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8日,中央电视台9频道播放了纪录片《丝路:奇妙声音之旅——玛纳斯》。作为长期从事史诗研究的学人,我对聚焦民间文艺的各类宣传一直比较关注,何况这部片子的编导团队从策划选题到筹备开拍,与我一直有联系,我就更满怀兴趣地观看了这部倾注了很多人心血和智慧的片子。
《丝路:奇妙声音之旅——玛纳斯》
我看后的第一感觉是这属于一部“跨界”的纪录片。
先说说视觉印象。
整部片子在画面上,视觉上,都让人感觉是在看大片。纪录片一般要聚焦特定人或事件,所以通常有较多的特写镜头,较多的对话场景,有对人或事的前因后果的交代,还要加上评判或议论。但是,在这部片子里,映入眼帘且印象深刻的,倒多是这样的画面:远远走来的旅人,山崖峭壁耸立,河谷刀削斧劈,草原一望无涯,天空一碧如洗,远山积雪闪耀。美轮美奂的光线,斑斓而又凝重的色彩,令人心情舒朗起来。辽阔萧疏的远景和细节毕现的近景的交替呈现,地拍和航拍的交替运用,都体现了编导组是按照拍摄宽银幕电影的手法来制作片子的。这种雄浑大气的画面,于是就有了一种史诗的气度和风范。这不正好符合片子的内容和韵致了么?
帕米尔高原
柯尔克孜族猎鹰者
再说说声音效果。
观影时我有意打开了音响系统。叙述话语的浑厚男低音,玛纳斯奇演唱时美妙多变的嗓音和颇具特色的旋律,口弦琴吹奏的沉郁顿挫的乐音,拨动琴弦发出的如诗如歌的行板律动之声,市井巴扎的喧闹之声,风吹过草海的飒飒哨声,湍急河水发出的哗啦哗啦的声音,雄鹰滑过天际时辽远清澈的鸣叫声,马群的嘶鸣声,羊儿的咩咩声,所有这些交替出现的声音,简直就是一席声音的盛宴。这些声音的艺术呈现,紧紧扣合了片子的标题——“奇妙声音之旅”。有传播学家曾经说过,“看”要有距离,带来客观性,而“听”是声音进入身体,感受会更为直接和强烈。声音效果的强调和讲究,就大大增加了该片的艺术感染力。
口弦声音采集
接着讲一下内容和结构安排。
这部纪录片是讲述新疆柯尔克孜族民众口头传承的大型史诗《玛纳斯》的。《玛纳斯》史诗是当地民众喜爱的口头文艺样式。史诗英雄玛纳斯和他的后代子孙,个个是英雄,以勇敢、正义、爱民等英雄壮举,赢得民众的尊敬。演唱玛纳斯的艺人,被称作玛纳斯奇,也广受民众喜爱和敬重。我国政府组织了申报工作,经国际评审于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上声誉日隆。中国《玛纳斯》史诗的搜集、整理、出版、翻译、研究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骄傲地说,《玛纳斯》工作取得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影响与日俱增。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 《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和《江格尔》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艺经典,这些“文艺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名列中国三大史诗的《玛纳斯》被视为少数民族文艺创作的经典,进而被视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宗伟大遗产,是当之无愧的,因为该史诗充分体现了民众的诗性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为了保护和传承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该片的编导组经过讨论和协商,决定先从《玛纳斯》入手,拍摄一部能够多方面呈现民众文化创造力的专题片。他们同时希望这部不长的片子兼具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切近感,兼具文化内涵和时代风貌,兼具纪实的真实性和艺术的审美性,兼具民族的地方的色彩,同时又是超越民族的和凸显国家特性的纪实片。他们对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做了预判,这些困难包括,一则,《玛纳斯》诚然是一宗伟大的叙事传统,但史诗长期在民众的口耳之间传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通过影视艺术手段来呈现有一定难度。再则,《玛纳斯》是用柯尔克孜语演述的,这就让广大不通该语言的电视观众在直接理解上遇到障碍。此外,在真实的演述场域中,史诗吟诵活动虽然会令当地民众如醉如痴,但毕竟从影视技术的角度看,其视听因素的变化还是很有限的,这就给摄制团队出了很大的难题。由于影视作品要讲述故事,不是单纯的记录资料,不能镜头对准演述人拍摄就算大功告成。运用多种手段,切换多个场景,聚焦多个重点,完成多样化表达,就成了刺激和催生团队成员聪明才智的最大推动力。还有,《玛纳斯》毕竟是语言艺术,不像蒙古盅碗舞或侗族大歌,纵使没有解说也基本能够理解和欣赏。心灵的碰撞,文化的跨民族交流,都迫切需要各民族专业人员之间的密切合作。在影像媒介上的柯尔克孜语的叙述和解说,都要又快又好地完成语言之间的转换。可以说,没有翻译团队的密切配合和高效率工作,这部片子不可能是现在大家看到的样子。
为了应对重重困难,编导组在开始拍摄之前,先行广泛征求各方面专家意见,又与部门领导和同事反复商量合理的技术路线,逐渐形成了拍摄大纲。根据这个大纲,要讲好玛纳斯故事,需要考虑这么几个方面:第一,讲述的视角要“平视”,不采取所谓“权威视角”,不采用统揽全局的口气讲述故事。第二,采用了音乐人冯满天先生作为穿针引线的讲述人,以他的个人视角进入故事,拜访史诗传承人,展开对话。第三,用青年玛纳斯奇托合那力作为连接历史与今天、生活与艺术的代表,再通过两位玛纳斯奇江努日·图日干巴依和阿不都别克的生活和艺术经历来充实纪录片的内容。这两位也不简单,前者曾经为领导人演述过《玛纳斯》,后者曾经在国际比赛中获得冠军称号。这样一来,就在点和面的连接中,在个人生活片段与艺术追求之间,形成了很大的张力,其间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民族文化特色。第四,冯满天作为艺术交流的使者,起到了在不同民族之间开展文化艺术沟通交流的中介作用。《玛纳斯》的口语艺术形式,通过他尝试性的乐器伴奏,具有了特殊的韵味。第五,故事呈现主要安排在新疆《玛纳斯》流传地区,但不止于此,北京的古老戏楼“正乙祠”也进入了故事。青年玛纳斯奇托合那力在正乙祠的演述,冯满天的从旁伴奏,成为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一个生动案例。确实,历史上正乙祠里可能搬演过无数剧目,但玛纳斯奇在此一展歌喉,这一定是首次。可以说,这个古老戏楼里回响的柯尔克孜语的玛纳斯演述,就因此具有了特殊的意义。最后,因为片子的主题是介绍史诗传统,所以在艺术风格上,还要追求宏大的气势和瑰丽的画面,也就是朝向“震人心魄”这个方向努力。
《丝路:奇妙声音之旅——玛纳斯》摄制组
他们的设想和规划,在这部不算长的片子里,不同程度地得以展现。观众体会到了柯尔克孜语言艺术的无边魅力,看到了美丽的风景画和风俗画,听到了美妙的自然天籁之音。可以说,这是一部颇具质量的纪录片,令人在观览时击节称赏,观看后回味悠长。
在我看来,这部片子的意义,不仅仅是介绍了一部少数民族史诗,而是为如何介绍中华优秀文艺经典,做出了专业的示范,尤其重要的是将我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宗旨在文艺战线上应当如何落实,做出了出色的回答。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文化战略角度说,这也是一个“提升”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度”的范例。
听说该片的英语版和吉尔吉斯语版也在制作中,这就意味着会有更多来自不同文化的观众有机会欣赏它。这个消息让我们大家十分高兴。
2024年1月10日
作者:朝戈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