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禹月
摘要:随着新十条的防疫调整优化政策出台,长达三年的疫情时代基本迎来了全剧终,但“放开”并不是像大家想的一样轻松迅速:各地感染人数激增,短期内大家的消费需求和购物欲望都大大减少,终于开张的各大商场也并没有迎来想象中蜂拥而至的消费者,相反地,员工大量感染,顾客寥寥无几,再次开张的它们又面临了关门歇业的挑战。疫情放开后,零售业将呈现出怎样的消费态势,而面对这些新挑战,零售业又应当如何面对呢?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 零售业 消费侧 经济发展
长达三年的疫情对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习惯、消费行为等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是微观的,作用在每一个消费者身上的,同时也是宏观的,是影响整个中国消费结构和产业发展的,因此本文将先探究疫情对消费的影响,其次探究疫情放开的政策调整对零售业及消费行为影响,最后讨论零售业的应对措施和前景展望。
疫情对消费影响
首先,新冠疫情的风险性和突发性极大地增加了人们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风险增大,因此更加倾向于增加在银行的储蓄存款以提高生活保障。在新冠疫情爆发首年,我国家庭存款增长约11.3万亿元,达到了自2005年始的最高峰,2022年更是达到了更为惊人的13.21万亿,国内消费者的存款意愿愈发强烈,而相对地,投资和消费欲望却在持续走低,这显然十分不利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让本就有些疲软的需求侧雪上加霜。国内这三年的消费数据也反映出这一不容乐观的事实。
其次,疫情期间收入水平出现了普遍的下降。相当一部分的家庭面临着收入减少乃至失业的困难,尤其是自由职业者,收入几乎呈断崖式下降,这就使得他们在消费时更加谨慎和理性,会避免购买非需要的用品,削减非必要的支出。
最后是线下到线上的转变。疫情作为突发的公共事件,外生推动了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的迅速成熟和高速发展。人们体验到了线上购物的便利后越来越习惯于这种送货上门的方便,也逐渐习惯了线上购物的部分不便,如无法亲自挑选货物等。
放开后的消费态势
在正式政策出台前,很多人预言疫情放开后会出现大量的“报复性消费”,商场餐馆业将迎来大批消费者,服务业重新焕发生机。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消费场景并未发生。正式放开后的确有一部分人认为可以恢复到疫情前的娱乐生活,但随即爆发的大规模感染吓退了很多人出门的脚步,随着越来越多的感染者出现,人们也越来越了解到新冠并不是之前所认为的感冒一般,其可能导致心肌炎、肺炎等急性病的消息也使得大多数人还是选择继续保持防护,消费行为也基本上保持在附近的超市购买必需的生活物资,减少感染风险。这就导致了餐饮业不仅没有达到人满为患的状况,反而冷清萧条,鲜有顾客,甚至部分餐饮企业开始裁员和破产。
超市的情况稍微乐观一些,尽管线下没有预想中的大规模消费,但食品等生活物资的消费仍保持在正常水平上,且线上营业额持续增加。未来的增长也将继续由线上业务的开展拉动。
总的来说,对于线下零售业,疫情放开后他们主要面临了以下几点挑战:一是短时间内的感染者大幅度增加,大部分人处于居家状态,消费意愿不高;二是员工大量感染,人手不足。线上业务的开展也受到运力的限制,大量外卖员感染也造成了配送服务的资源紧张;三是防疫成本提高,未感染的员工需要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等防疫物品保护自身;四是消费者收入减少,更倾向于高性价比商品,简单的营销已经不能再吸引消费者了。
对零售业的建议和经济前景展望
尽管困难重重,但放开毕竟是走上经济恢复道路的第一步,所以零售业一定要保持信心,积极应对这些困难。首先要积极开展线上业务。电子商务不仅仅是疫情带来的需求引起的,而是一种必然趋势,是未来商业的必然主流形态。开展线上业务不仅可以在此时提高营业额,从长期角度来讲更是能够带来更大的红利。其次是要迎合消费者追求高性价比的需求,保证必需品的供应。之前的商业模式已经不适用于新的消费业态,商家必须及时做出转变,灵活调整模式。时刻关注消费新风向和疫情发展情况,做好面对突发情况的心理准备和预案准备。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多推出不同的商品组合和高性价比的商品。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不要忘记人文关怀,对于感染员工及时让其休息。研发降低成本的方式,把产品更好的铺开。
疫情的影响不会在短时间内就消失殆尽,其对消费方式等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是永久性的,而经济复苏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从其他国家放开的经验来讲,会面临数轮的反复衰退和缓慢的经济增长来弥合疫情对于经济的冲击。我们可以看到近期央行和财政部种种的经济刺激政策,对消费和投资多管齐下:发消费券,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等,这些政策均有成效,但也都并不明显,冲击固然存在,复苏仍需时间。我们要抱有对于整体经济的信心,供给侧和消费侧共同发力,保证经济稳中有升,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现整体经济的稳步恢复和上升。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