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文学院 汪鸣鹤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京杭大运河,作为我国的重要历史遗产,千百年来承载了漕运交通、农商开发等重要职能,为古代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史宕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得幸下扬州,我慕名前去参观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光影明晦间,像是穿越了那漫漫岁月,得以感受大运河泽被万物的辉煌。
大运河博物馆共有十二个分馆,多维度全方位地介绍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地位和沿途风物等,合纵中外、联通古今。博物馆大楼整体被设计为舟楫模样,临楼而立,巨大的船形阴影笼罩着我。身畔有风,我想那是自扬州府吹来的,在今人耳侧把千年的时光细细讲。
在现代汉语中,运河是为沟通不同河流或不同海洋,以发展水上运输、综合利用水利资源而开凿或疏浚的人工河道。据博物馆内的文字资料记载,京杭大运河的前身最早可上溯至商周时期:商末周初,周太王长子泰伯于江南地区开凿秦伯渎,许偃王在淮河下游开凿陈蔡运河。到了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先后开凿了邗沟、胥河、山阴水道等河道,沟通了太湖、长江、淮河几大水系,促进了各地域的交流与互动。至此,大运河初具雏形。据史料记载,“运河”一词的使用最早可在北宋《新唐书》中觅得踪迹——“开成二年夏,旱,扬州运河竭”。到了南宋,《咸淳临安志》中出现“过东仓新桥入大运河”的记述,也是现存档案中“大运河”这一说法的最早史证。我置身馆中回溯,古老的文物在昏黄的灯光下无声呼吸,但那历史的浪潮分明震耳欲聋。
紧跟人流拾级而上,穿过黑暗逼仄的甬道,尽头却是别有洞天。我循着光源,进入了一个巨大的画舫,环绕着画舫的电子屏幕上,两岸风景春秋变换,仿佛引人回到了古城江都。船下流水簌簌款款,岸上行人熙熙攘攘,市井烟火与风花雪月在这里成为难以割舍的整体,繁荣又烂漫。运河上的舟楫,从远方摇曳而来,汇通南北、接续古今,穿过春秋战国的烽火,载着诸子百家的争鸣。两千年,吟咏成一首壮阔的歌,唱不尽,锦帆未落干戈过;两千年,绘就成一幅瑰丽的画,描不尽,拂浪旗开日月浮。
千载运河,千里通波;万民社稷,因运而生。在这里,我邂逅了千年前的古运河,看见了流淌在浩荡波澜中的文脉史魂。水能载舟亦覆舟,千帆过尽万木春。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