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刚过,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赵炎的弟子、南京相声名家徐世亮给我发来短信,邀约隔天去听相声。他说:“南派相声”代表人物张永熙的徒孙辈,最近在南京国展中心“开心茶馆”办了个相声有缘人“开放麦”(意为麦克风)演出,观众免费观看,演员分文不取。更有趣的是,想说段子的观众可以登台“现挂”,让“草根笑匠”有拥抱舞台的机缘,“开放麦”由此得名。迄今已演出14场,演员个个雄心万丈。
“开放麦”演出现场
也就是说,一群非专业、不指着说相声吃饭的人,在相声舞台上占了一席之地,说的是相声,演的是情怀。
相声大师张永熙是观众喜爱和尊敬的曲坛大家。他出生于1923年,被誉为相声界的“江南旗帜”,与相声大师侯宝林齐名,享有“北侯南张”之美誉。他健在的岁月里,我曾与时任中国曲协主席姜昆一起,在南京登门拜望张永熙,留下难忘记忆。
2015年7月16日15时许,张永熙在南京逝世,享年92岁。
他辞世近9年后,徒孙们扛着他的大旗,在相声氛围渐浓的金陵大地又发新枝。不过,它的花期有多长?“开放麦”的声波又能否传遍大江南北?
本文作者与姜昆在张永熙寓所 (摄于2009年冬)
6月25日晚,带着这些疑问,我和徐世亮走进相声有缘人“开放麦”现场观看第15场演出,听了陈宏伟、徐新辰表演的对口快板《三打白骨精》,林海、侍化化合说的相声《四大美人》,金龙、陈剑竹合说的相声《新地理图》,于迁、刘俊伟合说的相声《歪唱太平歌词》。
演出由陈在照主持。演出结束时,78岁的相声、快板表演艺术家马克作了演出点评。马克与年龄相仿的梁尚义、吕少明、李国先同为原南京市歌舞团(现为南京市歌舞剧院)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他们曾是金陵曲坛叱咤风云的人物。
马克身材魁梧,步履稳健。“开放麦”请他作专家点评,知道他年纪大,没人斗胆言语让他表演。然而,马老却带着快板有备而来,他在台上情不自禁地说:“我已淡出舞台七八年了,今儿看完大家的演出被深深感动,必须演一段,表达支持你们传承曲艺文化的心情!”
马克老师“唱竹板,笑开颜”
老人家话不赘述,清脆的竹板声噼里啪啦响起,他绘声绘色,口角生风,一辙到底,尽显宝刀未老之风。
舞动了一辈子的竹板,是马老的“护身符”,也是引领曲坛后辈的“集结号”。
金陵相声的热度
曲艺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传统舞台艺术形式,也是最受百姓欢迎、最为贴近百姓生活的一种表演。南京自古便是中华曲艺重镇,夫子庙曾经与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一并被称为中国曲艺的“三大码头”。
现如今,南京相声版图日益扩大,其中南京国展中心的“开心茶馆”、国民小剧场的“永熙茶楼”、江宁区的“金陵相声社”、游走四方的“南京群星相声”、主打南京白话的相声“丁家班”、活跃在南京市工人文化宫的“工人曲艺队”、不定期举办的“新金陵相声大会”、扎营老门东的外来劲旅“德云社”等,遍地开花,势如破竹;还有诸如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传媒大学等高校的曲艺团队不胜枚举。
金陵相声的热度,由此可见一斑。
陈宏伟、徐新辰表演对口快板《三打白骨精》
商业性和公益性曲艺演出并驾齐驱的业态,在南京已不鲜见,但流量时代要成为“角儿”,如攀天梯,难上加难。好在不同的年代,都会有对曲艺情有独钟的人,愿意为她奉献。
追溯到18年前,江苏交广网FM101.1《开心方向盘》节目主持人梁爽、程鸣始创“开心茶馆”,当时是华东地区诞生的首家相声小剧场。梁爽、程鸣学相声师从李金鹏,两人是相声大师张永熙的再传弟子,亦曾受到张老的亲自点拨。
“开心茶馆”曲艺团队中以张门一脉弟子为主,而张派独特的相声艺术,也在2019年2月经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审定,被评为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爽等主力演员也评为非遗传承人。历经数代门生弟子的钻研与实践,张派艺术目前已经传承到第六代。
相声场子多了,且扎堆双休日演出,仅有的演员就跟上了发条似的,开始跑场子。“永熙茶楼”逢星期五演出,“开心茶馆”“金陵相声社”逢周五、周六演出……有的场子19:30开演,有的是19:45开演,错开时间;两边演员开场亮相后,演完各自赶往下一个场子,双向奔赴已属常态。
观众乐乐呵呵
老话说“同行是冤家”,但在南京不是。南京的曲艺人相互帮衬,彼此补台不拆台,心齐着呢。这样的氛围搁在全国来看,不说绝无仅有,至少也是凤毛麟角。
曲艺表演市场逐渐升温,培养新人壮大队伍成了知名演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江苏省曲协副主席、南京市曲协主席陈峰宁,相声表演艺术家梁尚义、吕少明、吴伶、言人、李国先、杨桂宝、查志华,以及纪兆辉、徐世亮、唐笑成、张国宏、王鹏等,此前纷纷来到“开放麦”现场担当点评嘉宾。
不仅如此,甚至“开放麦”演出,也是巧借“开心茶馆”地盘,衍生出的一台有固定时间的曲艺专场,捅破了“一山不容二虎”的魔咒。
“开放麦”诞生始末
“开放麦”演出进行到第15场时,已有于迁、侍化化、刘俊伟、林海、金龙、陈剑竹、陈在照、田钢、陈宏伟、徐新辰、武沐一、刘云鹏等“在编”骨干。
这些人各有本职工作,其中有的人是企业客服、医院行政、宠物店员、婚礼司仪,也有从事保险、翻译、语文老师、培训机构老师、设计师、酒店维修工、保安等职业者。说相声、唱快板全凭喜爱,对表演着迷,一旦大褂上身立于台前,两袭长袖衬托,就精神倍增。
他们在说学逗唱中展现自己,去建立与世界的联系。
金龙、陈剑竹表演相声《新地理图》
“开放麦”的诞生,取决于侍化化、于迁的顽强意志,他俩是主导者。回过头去看,他们对新领域的开拓远非想象中简单,但做成了。
侍化化说:“我们这拨人是一个热爱传统相声并且愿意去奉献和付出的群体,用‘痴迷'一词来形容也不为过。我们当中的每个人都与相声名家有师承关系,但毕竟不是专业的,只能业余时间学习,所以商业性演出师父不敢让我们上,怕演砸了对不住买票听相声的衣食父母。久而久之,我们像足球场上的替补队员,缺少上场冲击球门的机会。”
面对这种窘境,侍化化和于迁私下里聊过多次。产生了借“开心茶馆”舞台办“开放麦”演出的念头。
相比之下,性格外向的侍化化,比性格内敛的于迁更会公关。他找到“开心茶馆”馆主梁爽沟通,和盘托出自己的念想。他从“文化自信”“曲艺传承”和市场需求几个角度,分析了打造“开放麦”演出品牌的意义。决心秉承前辈的教诲,推广和弘扬曲艺艺术,培育观众,发掘好的相声苗子,锻炼相声演员的舞台经验。
林海、侍化化表演相声《四大美人》
“开心茶馆”是商业性演出模式,得靠票房来养活自己。无偿提供场地给“开放麦”演出,或多或少会分流“开心茶馆”的观众。思维敏捷的梁爽,自然看到了这一点,但他也从中看明白了相声艺术在“侍化化们”心里的分量很重。
梁爽答应了侍化化的要求,今年3月起每周二的晚上“开心茶馆”给“开放麦”腾出地儿。老一辈相声艺人听说这件事后,纷纷称道“功德无量”。
其实,梁爽之所以选择支持“开放麦”,还有基于对侍化化的信任。侍化化艺名侍平羽,师承程鸣,9年前拜师入门。2022年,他获得“南京好人”荣誉称号、2023年获得“南京好市民”荣誉称号。他还是民建鼓楼区基层委副主委,积极参政议政。
于迁、刘俊伟表演相声《歪唱太平歌词》
“开放麦”从酝酿到推出的过程中,于迁等人也经历了疲惫、焦虑、自我怀疑,但这一切都在观众的掌声和笑声得以消化,团队中的每一个人也经历了从不自信到自信的过程,信心被不断放大。
不散的宴席
“开放麦”应运而生后,最有勇气登台表演的是一些高校相声社团的年轻学子。他们初登社会演出舞台,容易害羞紧张,眼睛不敢正视观众,有些段子在台下对词顺风顺水,在聚光灯下却会顾此失彼。这种差异,很明显地让他们意识到要说好相声,心理得极其强大。
事实上,并非所有人都能说好相声段子,仅有热情是不够的,还得有丰富扎实的专业技巧来支撑各种情境里的应对自如。
一场精彩的相声演出,除了相声段子的经典之外,精彩的“现挂”往往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能够为相声演出增光添彩。今天仍然活跃在相声舞台上的姜昆、赵炎、冯巩、戴志诚、郭德纲、于谦、贾旭明、白凯南等名家,无不在相声“现挂”方面颇有造诣。
观众笑得合不拢嘴
“开放麦”的演员一直在努力磨砺“现挂”的能力。一开始,他们自封“‘开心茶馆'二队”,某种落差感扑面而来。但十几场演下来,有的演员居然晋级“开心茶馆”演出,与陈峰宁等大咖同台献艺,一切在悄然发生改变。
当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愈发地需要快乐。从这个意义上讲,曲艺是人们生活的刚需,酣畅淋漓的大笑可以让人忘却烦恼,缓解生活的压力,达到幸福指数的制高点。当下活跃在南京舞台上的相声演员杨桂宝、纪兆辉、丁少华、顾乾宇、郭臣佳、王鹏、张宇、钱麟、顾欣、傅浩兰、唐笑成、李传坤、程宇、华夏等,从始至终,都在小剧场里将现代生活与传统曲艺有机融合,进行着守正创新的博弈。他们的舞台实践,是“开放麦”演员学习借鉴的模板。
演出剧照挂满一面墙
对“开放麦”的演员而言,他们虽然与商演相声走的是不同的运营轨道,但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就是用健康的包袱给观众送欢笑,逗他们开心。
80后陈剑竹,当兵时在部队春节晚会中接触双簧表演,让他对曲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退伍后办婚礼,听说司仪林海还会说相声,由此走进了相声园地,在“开放麦”中出道。00后顾乾宇,儿时在南京生活,14岁去天津边读书边学相声表演“取到真经”。他现在以说相声为职业,是“开心茶馆”颇具潜质的相声新秀。“开放麦”演出,他也坐在观众席上,研究观众对包袱的反应。
南京传媒学院CUCN曲艺团定期开展活动,大受同学欢迎。该校摄影学院张轩科、翟硕,新闻传播学院女生冒姝湜,多次走上“开放麦”舞台表演。翟硕、张轩科说过两个段子《三节拜花巷》《学哑语》,张轩科、冒姝湜合作的男女相声《论捧逗》,让人印象深刻。
张轩科、冒姝湜合作的男女相声《论捧逗》
张轩科同学说:“我在曲艺团里认识了许多兴趣相投的朋友,同时因为有了曲艺团这个平台,很多校级的演出活动都有了相声节目和我的身影,值得一生去回味。”
冒姝湜同学也感慨很多,她说:“尝试说相声,让我很快乐,我很喜欢舞台,很享受舞台,也享受与人交流和学习。记得我准备中考时压力很大,那个时候听相声,渐渐发现这门艺术很有意思。我这个人吧,性格属于奔放型的,从不怯场,从小到大很喜欢展示自我,所以在喜欢上听相声之后就开始尝试相声表演了。”
“开心茶馆”的壁画
现在每逢周一的晚上,“开放麦”的演员都会聚到一起排练,为次日晚演出做准备。近几期演出,他们表演了《天明市场》《打灯谜》《报菜名》《学唱歌》《话丑》《八扇屏》《挑帘纠纷》《找堂会》《大闹玉清池》《训徒》《翻四辈》《酒令》等段子,既有改编的传统相声,也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原创作品,“垫话”“入活”“现挂”“柳活”等技巧得以应用,每场演出都会前进一步。
“开放麦”有一个习惯,每次演出结束,十多个人总要聚在隔壁饭店喝点酒,补上晚餐。25日晚,于迁的妻子丁丽照例又带了自己做的下酒卤菜香肠、鸭肫、猪耳朵和凉拌黄瓜,犒劳与丈夫并肩作战的兄弟们。她力挺丈夫的这个爱好,觉得老公相声说得好,她也有成就感,尽管并不挣钱。
马克老师与演员留影
在旁人看来,这顿饭像是庆功宴。其实身在其中的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会在推杯换盏中讨论当晚哪个包袱没抖好,商定下一场演出的作品。这个场面中,亲切感爆棚。更让人感慨的是,但凡这样的聚餐,多为侍化化、于迁买单。侍化化说:“我和于老师不想给大家增添负担,希望这是一桌不散的宴席。”
时代虽然不一样了,但对于热爱相声的人来说,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南京“开心茶馆”相声有缘人“开放麦”的存在,即是佐证。
摄影/范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