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重庆,作为陪都,军政商各界人士及文化名流纷纷汇聚。其中,北碚区蔡锷路(今天生新村63号)老舍先生寓所,成为文人志士集会交流的热门之地。
1943 年,刚到重庆的剧作家于伶迎来 37 岁生日。郭沫若、老舍、夏衍、胡绳、宋之的等在重庆的好友精心筹备庆生活动。物资匮乏的年代文人收入微薄,火锅成为庆生聚会不二之选。
初到重庆不久的于伶,对火锅充满好奇:“何为火锅?究竟怎么吃?”郭沫若微笑着回答:“火锅是别具风味的小吃,可不是让你吃烧红的铁锅。”
于伶仍未完全明白,郭沫若即兴创作打油诗:
“街头小巷子,开个幺店子。
一张方桌子,中间挖洞子。
洞里生炉子,炉上摆锅子。
锅里熬汤子,食客动筷子。
或烫肉片子,或烫菜叶子。
吃上一肚子,香你一辈子。”
于伶听完,赞叹不已:“妙哉,原来火锅是如此独特的烫食之法。” 这场特别的生日火锅聚会,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因抗战同聚一堂共享火锅,“同堂火锅”由此得名。
时至今日,在四世同堂纪念馆的老舍旧居里,同堂火锅深入探寻并挖掘先贤们曾经举杯相庆的同堂场景以及特色火锅菜品。此间,每一处细微之处都仿若在低诉着往昔的故事,不但重现了那段温馨且独特的历史画面,更能让您亲身感受当年的风情韵味。特色菜品
同堂盲盒、
庆春毛肚、
碚城鸿爪,
宛如岁月信使,带你回味往昔。鲜嫩肉片、翠绿菜叶在浓郁汤底中翻滚,翻腾的是悠悠岁月滋味,引领您踏入那段充满力量与温暖的特殊时光。
博物馆里的同堂花园火锅绽放出蓬勃生机,它宛如一位优雅的引路人,引领着广大市民与游客,借一杯香茗、一餐火锅走进文化的殿堂,走进那悠悠的历史长河与动人的故事篇章。细细的讲述自1940 年林语堂来北碚买下此楼短居三月,到抗敌文协办公,老舍先生寓居于此并完成《四世同堂》的创作,院子里展示并陈列着梁实秋、陶行知、晏阳初、陈望道等三千名流汇聚北碚的传奇。
不管您是政商名流,还是市井凡人,这里都已然成为北碚主人款待外地友人、向朋友讲述北碚历史文化故事的绝佳之地,当之无愧是北碚的文化会客厅。
一餐火锅,了解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