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商业快讯 > 正文

“遇上”系列品牌进一步丰富和提升 米兰遇上温州开展

2023-05-30 11:27:02       来源:今报在线

当东方千年商港与西方文艺复兴之城,其碰撞出来的艺术花火一定是光彩夺目,令人惊叹的。 “当米兰遇上温州——中意艺术家温州写生与展览”5月26日到6月4日在温州举行。温州和米兰相距9300公里之遥,是“一带一路”倡议让两座城市连接更为紧密,让中意两国艺术家的文明互鉴变得更为通畅,也让此次“当米兰遇上温州”交流活动成为可能。

艺术是人类共通的语言,“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国与国之间,城与城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对促进彼此民心相连,提升国家间关系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一带一路”倡议,无疑让沿线国家的这种交流变得更为便捷,更有成效。

image.png

(当米兰遇上温州—中意艺术家在开幕式上合影)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于2018年启动了“遇上”系列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当巴黎遇上温州”——中法艺术家温州写生与展览、“当巴黎遇上温州”——中法艺术家温州写生作品展(法国凡尔赛站)、“当伦敦遇上温州”——中英艺术家温州写生与展览、“当伦敦遇上温州”——中英艺术家云上对话暨纪录片首发式等四场大型活动。这些“遇上”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东西方各界都引起强烈反响。

image.png

(艺术家参观画展)

随着温州成功当选“东亚文化之都”,“遇上”系列品牌项目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提升,后续活动将以“东亚文化之都”文化交流大台为载体,着力打造与“欧洲文化之都”国际交流的先行城市。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一次重要尝试,“当米兰遇上温州——中意艺术家温州写生与展览”启动。虽然是“遇上”系列的第五场活动,但这次“当米兰遇上温州“注定不是简单的累积,而是具有重大的突破和提升。

image.png

(意大利艺术家安德烈亚• 德尔• 古尔丘发言)

国际间的交流将变得更为深入活跃,也更具有互动。按照计划,活动会邀请到16名中意双方艺术家到温州参加为期10天的艺术展览、实地写生、学术交流和讲座等系列活动,通过人员往来和专业层面的交流探讨。而2023年11月23日至12月6日,活动又将移师意大利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的米兰艺术家之家,届时“当米兰遇上温州——中意艺术家温州写生与创作作品展” 将在那里举行。

image.png

(艺术家参观画展)

据了解,“当米兰遇上温州”活动是温州第一个被列入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丝路”计划的项目,旨在充分发挥温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经济、文化、区位等方面的合作优势,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并希望通过中意艺术家的作品展示和交流,以期达到共同交流,并为两国文化交流添砖加瓦。传播中国声音,讲好浙江故事。

此次活动由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温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温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永嘉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雁荡山风景旅游管理委员会、中共永嘉县委宣传部、温州市楠溪江旅游经济发展中心、鹿城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永嘉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活动还得到了意大利布雷拉美术学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Brera)的大力支持。

今天的活动开幕式由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部务会议成员、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陈靓秋主持,中共温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施艾珠授予周建朋温州文化使者荣誉牌。

image.png

(宣传部长施艾珠授予周建朋温州文化使者荣誉牌)

温州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方喜在致辞中说,当米兰遇上温州,是一种特有的温情和浪漫。米兰是世界时尚艺术中心、世界设计之都、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温州与米兰一样,也是一座古雅与现代辉映、时尚与诗意交融的城市,是“东亚文化之都”、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一花一世界,尽在方寸间,人们非常期待这场东方美学与西方印象同频共振的视觉盛宴。

意大利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的安德烈亚•德尔•古尔丘则以“艺术家驻留”来概括“遇上”系列交流活动,并指出古往今来,艺术家们通过在遥远的地方“教育旅行”和“驻留”造就了非凡的遗产。在这次活动中,每个艺术家将通过旅行和交流“抄录”下自己的经验维度,实现与温州、与中国这片广袤空间的亲密接触。

image.png

(中意艺术家采风写生)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程大利老师告诉记者:此次活动让他想起两位伟大的画家黄公望和达•芬奇。1350年黄公望创作了《富春山居图》。又过了100年,达•芬奇诞生。在米兰创作出《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 南宋的浙江和文艺复兴时代的米兰,在人类艺术史上都有灿烂的记录。艺术的文脉成为传统,一直影响到今天。艺术,是人类文明的见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大理大学滇西民族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建朋介绍说, “遇上”系列交流活动缘起于2017年底,那时候他在北大与丁宁教授做博士后课题研究,是关于欧洲的中国绘画收藏,那时候很想知道不同文明间是如何相互观察的。“我称之为’他者眼光’。我们用东方人的视角看世界,也想知道世界用怎样的眼光看东方。那几年以这种’他者眼光’的调研似乎很有成效。”在他看来,这种交流的意义在于,正在思考各自艺术探索路径,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一起通过对不同地域、山水、人文的了解和调研,从城市到乡村,从山水到人文,从艺术到生活,通过艺术这个媒介进行深度交流和互鉴。

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叶苗认为,我们一直致力于发挥外语优势,促进中外民心相通,推进人类文明互鉴,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为本次活动赞助方我们资助中国优秀学子赴海外留学,同时也资助一些中外艺术交流活动。

image.png

(艺术家采风写生)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老师说,疫情三年,国人跟世界几乎是一种隔绝状态,今天能与意大利艺术家共同来展览交流,而且这次还不仅仅是一个展览,还有艺术家驻流,包括采风写生活动,他认为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觉得文明因互鉴而更有意义,而更丰富,那么艺术因交流更多彩,他觉得也能增进国家间,人民间的这个情感,增强文明之间的这个交流和互通,增进我们的理解。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丁宁教授认为, 这次中意艺术家系列活动第一是用艺术来改变中国的乡村,振兴乡村,从目前来看,在乡村文化的影响,经济的效益等方面都有非常出色的成绩。第二温州这座城市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在今天的国际交流的背景上来呈现很有意义。      (学仁)

相关链接参展艺术家简介:

一、中国艺术家:

1.程大利:1945年生,曾任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中国文联第七、第八届全委会委员,第五、第六届中国美协理事。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2.王鲁湘:1956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硕士。香港凤凰卫视高级策划、主持人、评论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李可染画院理事长,中国美协河山画会常务副会长,清华大学张仃艺术中心副主任,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山东工艺美院特聘教授,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成员,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黄宾虹研究会名誉会长。长期致力于哲学、美学、文艺学、文化史和思想史的研究,数十年行走于历史文化的现场,策划拍摄并主持了数以千部集的电视专题片,荣获“中国知道分子”和“中华文化人物”等称号。同时致力于文化批评、艺术策展和个人书画创作。

3.尉晓榕:号司雨、司雨堂主。1957年生于福建福州。1977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首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首届中国画创作与理论博士,硕、博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福州画院院长。

4.鲁晓波: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米兰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设计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清华清尚智慧场景研究院院长,国际“红点”设计奖评委,中国智造设计奖评委。致力于在信息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教学和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艺术创作和设计实践。

5.林容生:1958年7月生,福建福州人。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山水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曾任福建省画院院长,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工作站导师。

6.丁宁: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国际双年展策划委员,教育部美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等。1988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曾任中国美院美术史论系教授、系主任。1993-1994年在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美术史论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为哈佛大学美术系高级访问学者。

7.何加林:杭州人,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先后获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二级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教授、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系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各座教授,天津美院特聘教授,河北美院特聘教授。

8.张谷旻:1961年生,杭州人。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97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西泠书画院副院长,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教育部博士学位中心评审专家,黄宾虹研究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19年获中国美术学院最高荣誉“哲匠奖”。

9.周建朋:字楠子,1980年生于中国浙江省永嘉县。2007年毕业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同年任教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同年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大理大学滇西民族艺术研究院院长、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英中经济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二、意大利艺术家:

1.乔治•卡塔尼:出生在费拉拉。他在米兰和费拉拉之间生活和工作。他在米兰的布雷拉美术学院担任绘画技术的主席。作品曾受邀参加第八届卡塞尔文献展,并于2012年作为意大利代表艺术家参展于威尼斯双年展的意大利国家馆。

2.安东尼奥-伊沃莱拉,1952年出生于内文托,毕业于那不勒斯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的雕塑专业。 在米兰的艺术季之后,他在帕多瓦建立了自己的住所和工作室。 他的艺术生涯以巨大的纪念为标志,他的作品被安装在许多欧洲城市的城市结构中,并被私人收藏,有一个雕塑公园的存在。 他在1988年威尼斯双年展上的表现非常重要,在那里他与二战后伟大的国际雕塑家联系在一起,然后被认为是与建筑和城市规划工作室合作设计的积极参与者。

3.安德烈亚• 德尔• 古尔丘:1954年出生于罗马,现居米兰(意大利)和弗莱格堡(德国)之间。Mina Gregori的学生,Scuola Longhiana的学者,于1978年年毕业于佛罗伦萨大学的中世纪和现代艺术史专业。曾在乌尔比诺学院,佛罗伦萨和弗罗西诺内任教,在纽约工作室学校任教,并在美国,德国,法国和瑞士的大学和博物馆讲学。现任米兰布雷拉艺术学院当代艺术史教授。曾是Raffaele De Grada的助手和Giovanni Carandente的合作者。他与皮耶兰格洛•塞奎里(Monorsignor Pierangelo Sequeri)先生共同创立了意大利北部神圣艺术与人类学系。

4.保罗•桑达诺/奥林斯基(Paolo Sandano/ Olinsky)多年来,一直密切关注着意大利艺术家保罗•桑达诺(1956年出生于里雅斯特)和百岁画家奥林斯基(1886年出生于斯洛文尼亚西部)的创作动向。二人的表现路径几乎是“分裂”的,似乎被包围在多维的无限画作中。这是共同文化地理结果,一个人的经验与另一个人的经验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失去政治“界限”,由此获得一个革新的“风景”万花筒,呈现出亚得里亚海的那个高角地带,映鉴出无数作家和诗人所青睐的伟大中欧文化。意大利半岛、北部德国领土和东部的巴尔干半岛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广阔边界上复杂的领土图景。保罗•桑达诺/奥林斯基独辟蹊径,浸润在梦幻中,充满着自我讽刺,孩子气的“小”苦涩,情感上的失望,克制的热情,游离在喜悦和沮丧之间。根据“画架绘画”的古老传统,我们从 50 年代漫画中的那个小人物身上窥见了一幅生动的风景图,介于大海和海滩的自然风貌间,能够将我们带回超现实,但又无限现代的审美氛围中。

5.伊万诺•索塞拉(Ivano Sossella)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这种禀促使他必须与任何表达为理所当然和庸的事物保持安全距离,也就是说,这些事物的常态会令他生厌,也无法满足他的智慧。这个简单而清晰的理念是理解艺术家的核心,不仅仅是最新一季的创作,他的每项艺术活动,乃至所有艺术创作均如此。他的系列表现主题作品完全围绕着“在”与“无”,“在”与“空的辩证概念,包括绘画、纪念碑等作品,这流淌在我们的感知中,这也是理解最一季创作中那些旗帜、群星闪耀的天空,丘陵景观的关键。尤为重要的是,旗帜失去了我们文化中以为常的军事刻板感,通过艺术姿态重获一种漂浮的自由; 不论大小,景观均在自我延伸,跨越自然边界,与我们凝视的感知接触,进入轻盈,揭露出一种面对大自然时体验到的全新愉悦,聚焦于东方花卉。

6. 康切塔•莫迪卡(Concetta Modica)数年前,当我走进康塞塔•莫迪卡的米兰工作室时,我“发掘”出艺术家作品的实用,这是一个理所应当的过程,至少对于绝大多数艺术家来说,这是显而易见的。她的工作室在一楼 ,位于一个以工坊为特征的古老城区。工作室中陈列着一系列小物件,有的为铁制和彩色陶土,有的为绳索和织物碎段,直观地展示出艺术家作品中惯常的“塑胶主题”。第一次看到那些整齐分布在工作台和架子上的“万花筒式”作品,以及其他安装在墙上,或摆放在空间中的作品后,我便立即领悟到作品中荡漾着一种生机勃勃的创造力,它流淌其中,显露出在个人亲密关系中寻找到的那种真实的敏感。在她的最新创作中,尤其是以“……萼片的旅程……”(保护花朵的绿色酒杯)为主题的新系列作品中,康塞塔•莫迪卡艺术创作中的心理维度更加显现,即对“秘密”的寻找会导向一个希望的“隐秘式”发展,遵循“隐秘式”过程,沿着珍贵的转变路径,进而实现“......萼片变成星星……”的发展。

7.瓦莱里娅•罗塞拉•曼兹将诗意体验与艺术文化相结合,涉及图形、装置等广泛领域。在视觉图像形式的书写中,纸张作为一种特殊材料形式,传递出可“讲述”敏感维度的表达过程。年来,我们做过各种项目,从威尼斯到马泰拉再到格拉茨 (A),我们总能发现一些看上去很新颖的美学解决方案,但其中思想的实质仍是通过图像和形式的“书写”。“注视支板”中,作品不再是孤立、自主、分裂、独立的数据,而是基于关系过程而建立,与诗歌相同,即第一节和第二节诗句之间遵循情感联系。“细腻”似乎是瓦莱里娅•曼齐作品的主题,这可从纸张本身的“质”中提取出来,从艺术家-诗人与自身变化物理实体的关系中诞生。在雕塑、印刷与书写中,纸成为能够记录日常生活经验的主体,成为一件艺术品。对瓦莱里娅•曼兹作品的理解必须遵循相同的过程,沉浸在一种参与关系中,将其视为以艺术作品对个人敏感经验的再现。

8.玛塔•德尔•安吉洛他的作品代表了形象及人类解剖学维度的转折,其表现路径核心为:视觉再现的动作基于对心灵的了解,也基于思想和姿态之间的关系,基于意志行动和手臂运动之间的关系。她从日常行为中提取出身体碎片,将其作为图像阐述的元素。艺术家此前曾从事修复工作,由此其绘画价值并非在于直接 "从生活中复制",而是体现出那贯穿希腊罗马考古学和欧洲艺术史,从文艺复兴至19世纪下半叶的古典遗产,反映出以思考为始,以身体进行执行的绘制路径。在绘画及摄影中,我们能看到艺术家对“解剖研究”的持续关注。德尔安吉洛绘画和雕塑中的“解剖研究” 也在艺术家的“科学”文化中经历了角色转变,其特点在于“自我表现”的理念,在不断重复的系列行为中建立起独立价值。这些局部动态并不属于某个个体的肖像,而是 "暴露 "在集体中的可识别符号,并由此进入隐匿的群像景观中。

关键词:

责任编辑:kj005

商业快讯

“遇上”系列品牌进一步丰富和提升 米兰遇上温州开展

2023-05-30 11:27:02   今报在线


当东方千年商港与西方文艺复兴之城,其碰撞出来的艺术花火一定是光彩夺目,令人惊叹的。 “当米兰遇上温州——中意艺术家温州写生与展览”5月26日到6月4日在温州举行。温州和米兰相距9300公里之遥,是“一带一路”倡议让两座城市连接更为紧密,让中意两国艺术家的文明互鉴变得更为通畅,也让此次“当米兰遇上温州”交流活动成为可能。

艺术是人类共通的语言,“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国与国之间,城与城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对促进彼此民心相连,提升国家间关系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一带一路”倡议,无疑让沿线国家的这种交流变得更为便捷,更有成效。

image.png

(当米兰遇上温州—中意艺术家在开幕式上合影)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于2018年启动了“遇上”系列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当巴黎遇上温州”——中法艺术家温州写生与展览、“当巴黎遇上温州”——中法艺术家温州写生作品展(法国凡尔赛站)、“当伦敦遇上温州”——中英艺术家温州写生与展览、“当伦敦遇上温州”——中英艺术家云上对话暨纪录片首发式等四场大型活动。这些“遇上”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东西方各界都引起强烈反响。

image.png

(艺术家参观画展)

随着温州成功当选“东亚文化之都”,“遇上”系列品牌项目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提升,后续活动将以“东亚文化之都”文化交流大台为载体,着力打造与“欧洲文化之都”国际交流的先行城市。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一次重要尝试,“当米兰遇上温州——中意艺术家温州写生与展览”启动。虽然是“遇上”系列的第五场活动,但这次“当米兰遇上温州“注定不是简单的累积,而是具有重大的突破和提升。

image.png

(意大利艺术家安德烈亚• 德尔• 古尔丘发言)

国际间的交流将变得更为深入活跃,也更具有互动。按照计划,活动会邀请到16名中意双方艺术家到温州参加为期10天的艺术展览、实地写生、学术交流和讲座等系列活动,通过人员往来和专业层面的交流探讨。而2023年11月23日至12月6日,活动又将移师意大利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的米兰艺术家之家,届时“当米兰遇上温州——中意艺术家温州写生与创作作品展” 将在那里举行。

image.png

(艺术家参观画展)

据了解,“当米兰遇上温州”活动是温州第一个被列入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丝路”计划的项目,旨在充分发挥温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经济、文化、区位等方面的合作优势,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并希望通过中意艺术家的作品展示和交流,以期达到共同交流,并为两国文化交流添砖加瓦。传播中国声音,讲好浙江故事。

此次活动由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温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温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永嘉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雁荡山风景旅游管理委员会、中共永嘉县委宣传部、温州市楠溪江旅游经济发展中心、鹿城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永嘉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活动还得到了意大利布雷拉美术学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Brera)的大力支持。

今天的活动开幕式由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部务会议成员、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陈靓秋主持,中共温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施艾珠授予周建朋温州文化使者荣誉牌。

image.png

(宣传部长施艾珠授予周建朋温州文化使者荣誉牌)

温州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方喜在致辞中说,当米兰遇上温州,是一种特有的温情和浪漫。米兰是世界时尚艺术中心、世界设计之都、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温州与米兰一样,也是一座古雅与现代辉映、时尚与诗意交融的城市,是“东亚文化之都”、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一花一世界,尽在方寸间,人们非常期待这场东方美学与西方印象同频共振的视觉盛宴。

意大利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的安德烈亚•德尔•古尔丘则以“艺术家驻留”来概括“遇上”系列交流活动,并指出古往今来,艺术家们通过在遥远的地方“教育旅行”和“驻留”造就了非凡的遗产。在这次活动中,每个艺术家将通过旅行和交流“抄录”下自己的经验维度,实现与温州、与中国这片广袤空间的亲密接触。

image.png

(中意艺术家采风写生)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程大利老师告诉记者:此次活动让他想起两位伟大的画家黄公望和达•芬奇。1350年黄公望创作了《富春山居图》。又过了100年,达•芬奇诞生。在米兰创作出《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 南宋的浙江和文艺复兴时代的米兰,在人类艺术史上都有灿烂的记录。艺术的文脉成为传统,一直影响到今天。艺术,是人类文明的见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大理大学滇西民族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建朋介绍说, “遇上”系列交流活动缘起于2017年底,那时候他在北大与丁宁教授做博士后课题研究,是关于欧洲的中国绘画收藏,那时候很想知道不同文明间是如何相互观察的。“我称之为’他者眼光’。我们用东方人的视角看世界,也想知道世界用怎样的眼光看东方。那几年以这种’他者眼光’的调研似乎很有成效。”在他看来,这种交流的意义在于,正在思考各自艺术探索路径,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一起通过对不同地域、山水、人文的了解和调研,从城市到乡村,从山水到人文,从艺术到生活,通过艺术这个媒介进行深度交流和互鉴。

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叶苗认为,我们一直致力于发挥外语优势,促进中外民心相通,推进人类文明互鉴,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为本次活动赞助方我们资助中国优秀学子赴海外留学,同时也资助一些中外艺术交流活动。

image.png

(艺术家采风写生)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老师说,疫情三年,国人跟世界几乎是一种隔绝状态,今天能与意大利艺术家共同来展览交流,而且这次还不仅仅是一个展览,还有艺术家驻流,包括采风写生活动,他认为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觉得文明因互鉴而更有意义,而更丰富,那么艺术因交流更多彩,他觉得也能增进国家间,人民间的这个情感,增强文明之间的这个交流和互通,增进我们的理解。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丁宁教授认为, 这次中意艺术家系列活动第一是用艺术来改变中国的乡村,振兴乡村,从目前来看,在乡村文化的影响,经济的效益等方面都有非常出色的成绩。第二温州这座城市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在今天的国际交流的背景上来呈现很有意义。      (学仁)

相关链接参展艺术家简介:

一、中国艺术家:

1.程大利:1945年生,曾任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中国文联第七、第八届全委会委员,第五、第六届中国美协理事。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2.王鲁湘:1956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硕士。香港凤凰卫视高级策划、主持人、评论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李可染画院理事长,中国美协河山画会常务副会长,清华大学张仃艺术中心副主任,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山东工艺美院特聘教授,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成员,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黄宾虹研究会名誉会长。长期致力于哲学、美学、文艺学、文化史和思想史的研究,数十年行走于历史文化的现场,策划拍摄并主持了数以千部集的电视专题片,荣获“中国知道分子”和“中华文化人物”等称号。同时致力于文化批评、艺术策展和个人书画创作。

3.尉晓榕:号司雨、司雨堂主。1957年生于福建福州。1977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首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首届中国画创作与理论博士,硕、博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福州画院院长。

4.鲁晓波: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米兰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设计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清华清尚智慧场景研究院院长,国际“红点”设计奖评委,中国智造设计奖评委。致力于在信息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教学和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艺术创作和设计实践。

5.林容生:1958年7月生,福建福州人。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山水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曾任福建省画院院长,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工作站导师。

6.丁宁: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国际双年展策划委员,教育部美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等。1988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曾任中国美院美术史论系教授、系主任。1993-1994年在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美术史论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为哈佛大学美术系高级访问学者。

7.何加林:杭州人,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先后获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二级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教授、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系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各座教授,天津美院特聘教授,河北美院特聘教授。

8.张谷旻:1961年生,杭州人。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97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西泠书画院副院长,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教育部博士学位中心评审专家,黄宾虹研究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19年获中国美术学院最高荣誉“哲匠奖”。

9.周建朋:字楠子,1980年生于中国浙江省永嘉县。2007年毕业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同年任教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同年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大理大学滇西民族艺术研究院院长、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英中经济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二、意大利艺术家:

1.乔治•卡塔尼:出生在费拉拉。他在米兰和费拉拉之间生活和工作。他在米兰的布雷拉美术学院担任绘画技术的主席。作品曾受邀参加第八届卡塞尔文献展,并于2012年作为意大利代表艺术家参展于威尼斯双年展的意大利国家馆。

2.安东尼奥-伊沃莱拉,1952年出生于内文托,毕业于那不勒斯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的雕塑专业。 在米兰的艺术季之后,他在帕多瓦建立了自己的住所和工作室。 他的艺术生涯以巨大的纪念为标志,他的作品被安装在许多欧洲城市的城市结构中,并被私人收藏,有一个雕塑公园的存在。 他在1988年威尼斯双年展上的表现非常重要,在那里他与二战后伟大的国际雕塑家联系在一起,然后被认为是与建筑和城市规划工作室合作设计的积极参与者。

3.安德烈亚• 德尔• 古尔丘:1954年出生于罗马,现居米兰(意大利)和弗莱格堡(德国)之间。Mina Gregori的学生,Scuola Longhiana的学者,于1978年年毕业于佛罗伦萨大学的中世纪和现代艺术史专业。曾在乌尔比诺学院,佛罗伦萨和弗罗西诺内任教,在纽约工作室学校任教,并在美国,德国,法国和瑞士的大学和博物馆讲学。现任米兰布雷拉艺术学院当代艺术史教授。曾是Raffaele De Grada的助手和Giovanni Carandente的合作者。他与皮耶兰格洛•塞奎里(Monorsignor Pierangelo Sequeri)先生共同创立了意大利北部神圣艺术与人类学系。

4.保罗•桑达诺/奥林斯基(Paolo Sandano/ Olinsky)多年来,一直密切关注着意大利艺术家保罗•桑达诺(1956年出生于里雅斯特)和百岁画家奥林斯基(1886年出生于斯洛文尼亚西部)的创作动向。二人的表现路径几乎是“分裂”的,似乎被包围在多维的无限画作中。这是共同文化地理结果,一个人的经验与另一个人的经验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失去政治“界限”,由此获得一个革新的“风景”万花筒,呈现出亚得里亚海的那个高角地带,映鉴出无数作家和诗人所青睐的伟大中欧文化。意大利半岛、北部德国领土和东部的巴尔干半岛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广阔边界上复杂的领土图景。保罗•桑达诺/奥林斯基独辟蹊径,浸润在梦幻中,充满着自我讽刺,孩子气的“小”苦涩,情感上的失望,克制的热情,游离在喜悦和沮丧之间。根据“画架绘画”的古老传统,我们从 50 年代漫画中的那个小人物身上窥见了一幅生动的风景图,介于大海和海滩的自然风貌间,能够将我们带回超现实,但又无限现代的审美氛围中。

5.伊万诺•索塞拉(Ivano Sossella)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这种禀促使他必须与任何表达为理所当然和庸的事物保持安全距离,也就是说,这些事物的常态会令他生厌,也无法满足他的智慧。这个简单而清晰的理念是理解艺术家的核心,不仅仅是最新一季的创作,他的每项艺术活动,乃至所有艺术创作均如此。他的系列表现主题作品完全围绕着“在”与“无”,“在”与“空的辩证概念,包括绘画、纪念碑等作品,这流淌在我们的感知中,这也是理解最一季创作中那些旗帜、群星闪耀的天空,丘陵景观的关键。尤为重要的是,旗帜失去了我们文化中以为常的军事刻板感,通过艺术姿态重获一种漂浮的自由; 不论大小,景观均在自我延伸,跨越自然边界,与我们凝视的感知接触,进入轻盈,揭露出一种面对大自然时体验到的全新愉悦,聚焦于东方花卉。

6. 康切塔•莫迪卡(Concetta Modica)数年前,当我走进康塞塔•莫迪卡的米兰工作室时,我“发掘”出艺术家作品的实用,这是一个理所应当的过程,至少对于绝大多数艺术家来说,这是显而易见的。她的工作室在一楼 ,位于一个以工坊为特征的古老城区。工作室中陈列着一系列小物件,有的为铁制和彩色陶土,有的为绳索和织物碎段,直观地展示出艺术家作品中惯常的“塑胶主题”。第一次看到那些整齐分布在工作台和架子上的“万花筒式”作品,以及其他安装在墙上,或摆放在空间中的作品后,我便立即领悟到作品中荡漾着一种生机勃勃的创造力,它流淌其中,显露出在个人亲密关系中寻找到的那种真实的敏感。在她的最新创作中,尤其是以“……萼片的旅程……”(保护花朵的绿色酒杯)为主题的新系列作品中,康塞塔•莫迪卡艺术创作中的心理维度更加显现,即对“秘密”的寻找会导向一个希望的“隐秘式”发展,遵循“隐秘式”过程,沿着珍贵的转变路径,进而实现“......萼片变成星星……”的发展。

7.瓦莱里娅•罗塞拉•曼兹将诗意体验与艺术文化相结合,涉及图形、装置等广泛领域。在视觉图像形式的书写中,纸张作为一种特殊材料形式,传递出可“讲述”敏感维度的表达过程。年来,我们做过各种项目,从威尼斯到马泰拉再到格拉茨 (A),我们总能发现一些看上去很新颖的美学解决方案,但其中思想的实质仍是通过图像和形式的“书写”。“注视支板”中,作品不再是孤立、自主、分裂、独立的数据,而是基于关系过程而建立,与诗歌相同,即第一节和第二节诗句之间遵循情感联系。“细腻”似乎是瓦莱里娅•曼齐作品的主题,这可从纸张本身的“质”中提取出来,从艺术家-诗人与自身变化物理实体的关系中诞生。在雕塑、印刷与书写中,纸成为能够记录日常生活经验的主体,成为一件艺术品。对瓦莱里娅•曼兹作品的理解必须遵循相同的过程,沉浸在一种参与关系中,将其视为以艺术作品对个人敏感经验的再现。

8.玛塔•德尔•安吉洛他的作品代表了形象及人类解剖学维度的转折,其表现路径核心为:视觉再现的动作基于对心灵的了解,也基于思想和姿态之间的关系,基于意志行动和手臂运动之间的关系。她从日常行为中提取出身体碎片,将其作为图像阐述的元素。艺术家此前曾从事修复工作,由此其绘画价值并非在于直接 "从生活中复制",而是体现出那贯穿希腊罗马考古学和欧洲艺术史,从文艺复兴至19世纪下半叶的古典遗产,反映出以思考为始,以身体进行执行的绘制路径。在绘画及摄影中,我们能看到艺术家对“解剖研究”的持续关注。德尔安吉洛绘画和雕塑中的“解剖研究” 也在艺术家的“科学”文化中经历了角色转变,其特点在于“自我表现”的理念,在不断重复的系列行为中建立起独立价值。这些局部动态并不属于某个个体的肖像,而是 "暴露 "在集体中的可识别符号,并由此进入隐匿的群像景观中。

责任编辑:kj005

相关阅读

美图推荐

金融科技下,金融企业如何保障信息安全
主播雨化田们再接新活,这次让网友们下载的是交管12123APP
深圳看到科技发布Kandao Meeting S 180°超广角智能视频会议机
QQ音乐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小事”,让这些孩子听见“听不见”的音乐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