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呈现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态势。为深入推进“断卡”行动,各银行陆续在“资金流”环节推出了风险管控政策,进一步强化账户管控。但也有客户反馈,称“限额”过低影响了正常交易支付、“解管控”手续繁杂带来极大不便等问题。
账户限额是一把双刃剑,管控的深度加强,虽能有效打击犯罪活动,但也容易“误伤”部分持卡人。如何在业务风险防范与客户使用便利之间取得动态平衡,成为银行机构面临的长期挑战。
近日,平安银行行长助理孙芳滔在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访谈时表示,在铲除电信网络诈骗过程中,平安银行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精准防控,不断提升账户管控与解管控等服务流程的便利性。
记者:面对严峻的电信诈骗形势,平安银行是如何实现精准管控的呢?
孙芳滔:平安银行积极响应监管机构对银行卡实行分类管理的相关要求,自2021年便率先探索搭建了全生命周期的账户风险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形成事前、事中、事后三道防线:事前对高风险账户设置评级和限额,早做预防;事中实时拦截风险交易、延迟可疑交易,快速干预;事后持续监测账户,网罗落网之鱼,进一步打击团伙犯罪。该机制的推出,对使用平安银行账户的电诈分子形成强大威慑,让他们不敢用、不爱用。截至2023年2月,平安银行的涉案账户数已从1876户下降至387户,压降率约80%。据国家反诈中心反馈数据,自2022年5月底以来,平安银行零售风险监测模型的识别情况持续排名第一,在同业中的风险模型的监测识别相对出色。
记者:近期多家银行限制线上转账交易额度,引发热议。平安银行在业务风险防范过程中,如何兼顾客户服务体验?
孙芳滔:平安银行建立借记账户反电诈风险管理体系的初衷是为了保障账户资金安全,铲除电信网络诈骗的土壤,因此我们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精准防控。
限额与提额方面:首先,我行额度设置“千人千面”,可在保障账户安全的前提下,基于客户风险评估情况,自动设置合理的额度范围,满足绝大部分客户的交易需求;其次,我行创新推出“线上自助提额”流程,线上化率达到了90%以上,若客户有提额需求,可通过该流程快速完成业务办理。
管控与解管控方面:当识别到涉案或与之关联的高风险账户时,我行会及时展开管控,针对部分高风险交易,更可触发毫秒级响应,实现实时交易阻断,将涉诈可疑资金截留下来,保障账户安全、阻断电诈链路;为进一步提升客户解管体验,我行还自主设计了“线上全渠道解管控”流程,该流程可结合客户风险等级、交易属性、外部风险数据等多维度信息进行综合决策,统一各渠道解管标准,实现一个交易完成多重解管。
平安银行实现精准化、体系化管控的背后,离不开强大的“账户风控大脑”。基于领先的数字化技术,该平台可通过“左右脑”的相互配合,实现我行在账户全生命周期中风险与服务平衡的管理目标:“左脑”负责风险控制,根据客户属性,风险属性,客户价值等多维度信息,通过实时交易拦截、延迟支付、自动化账户管控等手段及时识别与管控账户风险;“右脑”则负责账户服务优化,根据客户动态风险,提供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差异化账户安全服务。整体而言,在科技赋能、流程优化之下,我行客户体验得到了良好保障。
记者:平安银行在账户风险管理工作中,还开展了哪些创新探索?可否举一到两个具体案例?
孙芳滔:近期,为持续强化我行在反电诈、反洗钱相关的账户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我行与上海财经大学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成立“平安上财-新型金融犯罪防范研究中心”,推进中国新型金融犯罪的精准防范研究工作。
上海财经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大学,财经类学科优势明显,而我行在反金融犯罪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研究中心将在双方的强强联合下,融合政产学三界,为国家金融安全发展建言献策,努力维护好我国的金融交易秩序。
未来,该研究中心将继续深入研究金融犯罪的新形式、新原因、新后果和新防范手段,以最小的人力成本、最快最准的风险管控,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财产损失。
此外,为进一步提升用户的反诈金融知识,我行在反诈宣传方面不断推成出新。比如,去年我行发起“反诈保平安 解压小卖部”主题活动,在广州、北京、深圳等城市巡回开设反诈快闪店,巧妙将解压互动与金融反诈教育合二为一,引导老百姓学习掌握各类金融知识,提高防范金融诈骗的安全意识,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评价。该项目近日也入选了由《中国银行保险报》组织评选的“2022中国银行业保险业年度服务创新案例”。
创新金融服务,共建美好生活。未来,平安银行将秉承“专业创造价值”品牌理念,持续完善全生命周期的账户风险分级分类管控,致力营造更加清朗、安心的金融环境。
(报道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许予朋)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