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2023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营造科学家参与科普的良好生态”专题论坛在北京首钢园举办。专题论坛由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国际交流协会联合承办。
△“营造科学家参与科普的良好生态”专题论坛现场
专题论坛由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理事长武向平主持。
△武向平在主持“营造科学家参与科普的良好生态”专题分论坛
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研究员、《公众理解科学》(PUS)副主编汉斯·彼得·彼得斯(Hans Peter Peters),缅甸仰光科技大学科研副院长、缅甸工程理事会工程教育评定委员会评估员拉缪吞(Hla Myo Tun),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长、新加坡科学中心首席执行官林直明(Lim Tit Meng),中国科学院国家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刘继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吴雨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岚峰,进行了专题论坛报告及互动对话,分享科学家参与科普工作的经验成果、交流心得感悟。
汉斯·彼得·彼得斯分享的题目是《通过非家长式知识交流提高科学素质》。他认为,我们应该把普通人当作咨询服务中的客户,尽量采取对话型沟通。即使是在单向沟通中,观众也不是消极的,是他们选择发起了沟通,他们对于制造沟通的意义更是必不可少的。
△汉斯·彼得·彼得斯在专题论坛现场分享《通过非家长式知识交流提高科学素质》
拉缪吞聚焦企业和大学,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他的题目是《高新技术企业和大学研究机构在公众科学素质提升新进程中的作用》。他认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科技工作者在寻找新技术、新理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也需要参与更高质量的科普工作,并提出科学家和公众之间的互动仍处于过渡阶段,呈现出更多双向交流的势头。
△拉缪吞在专题论坛现场分享《高新技术企业和大学研究机构在公众科学素质提升新进程中的作用》
林直明从智能媒体传播的角度分享自己的报告,他分享的题目是《科技工作者在智能媒体传播环境下的科普能力培育》。他认为,科学家能够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他们的科学贡献和学术贡献中,更体现在他们传播真实可信的科学知识,以及参与科学活动的行动中。科学馆和博物馆应该坚持与科学家合作,让社会认识到科学的力量。
△林直明在专题论坛现场分享《科技工作者在智能媒体传播环境下的科普能力培育》
《以天文学驱动青少年科学教育》是刘继峰分享的报告题目。他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天文科学教育应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提高天文科学的普及率和影响力。
△刘继峰在专题论坛现场分享《以天文学驱动青少年科学教育》
袁岚峰与大家交流的题目是《科学家如何架设多个科学领域与公众的桥梁?》。作为科普大V,他长期致力于科普工作,持续关注科学家如何与公众交流自己专业之外的科学知识。他认为,人们应该知道自己的知识边界,应该评估自己在每一个领域是什么样的知识水平,并提议把知识水平分为几个级别:宗师级(开创一个领域)、专业级(能在一个领域做专业研究)、教师级(能把一个领域的知识系统地教给别人)以及对话级(能跟一个领域的专家做深入对话)。
△袁岚峰在专题论坛现场分享《科学家如何架设多个科学领域与公众的桥梁?》
吴雨生在此次论坛上报告的题目是《构建科学家从事科普的资源开放平台》。他结合自己参与创办及推进FIND论坛的经历展开探讨。他认为大学、科研机构以及高新企业是从事前沿科学研究的主体,有权威同时有义务将尖端科学带给大众。这些主体由一个个科学家组成,而科学家往往利用业余时间以有限精力参与科普,这时如有一个成熟平台提供组织与支撑,则会事半功倍。
△吴雨生在专题论坛现场分享《构建科学家从事科普的资源开放平台》
本次专题论坛为各界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共同探讨如何营造科学家参与科普工作的良好生态。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引导科技工作者以及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等更高质量参与科普工作,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和国家科普能力建设。
△“营造科学家参与科普的良好生态”专题论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