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性格测试作为一种招聘辅助工具,正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和应用。然而,这一趋势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用性格筛选员工,究竟合理与否?为此,前程无忧51job进行了问卷调查,深入了解职场人对企业使用性格测试的看法。
超6成求职者经历性格测试,常见于校招
在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中,63%的职场人表示曾在求职过程中“参加过性格测试或被问到相关信息”。尤其在校园招聘中,这一现象更为普遍,性格测试通常被安排在面试之前或者终面环节,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在面试中加入相关内容。
调研显示,性格测试在外资企业(42%)、国有企业(18%)中较为常见。某位跨国车企HRBP表示,企业需要评估员工在跨文化交流、全球协作和适应性方面的能力,利用性格测试来全面了解员工的软技能与团队的匹配度。
从工作领域到社交场合,年轻人试图借助不同的工具来了解自己与他人。接近80%的青年人群做过相关测试题。目前,市面上被大家熟知的测试类型主要包括MAP职业性格测试、PPF人岗性格匹配度测试、MBTI测试、九型人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等。
因性格被拒绝录用?68%求职者持质疑态度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求职者因测试结果不合格而被拒绝录用”。问及对该事件的看法,绝大多数受访者(68%)觉得这种做法离谱且无法理解,对此持质疑态度;仅16%的人表示理解,认为企业有其考量和道理,对企业使用性格测试持开放态度。
对于性格测试在招聘中的作用,求职者们意见不一,多数人(71%)将其视为一种了解个人性格特质的工具。在Ta们看来,正面影响包括“评估候选人与岗位的匹配度”(65%)、“提高招聘和选人效率”(39%)。而负面影响则表现为“不够科学”(32%)、“增加了不必要的筛选门槛”(21%)等。
为了通过性格测试,求职者们也有自己的应对策略。例如,应届生A同学会提前联系测试题,并根据企业的需求背好答案。据他分享,不同的企业和岗位对候选人的性格有不同的期待,例如审计岗希望候选人具备严谨和敏锐的特质;销售岗则偏好积极进取、善于沟通的候选人。
67%受访者表示性格只是参考,不应是关键决策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如何合理地使用测评工具是关键问题。参与访谈的某药企招聘负责人表示,不同性格在同一岗位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主要是经验和能力评估,性格不是招聘的必要条件。这一看法也符合职场人的理解,67%的人认为性格测试应作为辅助参考,与其他考核结果综合考虑,而不应作为决定性因素。
尽管性格测试流行于职场,但业内仍争议于其结果的稳定性、确定性以及工作表现的相关性。63%的受访者强调要考虑测试可能带来的偏见和误差,此外,还包括测试的科学性(61%)、测试标准的透明公开(57%)、测试结果的解释与反馈(49%)、应聘者的隐私保护(26%)等。
前程无忧职业测评专家表示,人的性格是由若干个人格特质构成的,这些特质相互作用,形成独特的性格画像,远非几种固定类型能涵盖。特质论对性格的描述更精细化和科学合理。建议选择经过验证、信度高的特质论性格测试,以保证测验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