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中下旬,大连理工大学“绿窗筑梦”寒假社会实践团前往乡村开展关红色旅游背景下的乡村公共空间重构策略研究活动,调研范围覆盖全国多个乡村,包括辽宁省铁岭县镇西堡、辽宁省锦州市义县瓦子峪镇大铁厂村、湖南省长沙县辛亥革命人物纪念馆及黄兴故居纪念馆、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湖南省湘潭县乌石镇等。
大连理工大学“绿窗筑梦”寒假社会实践团成员前往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乡村实地走访调查,了解乡村红色景点背后的文化背景与旅游现状,在民族精神的载体中领悟爱国主义教育的在社会中的推广普及。
其中辽宁省铁岭县为大力发展旅游项目,依托镇西堡镇配合全县红色旅游布局,积极打造任辅臣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辽宁省锦州市义县瓦子峪镇大铁厂村以乡村文化活动阵地为载体,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辽宁省满族旅游特色新村等。湖南省长沙县湖南辛亥革命人物纪念馆和黄兴故居以时为经,以史为纬,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湘籍仁人志士的红色基因。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的张壁古堡作为具有一千六百年历史的军事古堡,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讲述红色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红色旅游。湖南省湘潭县乌石镇曾荣获全国百家红色游经典景区、中国红色旅游十大景区等多项殊荣,陈列多位革命先烈的墓碑,传承红色精神,位列湘中伟人故里“红三角”黄金旅游线之一。
乡村公共空间涵构了乡村生活的节奏与活力,是乡村居民生活得以实现的重要纽带。大连理工大学“绿窗筑梦”寒假社会实践团成员对当地居民进行了随机线下访谈,总结了居民的日常行为规律和生活空间满意度,寻找痛点深入调研;同时了解土地利用、设施分布、生态环境等公共空间现状,统计居民群体使用公共空间的主要时段、活动类型和群像特征。
在调研过程过,实践团成员总结出公共空间现状存在的以下几点问题:公共空间缺乏,公共性消解加剧;公共空间布局不合理,无法适应村民公共生活;公共空间质量参差不齐,呈现萎缩趋势;乡村公共空间特色与场所精神缺失等。
活动最后,大连理工大学“绿窗筑梦”寒假社会实践团成员共同进行了初步的汇总研究,思考公共空间重构的驱动因素与形态特点,并得出重构方法与建议:
一是提升乡村公共空间的可达性。提升乡村公共空间的物理可达性,在类型上加强生活型和娱乐型公共空间的供给,在布局上逐步实现公共空间的均衡分布,在规模上以发展中小型乡村公共空间为主;提升乡村公共空间的社会可达性,建设体现乡村文化和民族特色的乡村公共空间,降低进入门槛,保障弱势群体的公共空间权益;提升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可达性,将公共空间物质环境建设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最大程度地结合起来,适度开发利用,实现多元价值整合。
二是丰富乡村公共生活。政府引领开展乡村公共活动,制定新规范,自上而下开展乡村公共活动;村民自发组织乡村公共活动,开展乡村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丰富乡村娱乐活动,增进社会理解和信任。
三是多措并举推动乡村红色旅游发展。加强对于乡村红色旅游工作的组织协调,制定专项计划,综合推进乡村红色旅游发展;夯实人才队伍,借力科技创新,培养和引进复合型人才,建立健全工作人员机制,景区进行智慧化和信息化改造,积极引入现代化技术设施;强化整体意识,促进多元融合,文旅融合同时积极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产业、其他形式旅游等的融合,协同发展。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