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投资者朋友,大家好。
我是方正富邦基金的乔培涛。寒来暑往随疫去,虎去兔来又一年。2022年在我们资本市场历史上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非常值得记录的一年。站在岁末年初,让我们认真回顾过往,方能准确展望未来。
从宏观层面看,2022年有几个出人意料的事情:一是俄乌冲突的爆发,俄罗斯作为五常之一,全球重要的能源输出国会亲自爆发热战,俄乌冲突加剧了本就紧张的能源危机,加快了全球经济由滞胀向衰退迈进的步伐。二是美国通胀超预期,回首2021年上半年,当各大券商机构纷纷热议美国国债时,大家普遍认为1.8-2.2%是这轮美债高点,没想到今年四季度攀升到了4.2%,接近了过去二十年的高点。三是国内疫情反复爆发,四五月份的上海,三季度的新疆等多个地方出现静态管理,对消费、生产、物流等多个层面造成影响。四是房地产销售投资如此之差,虽然在2021年下半年房产已经出现颓势,但大家没预料到房产地下滑如此之深,时间持续如此之长,堪称历次调整之最。
从资本市场层面看,2022年是典型的牛转熊的一年。2021年虽然A股市场整体收益不如2019年和2020年,但从各宽基指数表现看仍是正收益的一年,当大家站在2021年底还在憧憬跨年行情时,却迎来了市场的剧烈调整。沪指从2021年底到2022年4月底近4个月时间下跌20%以上,创业板指跌幅更是接近40%,这种调整幅度在A股历史上也非常少见。当投资者纷纷哀鸿遍野时,市场又迎来了强劲有力的反弹,创业板指反弹幅度接近30%,其中新能源等成长板块反弹最凶悍,让部分投资者以为新能源王者归来,随后又开始了持续到年底的调整,很多新能源标的再度跌破4月底低点。
从市场结构角度看,TMT、新能源、军工等成长板块在2022年普遍跌幅较大,而煤炭、社服、交运等周期和价值板块反而获得正收益,银行、地产等板块也跌幅较小。当然,最惨痛的还当属以恒生科技指数为代表的港股、中概互联等板块,年内最大跌幅超过一半的标的数不胜数。2022年四季度随着防疫政策的调整和地产松绑政策的陆续出台,医药、计算机、房地产链、教育、消费出行等之前一直低迷的板块陆续开始出现阶段性反弹,而之前预期较满涨幅较大的新能源等板块则继续下跌调整。由于上述反弹更多是对各种政策预期的反应,还没有产业基本面的验证,因此呈现出反弹持续时间短,切换频繁的市场特征。
展望2023年,宏观、产业、股市三个层面都会出现一些新变化,把握好这些变化,投资才能顺势而为,事半功倍。
宏观层面上,2023年国内底部反转,海外由盛转衰将是大概率事件。2022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主要来自于消费和房地产投资,而这两点又主要受消费场景受限、收入预期下降、地产投资受限等因素影响。防疫政策放开后,虽然短期内由于发病人数集中爆发导致目前部分消费场景更加冷清,但相信随着好转人群逐渐增多,步入正轨的复工复产,消费场景复苏将是确定性事件。另外中小微企业是我国承担就业的主力,但这些企业体量较小,承受风险能力较弱,在这轮持续近三年的疫情中也受伤最重。我们认为随着疫情过去,中小微企业的复苏弹性也最大,预计也会带动就业的复苏,进而稳定居民的收入预期。
房地产投资之前是两头受限,开发商融资渠道不畅,延期交房、收入预期下降和居民对地产市场预期悲观也带来了地产的销售不畅。2022年四季度以来随着地产松绑政策陆续出台,开发商融资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保交房风险大幅缓解,部分开发商已经具备了再投资的能力。另一方面,过去十年国内房地产行业存在大约三年左右的周期波动,从时间角度判断2022年也大概率是本轮地产周期调整的底部,虽然长周期看地产已经过了峰值,但短周期看地产仍有复苏的动能和潜力,预期2023年地产销售和投资都将好于2022年。
总而言之,国内宏观层面上,消费出行和地产链仍然是2023年基本面角度最具拐点性反转特征的两条主线。市场已经将这种预期很大程度上反映到相关板块的股价上涨中,关键看这两条线后续能否复苏幅度超预期,会不会有黑天鹅事件再次打断复苏进程。我们更应该去关注那些复苏概率大,且尚未被市场充分预期的投资标的。我们的视野也要更大的扩展到泛消费领域,衣、食、住、行、娱乐等都有反弹的潜力。
美联储持续加息后,2023年美国大概率将进入衰退期,只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的问题,以美国为代表的海外需求回落也将是大概率事件。东升西落的背景下,预期2023年人民币汇率可能会回升,需求回落和汇兑收益减少后,以对美出口为主的外向型企业可能会面临较大的业绩压力。
在产业层面上,不同行业对应不同的产业阶段,要围绕“减速、加速、复苏”三个关键词展开分析。
我们认为电动车产业链是减速概率最大的行业,再叠加新玩家仍在不断入场,未来两年整车竞争格局将越来越恶化,很可能会再度上演类似于“百团大战”和安卓机混战的“百车大战”局面。汽车零部件也可能会受到间接拖累,部分零部件企业可能会存在由于整车品牌战败退场而带来的坏账风险。锂电池产业链由于新建产能扩张,多数环节将面临盈利能力的压缩,寻找安全边际将是电动车和锂电投资的重要考量点。
光伏行业将面临产业链利润再分配,或将导致行业格局巨变。一是随着硅料新建产能陆续投产,硅料从供不应求迅速转为供给过剩,后续仍然有新硅料产能不断投产,而硅料大化工的生产特点导致了其不会轻易停产,硅料价格瀑布式暴跌基本成定局,后续硅料价格跌到现金成本附近将是大概率事件。硅片也产能过剩严重,硅料上涨时头部硅片企业不但有格局溢价,还有硅料涨价收益和拿货资源瓶颈收益,硅料跌价时这些可能都会反噬硅片利润,让本就产能过剩下的硅片利润雪上加霜。硅料价格暴跌会带动组件价格暴跌,进而引爆总需求量,总装机预计会突破400GW,超出市场目前普遍370GW左右的预期。最看好的是不受硅料降价拖累影响的辅材环节,尤其是产能扩张没那么严重或者格局较好的辅材环节。
风电是新能源里在2023年增速最快的环节之一,预计装机量接近100GW,同比翻倍以上增长,呈“加速”增长态势。而且风电大型化速度超预期,陆风装机普遍以5-6兆瓦机型为主,海风装机则以8-10兆瓦机型为主,远大于前两年3-4兆瓦和5-6兆瓦的机型。风电产业链多数是重资产行业,产能扩张有一定的时间周期,不是所有环节都能为机型大型化做好充分的产能准备,大概率会出现产能瓶颈环节。我们要重点关注受益于机型大型化和海风的产业环节。随着光伏组件降价和风电机组大型化,光伏风电相比化石能源的性价比在快速提高,新能源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将从环保清洁为主转变为以经济性为主。
TMT行业预计将面临底部复苏的机会。一是半导体周期下行接近底部,从产业自身运行时间周期上存在触底反弹的概率。二是传媒等行业经过几年的反复打击出清,基本面近乎见底。三是在加强信息安全的政策背景下,信创等计算机产业或有新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以VR、AR、MR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孕育,即将迎来爆发前夜。这些技术一旦成熟,其震撼力不亚于互联网的出现,必将深刻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而TMT领域,正是这些创新的前沿阵地,也会率先受益新创新风暴浪潮的洗礼。
医药和地产产业链也有见底复苏的潜力。这两者都属于较为成熟的产业,过去三年又都发展受限,虽然长周期上都有逻辑瑕疵,但短周期上又都有复苏的潜力。
我们的医疗支付体系以全民医保为主要的支付来源,随着新增劳动力和退休人口差额扩大,医保扩收入压力增大,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医药需求也在增加,未来五年医保收支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医保控费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但从短周期看,近三年疫情也导致部分择期手术延迟,一些城市就医渠道受限也压制了部分医药支出,医保结余在短周期内反而是增长的,医保控费压力短期内缓解。另一方面,很多医药品种已经完成了招标或集采,降价也加速了医药产业的优胜劣汰,部分活下来的优质医药企业已经逐渐开拓出了集采下的新发展路径,这些企业逐渐看到见底复苏的曙光。
地产产业链也呈现类似的状态,我们虽然已经度过了城镇化率提高最快的阶段,总量见顶已无争论,但人口区域结构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参照日韩等东亚国家经验,核心都市区将成为未来城镇化的重点增长点,人口由三、四、五线城市向核心一、二线城市流动的趋势难以改变,也会给地产产业链带来新发展空间。但短期内地产投资跌幅过大,也存在一定的复苏需求。由于竣工端的复苏已经被市场充分预期,我们重点关注地产链前端的投资机会。
“世间无常态,万物皆周期”是我一直笃信的逻辑框架之一,也是我投资理念的核心组成部分。2023年将是2023-2025新周期开启的元年,甚至是未来十年创新产业萌芽的元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除了宏观层面的深蹲复苏外,一些产业创新的大幕也将徐徐拉开。
挥别2022,抚平伤痕再上路,靠勤奋、远见、执著去不断挖掘投资机会,相信2023能给我们投资者带来更好的投资回报。
感谢大家的信任,希望我们还能一起携手走过2023!
风险提示:投研观点不代表公司立场,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基金实际持仓或未来投向保证。观点具有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