企业已经开始基于公有云在构建自己的数字化能力。
那么到底什么是混合云?
根据Google Cloud对混合云(Hybrid Cloud)的定义: “混合云是指应用在不同环境的组合中运行的一种云环境。”
Redhat在其官网上对混合云(Hybrid Cloud)的定义是这样的: “混合云是一种IT架构,在两个或更多环境中进行某种程度的工作负载移植、编排和管理。”
可见软件行业一般理解的混合云是指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组成一个网络互通的基础设施架构。
02 电子签约行业的混合云
与软件行业通用的混合云不同,在电子签约行业,考虑到合同文件等信息作为企业的机密数据,一般部署在企业内部的应用只能单向请求部署在公有云的服务,所形成的混合云是一种单向请求的“软件应用架构”。这与软件行业一般理解的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网络互通的混合云并不相同。
在电子签行业的混合云架构下,混合云的服务能力是由两个部分提供的:
(1)本地化应用
(2)云端平台
2.1 基于SaaS原生架构的混合云
上上签的混合云是基于云原生SaaS架构,以相对标准化和易维护的方式把合同数据存到客户本地,解决部分客户对数据原文的物理占有诉求。即便如此上上签混合云仍在收入占比中极小。
上上签的混合云实际上是分布式系统。在客户本地的不是私有云,而是一个文件存储节点。也就是说,这种仅仅在客户的内网中,部署了一个用于存储、处理合同文件的文件节点而已,因此在架构上,上上签混合云和上上签的公有云系统并没有任何不同。
如果将上上签的电子合同SaaS系统比作Windows操作系统,上上签的公有云不过相当于D盘,而客户的“混合云”,仅仅相当于E盘、F盘……而已。当操作系统有更新的时候,D盘、E盘……是根本就不需要动的。上上签通过一系列设计,将合同文件的存储分离开,用时髦的话讲,是“存算分离”,一切计算包括但不限于签名计算、存证、公证,甚至UI,通通都在上上签的云端完成,合同签署页面、动态模版系统、证书系统、存证系统等系统有任何更新升级,99%的情况下,用户都不需要更新所谓的“混合云客户端”。实际上,上上签可以看作仅仅是一个增强的网络存储器。上上签推出任何新功能,客户也立马可以使用到。因为只是一个文件节点,客户方自然也不需要什么复杂的维护,不需要庞大的专业的运维团队,这样的解决方案才是真正能帮助客户在电子合同领域上实现“降本增效”的。这才是真的SaaS,用户随时都可以使用最新功能。
2.2基于OP应用框架的伪混合云
e签宝基于全OP的应用框架的解决方案是电子签约行业里的伪混合云。其所谓的混合云即把客户的相对方账号证书复制到云端,以解决OP方案的法律合规性瑕疵。这样的伪混合云从技术路径到业务目的确实都和基于SaaS原生架构的真混合云完全不一样。或许外行会误以为长得有点像,其实产品基因本质截然不同。
e签宝最近不断对外发声的伪混合云方案中,可以简单定义为保留了“混合”,但“云”不见了。
03 如何识别伪混合云
3.1伪混合云无法全网络互连互通
上上签创始人万敏在《为什么OP不能互连互通——中国电子签约赛道模式之争》中写过:
关于“全网络互连互通”,以大家都非常熟悉,每天都在使用的“邮件系统”来做一个生动明晰的例子。
邮件系统必然是互连互通的。假设A公司使用的是腾讯企业邮,A公司的员工并不需要邮件的相对方B公司的张三、C公司的李四都来用A公司正在用的腾讯企业邮才可以互通邮件。B公司的张三、C公司的李四可以随心所欲使用gmail, hotmail等等各种不同的邮件系统成功发送邮件给A公司的员工。这就是互连互通的意义。
邮件系统之所以能够互连互通,是因为有统一的电子邮件数据的格式标准。e-mail的流通得益于标准的邮件协议,如SMTP、POP3、IMAP等。大家都遵循相同的协议,e-mail就在甲方、乙方不同的系统之间流转。
那么,电子合同是否也有相应的标准协议呢?这里需要注意到一个区别,也就是邮件是单向数据发送出去以后,对方是不需要在原数据上操作的。经过Reply的合同,从数据的角度,已经是一份完全崭新的邮件了,只是引用了上一封的内容,同样也是单向的数据,只不过邮件名称恰巧叫“Reply”而已。
而电子合同则不尽相同,甲方乙方是需要分别有序在同一份合同数据上操作的,包括合同字段的填写、电子签章、公证存证等。也就是说,合同数据从甲方系统发出去之后,乙方仍然需要对原合同数据进行操作,比如填写一些业务字段,进行电子签章的操作,这些新增的数据,也是基于原电子合同数据进行操作,而不是一份新的电子合同数据。这样的情况下,协议也难以发挥作用。
这就是说,一份电子合同,发到对方手里以后,对方还要继续在这个合同上操作盖章,并不能在数据层面处理成一个全新的合同,仍然是旧合同。电子合同并不能像电子邮件一样,通过“数据格式标准”的方法达成互连互通。那么,电子合同怎么才能达成互连互通呢?只有一个答案,就是用统一的SaaS平台提供商。
因为是统一的提供商,就无所谓数据标准,接收和发送都是同一个SaaS平台,数据都是可以处理的,从而实现互连互通。
因此,如果讲“电子合同的互连互通”,其概念类比于“电子邮件的互连互通”,而不是“上下游来用核心企业A的某个系统”。实现“电子合同的互连互通”的途径,并不是通过数据标准,而是通过提供一个统一的电子合同云服务SaaS平台。
其实电子签名/章OP厂商自身是清楚这个“局域网互连”和“互连互通”的区别的,他们当然也非常想做真正的互连互通。他们是如何宣称OP也可以互连互通呢?
电子签名/章OP厂商e签宝对于互连互通的“处理”,采用的方式是“复制账号数据”。用本地的账号体系,通过把云端的企业账号数据复制到本地来实现连通。
如上图所示,例如A公司是本地化定制化的大客户,B公司也是本地化定制化的大客户,为了OP大客户可以向电子签约SaaS平台上的云端客户发起合同并签署,唯一的技术手段就是把SaaS平台上的云端客户的账号分别复制一套到A公司和B公司的本地。这样A公司就可以对SaaS平台上的企业发起合同并且签署了。B公司同样如此。
但要注意的是:
a. A公司和B公司,两家都是本地化,彼此之间不能签署。b. SaaS云端客户依然无法主动给A公司和B公司发起合同并签署。因为账号是复制到本地,云端要发起的话,还是没法互连互通。
所以这张网并不是真正的互连互通。只有所有的客户都在云端,才可以令企业之间真正互连互通互信。
3.2 伪混合云的自相矛盾——签章到底在云端还是在本地
尝到画皮甜头的e签宝近期卷土重来的新画皮PR文中有一篇《e签宝天印6.0重磅升级,全面领跑中国电子签名市场》中有这么两段话,从中可以看到其所谓的混合云方案中的自相矛盾,可以识别这是切切实实的伪混合云。文章里所提到的签章到底在云端还是在本地呢?
原文如下:
“其三,混合云模式之下,企业放在云端的数字证书和签章可以被复用,不需要反复验证,可以极大提升客户签约效率。
随着e签宝天印6.0的发布,以混合云为基础的签约网络将有望快速织就。一方面,与公有云SaaS模式相比,天印6.0采用的混合云让企业的签章与核心数据都可以在本地保存。”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e签宝的伪混合云方案中,云端有一套独立的数字证书和签章,本地也有一套独立的数字证书和签章。也就是说,e签宝“公有云”和“本地化OP”并存,是两套体系。
在e签宝的这种模式下,所谓的“混合云”把本地签章系统和云上SaaS客户试图打通,采用的是把云端账号复制到本地的做法。实际上,这个签署过程中,数据的生产、处理仍然是在本地,只有传输在云端。那么,对于各家企业而言,这意味着要把自己的数据交给签约的相对方企业,自己的数据在对方的系统中生产和处理,这样显然有着严峻的数据安全问题。
因此e签宝的伪混合云对所有企业客户,尤其是大企业客户来说,很明显地存在着印章外泄的安全问题以及文件零散管理的问题。复制账号,指公司公章也被复制到另一家企业的本地局域网,意味着在云端被复制的这家企业让自己公司的账号体系与公章全都放置在了自己相对方企业的系统中去处理,存在巨大的用印安全隐患。众所周知,凡是对自身印章安全管理有基本要求的企业,都不会接受这样的方案。
同时,采用假混合云真OP的e签宝起先谆谆善诱客户要去购买伪混合云真OP本地化“安全”的初衷,也和这个假的“互连互通”方案发生了冲突——因为在所谓的复制账号的互通后,外部的企业和外部的人也能访问这家客户本地的数据,这跟本地化本身的诉求“不能被外界访问本地数据”就冲突了——再次典型的用我的矛攻我的盾。
进一步具体来看,不同的企业之间如果要签署合同,那么,这些企业需要在一个统一的SaaS平台上进行数据交换,在这个SaaS平台上有统一的账号体系。整个签署过程中,所有数据的生产、传输、处理都是在云端。这样的话,对于各家企业自身而言,能够保障自身的数据安全,也没有侵犯彼此的数据。
万敏称,这个要点,自己在《为什么OP不能互连互通——中国电子签约赛道模式之争》也特意讨论过。因此,我们可以看到,e签宝所谓的“混合云”实为“真OP”的互连互通只是存在于“技术的理论可行性”上,而在实践中是有诸多问题的。
就好像从理论上而言,我们移民火星走向宇宙是可行的,然而目前在实践中显然人类还无法达到理论的设想。我们期望马斯克(Elon Musk)先解决火星和地球往返的商业飞行工具的第一步,至于如何大批人移民至火星,随后在新的星球生存、繁衍、创造新的文明,那是下一个相当有挑战的话题。假设科技和文明的发展不断加速,在5年后,地球人可以自由移民火星,这应该算是一个巨大的里程碑吧。但是在电子合同领域而言,不要说5年后,就算是10年后,OP也不可能互连互通——因为商业和技术的底层逻辑让其无法互通,以及网络效应的先发优势是惊人的。那时候的电子签约赛道早已被真正互连互通的平台一统江湖了。
这就好像在早期,各大银行之间不支持彼此转账,后来银联的成立,解决了各大行直接互相转账的问题,我们跨行转账变得方便起来。现在的伪混合云真OP电子签名/章就处于早期各大银行之间不能转账的这个阶段,而且将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因为,电子签约行业不可能出现一个类似银联这样的机构,如前文所述:电子合同并不能像电子邮件一样,通过“数据格式标准”的方法达成互连互通。那么,电子合同怎么才能达成互连互通呢?只有一个答案,就是用统一的SaaS平台提供商。所以即便硬生生成立一个类似银联的机构,从技术底层而言,也无法实现靠一个行政机构而达到互连互通作用。
写了这么多,从产品设计及技术的的底层逻辑来看,e签宝真OP假混合云方案完全不可能实现全网互连互通。其实哪怕e签宝汇聚了无数全球最顶尖科学家,不惜一切代价,再继续铤而走险融资数十亿元甚至数百亿元全部重金投入到攻克此技术难题,真的排除万难最终实现了账号互通后,还有很重要不可忽略的一点:自由使用这个平台电子合同的能力。万敏提到,在曾经的一篇文章《为什么传统软件(OP)转云(SaaS)难如登天》中写过,电子合同领域中的OP概念,核心不是功能是否本地还是转云,而是限制了相对方自由使用自己的电子合同系统的能力。此处就不再展开。
3.3 伪混合云无法享受SaaS迭代
真正的SaaS可以实时享受产品迭代更新、降本增效,而伪混合云则和这些完全不沾边。e签宝系统有新功能发布的时候,e签宝的产品完全需要按照OP的方式去更新一遍,因其本地还有数据库。
SaaS,是云计算的一种形式,顾名思义,它是以软件方式提供服务,核心是服务。以微软Office 365为例,它和之前普通的Office有什么区别呢,看上去似乎差别不大,但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Office 365提供的是“办公软件服务”,而不是“办公软件本身”,作为客户,订阅了Office 365后,最大的区别就是可以“随时随地享用最新的办公软件服务”(当然作为云计算,它需要联网),用户可以在多个设备上都能安装使用, 当然,因为受开发商的商业模式所限,不能是无限个设备(虽然这在技术实现上是可以做到的)。当有某些新功能发布后,比如某些最新的公式、函数等,作为Office 365的用户,随时可以更新升级,使用到最新的功能。同样受限于Office办公软件这个载体,除web版外,pc版或mobile版的Office 365可能需要更新软件。而普通Office软件显然不行。例如购买了Office2008的授权,是不能使用Office2010的,以旧换新、补差价等促销手段除外。另外,Office 365的功能、bug修复更新非常快,并非普通Office,需要1-2年才能发布一个版本,某些小功能、微创新,可能都不需要升级Office365客户端软件就可以直接使用。那么回到电子合同SaaS这个市场,使用传统OP系统伪装的“混合云”系统是假SaaS,是做不到客户随时随地都能使用到最新版本、享受到最新功能的。
在旧的本地化OP系统上加一些网络功能,然后宣称这是最新模式的“混合云”SaaS。在本质上实际是一个本地化软件加了点联网功能,如果这也能叫“混合云”,那么给Windows的记事本上加一个在线的联机帮助文档,也可以宣称这是“混合云SaaS记事本”了。
3.4 伪混合云实为OP,维护成本高昂
我们都知道软件的成本是由软件维护成本、软件开发成本、IT基础设施的成本等等构成的。在混合云模式下,其总体成本是由本地化应用涉及的规模决定的。
在软件行业,规模是决定系统复杂度的关键因素,OP本地化应用所涉及的功能规模和部署规模越大,系统的复杂度就越高,这种OP本地化应用的使用和维护成本也会越高,即便是在这种混合云模式下的本地化应用也是如此。
所以混合云的使用和维护成本高低,不取决于混合云这种模式,而是取决于在混合云模式下,OP本地化部署的应用涉及的功能规模和部署规模大小。
那么e签宝声称其天印系统是一个混合云系统,我们可以看一下其本地化的部分规模究竟是怎样的,答案就会显而易见。首先在搜索引擎中所找到《天印电子签章系统产品使用手册》多达141页,这其中大部分都是本地化的功能,本地化的功能规模相当大。
另外在《天印电子签章系统产品使用手册》明确写到:
“系统采用微服务模式,间可能减少服务之间的耦合。并且提供丰富的API接口以及控件,满足企业用户对接的扩展性。并且支持一定程度的客户定制化需求。”
也就是说,天印在本地部署的不止一个。所以天印系统在本地这一侧的系统还是非常复杂的,维护成本相当高。
这类似在局域网里安装一个MySQL数据库服务器,简单的跟公网上的MySQL数据库服务器做个主从,也能宣称成这是比亚马逊、阿里云RDB云数据库更先进的“混合云”数据库。
其实我们只要从云计算、从SaaS的定义出发,一下就能识破这种假的云数据库:首先它不能随时更新升级到最新版本的MySQL数据库,其次该招聘的运维、DBA一个都不能省,甚至会比单纯的本地化数据库系统对运维和DBA的要求更高,从用户角度出发,根本实现不了降本增效的目的。
同理,e签宝的天印系统在本地需要以高昂成本进行大量维护,压根不能帮助用户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SaaS之所以受追捧,不就因为它从本质上为用户实现了“降本增效”。
04 写在最后
归根结底,从上述四个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就可以轻易辨别混合云的真伪。
“真混合云”可以互连互通,能够进行网络内客户的互签。电子签约的混合云重要特征是:是否能进行互签。基于“伪混合云“的部署方式,其大客户本身的账号体系构建在本地,只有部分相对方基于云端,当客户本身希望与另一个“伪混合云”的客户进行合同签署时,两个本地的账号是难以进行互通的。
在最近的客户案例中,就有一家大型企业,其集团下属的4条业务线均选择了某厂商所提的方案,但4条业务线因部署在不同服务器上,均不能互相打通,造成了业务隔离。而客户最终因为上上签的整体规划方案,打通了集团内部各条线的管控,选择了上上签。
“真混合云”可以保持SaaS的迭代优势。部署方案的差异最终带来的是客户是否能够及时体验到最新的产品,保留SaaS的迭代和使用优势,当“混合云”应用本地化后,每次升级同样依赖于运维的同事,难以通过云端进行升级维护,只能周期性(半年或者一年)进行升级维护。
“真混合云”是SaaS的维护方式,真正帮助客户降本增效。如果一个“混合云”产品部署以后依托的升级还是传统软件的安装和定期维护,那基本还是可以判断为OP软件模式,即90%的应用都本地化后,每次需要对本地化的产品进行客户内网的调整和修补。
根据贝恩公司《2022年混合云市场展望》报告,2021年有20%左右的CIO会在本地化向云转型过程中,提到会考虑混合云方案。混合云作为重要的客户方案,是一种依赖客户偏好,保证数据安全同时升级到SaaS产品方案;而不是借助“混合云”概念的私有云本地部署OP方案。5但现实中总有厂商利用子虚乌有的案例,强行将本地化方案包装成“混合云”方案。如果连方案都不诚信,怎么指望公司能够诚信呢?
从前段时间被爆出的e签宝管理层违法空手套白狼套出公司融资款1个多亿,高管5人连续3次融资套现共3个多亿的丑闻;6以及e签宝巨额亏损,2年内烧钱30多亿元超过DocuSign成立18年以来在美国一级市场的募资总额;到e签宝花钱买报告捏造行业第一、数据造假之事被国家机构惩罚;再到e签宝将原本占比1.51%的SaaS收入摇身一变成功伪装成SaaS公司融资(骗钱)成功,7e签宝的确是中国电子签约行业远近闻名的一家劣迹斑斑、臭名昭著的企业。
如今被扒下底裤的e签宝,发现其真OP的本质原形毕露,不再有投资机构为此买单时,为了不东窗事发,e签宝又开始了他们最熟悉的造假。
我们来回顾一下e签宝的造假历程:
第一步:数字造假。把OP项目收入改为SaaS收入,真OP企业e签宝把自己包装成为SaaS公司。同时为了堆高收入to VC/PE,所谓的电子签名厂商却引入印控仪、防伪墨水打印、纸质合同等内容给客户。众所周知,数字化、无纸化是时代的趋势,做为一家20年电子签名厂家,披着SaaS的外衣,却在开历史倒车卖硬件。e签宝用一系列纯熟的操作,真OP摇身一变成为了纯SaaS公司,成功骗来红杉、IDG、GGV以对SaaS公司的高估值对其投资。
第二步:即便在被北京市工商局公开惩罚e签宝付费购买行业假报告,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后,e签宝依然沉醉在数字造假中无法自拔。
2021/9融资发布会上,e签宝公然对外给出假客户数。下图来源为网络公开信息,e签宝于2021年9月15日邀请媒体及大众,公开直播e签宝&金格战略发布会。图中展示的截止到2021/9/15, e签宝服务了世界500强客户100+,中国500强客户200+全部是假数字。e签宝在数字造假上,一直都遵循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指导。作为活在买来的报告里的第一名,e签宝只习惯复读机一般宣传自己是行业第一,然而敢光明正大对外宣传的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客户却少之又少。e签宝敢回应对外撒谎展现的100+家世界500强客户的名单吗?不敢。哪怕他们捏造的数字的一半50家世界五百强的名单e签宝也给不出。因为这根本就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数字。
第三步:e签宝管理层5人连续3轮套现3亿多元。其中有1亿多元的融资款套现是以违法的空手套白狼的方式。
就如同财经文章中所写:
“创始人套现改善生活是一个常见且可以理解的情况,但是5人连续3轮套现3亿多元,尤其是其中至少有1亿多元是以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套现获得,这的确是业内一个罕见的超常规操作。
如果说项目还没有成功,创业者就可以获得并非用以改善生活的巨额财富,这等于在说,创业者获得的巨额财富和创业项目的成功之间,开始变得没有必然关系。
尤其是e签宝因为造假、增长乏力与巨额亏损的问题被频频质疑,而且通过并购传统软件公司金格增加收入之后也无法掩盖增长乏力的实际状况,让这家公司成功上市之路愈发艰难、漫长,面临诸多挑战。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创始团队连续三轮,在每一轮都持续高额套现的行为,则变得非常敏感与耐人寻味。
如果创业者不再把做好产品、创造价值当做使命,不再专注如何将企业真正发展起来,而是急功近利,一门心思聚焦在如何短期内将数据‘做’漂亮,如何通过非常的手段让投资机构接盘而自己上岸。这家公司将不再有未来。如今证券监管机构严查严惩的也正是不诚信、‘割韭菜’、对广大股民不负责的企业。
电子签名本来是一个数字化转型时期构建‘信任’的产业,它连接的是企业之间‘信任’的纽带,如果这个纽带本身都不健康、不诚信,甚至成为了造假、套现的工具,这势必将破坏广大企业对电子签厂商的信任,也会破坏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秩序。”
第四步:在e签宝伪造成为SaaS公司一事被公开揭穿后,e签宝曾一度借着资本市场不好,大肆唱衰中国SaaS。反复强调SaaS在中国水土不服。其投资人东方富海陈利伟表现得尤其明显。e签宝假扮SaaS公司时,陈利伟热捧SaaS,惊喜赞叹SaaS之魅力;当e签宝的底裤都被扒下后,无法再假装自己是SaaS公司时,陈利伟又热烈唱衰SaaS,把OP合理化为“满足客户需求”——他们把恐惧和绝望全展现在了文章里。
第五步:e签宝很快发现唱衰SaaS其实不是一个聪明招数,毕竟所有的客户、市场、媒体都在肯定云是大势所趋,在和世界整体大趋势做对,阻力太大。于是原本逆风而行积极唱衰SaaS在中国走不通的e签宝改了策略,迅速重操旧业,转而偷换概念将真OP传统软件鱼目混珠为混合云——既然如今伪装成为纯SaaS的路被堵死了,那么就硬是和云扯上关系也是好的。因为只有和云继续扯上关系,纯OP传统软件厂商e签宝做的这个庞氏骗局或许才能继续下去,才能不立刻原地爆炸。
这家有20年历史口口声声强调自己是云公司实际是真OP传统软件企业e签宝,就在去年还大笔一挥高价收购了OP软件模式的江西金格。要知道,传统软件OP公司江西金格曾经上过新三板,所有的数据都在公开渠道一清二楚,想藏也藏不住。“云公司”e签宝为什么要购买100%业务是传统软件OP的江西金格呢?这和他们大肆宣传“云公司”的逻辑、理念实在相去甚远——除了在伪造云概念的基础上增加收入规模,为了接下来e签宝继续蔑视监管、企图大面积割韭菜积极做准备,我们再也找不到任何其他的理由。
电子签约行业原本最需要的就是诚实与契约精神,然而e签宝这样全行业公然公开大胆造假的企业,对客户、对市场、对监管机构、对投资人完全没有任何尊重与敬畏,更不要说人们头顶浩瀚的繁星和心中的道德律、真理。
就像巴菲特在一次访谈中说的:“很久以前我们就明白一个规则。你不可能和一个不正直的人达成好的交易。我劝你最好放弃(这种想法)。如果你心存侥幸,觉得可以和他们做好生意,还能对付他们。(别这样想了)因为他们总会赢。不正直的交易对手懂得更多歪门邪道。伯克希尔及我个人,都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这些不正直的人身上。尽管这些人会通过歪门邪道赢那么几次, 但他们最终会输光一切。总之奉劝你不要在这些人身上浪费你的生命。”
中国的商业环境不应该纵容这样以割韭菜为目的骗子公司,而应该由一群真正在做实事、有理想、代表中国未来的企业来共同构建,那才是我们的未来。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