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类原因不明的临床综合征,患者发作时常常头晕目眩,并伴有耳鸣、耳闷、耳胀感,症状缓解后还会有明显的行走不稳感,且每次眩晕发作均使听力进一步减退。临床上统称为积水性耳病。由于疾病定义大多基于临床症状,常致诊断不确定。
2023年4月15日《积水性耳病的临床诊疗路径专家共识》在杭州发布,为该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可参考的规范化路径,也为青年医生的诊治能力提升和病患诊疗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扎实的依据。
眩晕为主要症状,常伴随致残性耳聋/耳鸣
积水性耳病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早在1861年,法国医师Ménière就曾记载了一种“侧性耳鸣-耳聋-眩晕三联症”,后命名为梅尼埃病(Ménière disease),又称梅尼埃综合征、耳病性眩晕、迷路病、膜迷路积水等。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临床上对该类疾病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随之而来的是五花八门的定义和分类,包括梅尼埃病(MD)、迟发性积水性耳病DEH、耳蜗型MD、前庭型MD、波动性低频听力损失等。一般以“积水性耳病”或“内淋巴积水”等病理名词代替,主要特征为发作性眩晕和/或感音性听力下降(波动或不波动)。
积水性耳病会带来致残性耳聋、耳鸣以及前庭平衡障碍性眩晕、视物及行走障碍等不同症候群,使得病人生活质量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甚至短时失能,导致患者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性症状,严重者甚至感到痛不欲生。目前国内眩晕病人超过6000万,而相关的专科医生缺很少,因此规范化诊疗对于提升整体医疗效率和节约医疗资源极为重要。
预后很重要,需在周期内连续使用药物
由于没有正式命名,且在不同时期定义和分类也不同,使得积水性耳病的临床诊断非常困难。《专家共识》明晰了积水性耳病的疾病分类,并采用符合循证的方法给出积水评估方法,此外还根据循证医学证据给出了积水性耳病的临床干预方案,包括药物使用、手术治疗以及预后康复等方面。
《专家共识》提出,积水性耳病的预后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解决眩晕头晕、卧坐站行姿势不稳等内耳源性平衡障碍症状以及视觉和心理上的眩晕感, 二是恢复、补救、稳定听力和部分病人表现的耳闷胀、听觉过敏等问题,改善或消减可能出现的耳鸣症状等。
据《专家共识》的牵头编撰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吴子明教授介绍,积水性耳病的治疗首选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尤其要注意用药的持续性,不能只在晕的时候治一治,需要三个月以上,甚至半年到一年的持续用药,才会有良好的预后效果,因为药物治疗的本质在于促进内耳循环。吴子明教授提到临床上七叶树科植物天师粟提取物七叶皂苷钠片对于促进内耳微循环有很好的作用。
本次共识从整体上、细节上、深度和广度上为如何诊治积水性耳病提供规范指引,具有全新的视角和技术进展。该共识的发布将帮助临床医生加深对疾病的了解、给出及时准确的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最大化地提升临床效率以及提升年轻医生和非眩晕专科医生的诊疗水平。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