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变异,人口激增且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全球的粮食安全形势日趋严峻。要让人们都能饱餐,就需要持续提高耕地的产能。而盐碱地的治理,也受到了大家的关注。
数据提示,我国盐碱地共有1.15亿亩,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东北及东部沿海三大片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
而益得来深耕菊芋产业16年,在不断地科研中发现,小小菊芋,竟是治理盐碱地的生态救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
1.什么是盐碱地
盐碱地是盐土和碱土以及其他不同程度盐化和碱化土壤的总称,含盐量或碱化度较高,土壤结构不良、易板结,有机质含量低、养分贫瘠,土壤保肥能力弱,影响作物生长,是一种性状较差、肥力较低的退化土壤。
土壤普查的盐碱地包括盐碱耕地、盐碱林地、盐碱草地、盐碱湿地、盐碱未利用地等。国土调查对象是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属于未利用地的盐碱地(指表层盐碱聚集,生长天然耐盐植物的土地,按未利用地管理)。
2.为什么会形成盐碱地
盐碱地多形成于土壤母质含盐量高、气候干旱、地下水位高、地下水矿化度高、地势低洼缺少排水出口的区域,随着水分蒸发,地下水和土体中的盐分集聚到地表,导致土壤盐碱化。
盐碱地的成因主要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据此也可以将土壤盐碱化分为两种类型:原生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
原生盐碱化的主要成因一是降水量小,蒸发量大,高含盐量成土母质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二是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在低洼地带积聚。三是地下水位和矿化度影响土壤盐碱化,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容易积盐。四是河流两岸因河水侧渗使地下水位抬高,导致积盐;沿海地区因海水浸渍,形成滨海盐碱土。
与原生盐碱化相比,次生盐碱化主要由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引起,如长期使用盐分含量高的微咸水或工业废水灌溉、不合理施肥、重灌轻排、土壤改良剂中盐分残留等因素加剧了盐分在土壤中的积累,造成耕地次生盐碱化。
3.治理中国盐碱地的新措举:益得来菊芋产业
菊芋耐干旱、耐高寒、耐盐碱,是一种集生态价值、经济价值、药用价值、观赏价值于一体,人畜共用的生态型经济作物。
菊芋的耐盐碱能力强,在改良盐碱地上种植具有显著的优势。菊芋根系生物量大,能吸收盐碱地大量的盐分,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相关研究显示,含盐量低于8%的盐碱地并不影响菊芋的生长及茎块品质,耐盐的菊芋还能从土壤中吸走盐分,减少盐碱地的含盐量。经过几年修复后,土壤中的盐分被地上的菊芋植被带走,最终把盐碱地改良为健康土地,这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生产意义重大。
益得来作为全球首家菊芋生态健康产业链创新实践综合体,自2008年以来,全方位推动野生植物菊芋种源的收集、筛选、驯化、育种、规模种植、功能性物质定向培育开发、精深提炼加工、全物质应用等各项工作,进行了持续16年系统性的菊芋产业链生态融合创新研发。
在中国治沙暨沙产业学会菊芋治理荒漠化委员会副主任、黄河流域科技创新联盟荒漠化治理与零碳产业专业技术委员会常务主任、益得来创始人左兆河先生的带领下,益得来围绕菊芋这一特质植物,探索:土壤、空气、水、植物、动物、人类六物间良好的生态构效关系,形成六物循环生态融合产业闭环。并以五大技术体系为核心,以新型菊芋生态产业链为抓手,为各政级地方提供一、二、三产业菊芋产业立体解决方案,突破困扰国家发展存在的产业瓶颈,创新国家三产供给侧改革升级,迅速形成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菊芋具有优良的抗逆性,可以治理盐碱化和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环境,修复过程操作简单、费用低、安全,具有双重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可为有效解决土壤污染和土壤盐碱化提供参考,为植物修复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菊芋块茎当中菊芋多糖含量丰富,可以作为生物能源物质顶替玉米等植被进行发酵生产乙醇,从另一个方面保卫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
未来,益得来将坚守初心,不断创新科研,为国民健康及中国生态发展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