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全球化在带来国际性文化交流的同时,必然会演化出国家软实力的激烈碰撞。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国际格局巨变,已经涉及到了全球文化格局和文化风貌的巨大变革,在我国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的形势下,让我国文化软实力从内向型的发展模式提升至具有外向型影响力的新型文化形态,不仅仅是推进强国建设、推进民族复兴历史伟业的迫切需求,更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证明,新兴文化已然成为耕耘我国社会氛围和文化土壤的一头“耕牛”,然而新兴文化和传统文化本身存在的差异性,在我国的文化事业在高质量、多方面的发展道路上大步迈进的同时,部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文化宣传成为了依附于流媒体技术的副产品,我们当前所缺乏的,便是高质量的、完全创新的新时代文化形式,一种更有利于打开国际文化新格局的文化形式,文化形式的局限,又注定了如果这个“耕牛”不加以引导,便有可能变成破坏传统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疯牛”,若要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执牛耳者”,抓牢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牛鼻子”也就成为了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当务之急。
我们不再需要“被拿出去”
1775年,巴黎的各家剧院风靡一幕东方背景的《王子复仇记》,一时间剧院中的东方风情在英吉利海峡两岸风光无两。这部曾由传教士马约瑟译成法文,再经过伏尔泰和一众英法剧作家的改编加工的《中国英雄》已然于它的母本——元杂剧《赵氏孤儿》大不相同,其所保留的,也不过是“孤儿复仇”的主题以及为了满足欧洲人猎奇心而刻意展现出的中国文化符号。
自美国、日本、欧洲推出大量包含中国元素的文化产品以来,大量的中国观众逐步接受了来自异国他乡的传统文化符号,甚至影响了其自我对于中国文化的定义,纷繁绚丽的中华各民族、各区域文明形态被大而化之为东方主义的异化符号,而这种自满于外人展示、他国认可的固步自封,无疑变成了新时代的“送去主义”,“发扬国光”与“象征主义”的危害便是在默默接受文化“被拿出去”而形成的。
显然,无论是《中国英雄》还是后世家喻户晓的《图兰朵》,其在证明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独特性,都不过是中华文化“被拿出去”的一个早期例子,这种不成功的文化输出并不会为我国在国际舞台带来多少文化影响力,反而会成为欧美改编者这种文化经销商成为垄断世界文化宣传的助力。待到世界文化市场上充斥着“欧美的中华文化”,而非“中国的中华文化”,那么在国际观众的眼中,欧美显然已经是他们了解中国的主要渠道,我们在世界上的文化宣传乃至国际形象的塑造,将会处于一种极其被动的状态。
有一句话说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比浚其泉源”就是要求我们务必要时刻铭记中国传统文化至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历程与根源,若要从“被拿出去”转变为“打出去”的文化,我们首先第一步,便是要让世界知道我们文化的脉络,要郑重地说明:什么是“中国的”,什么又是“中国的符号”,以及更要去警惕,什么是“中国的异化”。
从“被拿出去”变成“打出去”
要掌握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也就要选择“打出去”的传播模式——即主动宣传、快人一步、攻势猛烈,预期期待世界观众喜爱上中国文化,步入抓住时机,率先让大量的中国文化作品占据全世界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
所以我们的第一拳要打“借力拳”,这个借力一要借世界文化的最近进展,用以研究当前广受观众喜爱的文化形式,二要借中华文化庞大的内容储量,及时将未转化为当代艺术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进行新形势创作,用新内容带动新形势,以“新”为攻势,刺激世界观众对于众多文化产品审美疲劳的感官。
第二拳就要打“直击拳”,文化事业是十分忌讳大而化之的,所以我们的“直击拳”不仅要打的猛烈,更要打的多面,从网络社交到文艺演出,从官方接洽到民间合作。在摸透了世界文化发展前沿的情况下,我们的文化传播要进行多方面的充分宣传,同时可以扶持很多羽翼未丰的新兴文化企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品牌。“直击拳”的内容中,更要以巧妙的形式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核理念,启用潜移默化的传播方式宣扬新时代中国思想,打造立体化多层面的文化攻势。
第三拳是最重要的“反击拳”,在我们的文化传播良好发展的同时,必然遭受到来自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与排斥,特别在我国于世界文化格局中不占优势的当下,要注重以各类媒体形式为可能存在的文化传播扫清障碍,同时拓宽文化艺术形式,并在世界主要文化市场外的第三世界区域进行传播和扎根,做到文化传播上的多点“突围”,打破当代文化垄断。
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在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强有力的有机结合,在保证二者良性发展的前提下,我们的文化事业应当以更加多样、外向、有力的模式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历史伟业贡献力量,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助力。(李京耕)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