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来自中建八局上海公司,是和立功竞赛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名工匠、一名建筑巧手。从一名钢筋工走来,35年来,黄德彪用执着信念叩开了梦想殿堂之门,收获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工匠等荣誉。如今,他正带着更多乡亲用技术追逐美好人生。
一、用毅力征服钢筋
“天干饿不着手艺人”,这句话黄德彪时常挂在嘴边。生长在四川雅安,黄德彪小时候家里兄妹多,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好在父亲有着一手木匠活,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不仅补贴了家用,也让学技术的种子在黄德彪心里扎下了根。
成家后,黄德彪决心来大城市闯一闯。1997年,他3天奔波2000多公里来到上海。在又闷又暗的车厢里,他一遍遍地看着老乡留下的字条——“徐家汇”。
很快,黄德彪在工地上找到了工作。当时,在钢筋工种里最牛的就是现场带班的师傅,看着师傅可以熟练地报出每一条梁的现场排布、梁钢筋的直径大小,指挥上百人进行钢筋制作和绑扎,他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黄德彪怕晚上影响工友休息,常在夜里离开宿舍,独自一人在路灯下认真学习规范、图集和师傅教的要点。夜渐深,他还舍不得回宿舍。
“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都会被土地记住。”父亲的教导很快在他身上得到应验。中建八局每年举办的立功竞赛、技能竞赛,他都积极参赛,并且名列前茅。企业工会举办的“金点子”、合理化建议等活动,督促着他不断思考、不断提升。他合理安排钢筋原材料进场时间,合理搭配原材料进场长度,优化下料方法,将损耗降低到1%以内;还通过手工翻样与软件翻样相结合等方式,实现钢筋施工质量最优化。
二、巧思妙手扎起“钢筋铁骨”
钢筋犹如建筑中的骨骼,在黄德彪眼里,一点马虎不得。施工中各类地质环境和条件各不相同,但他总能不断创新、精益求精地做好工作。
思维活跃,善于跳出既有框架解决问题,是黄德彪的拿手本领。在远东宏信项目超大型基坑底线层施工中,他采用编织袋装泥的土方法来堆码基坑边缘,为项目工期按时履约、降本增效作出突出贡献;在龙湖颛桥项目,为保证钢筋定位准确,他创造了PC柱钢筋定位法,采用钢板钻孔定位法,有效保证了柱钢筋在浇筑过程中不移偏位,实现了大型PC柱的100%成功安装。
三、从独自奔跑到带人同行
黄德彪靠技能改变了命运,他意识到自己的经历可以复制,受过穷、吃过苦的他决心带着乡亲们一起奔向更好的生活。
2007年,黄德彪开始带着乡亲们外出务工脱贫。回老家过年时,他无意间得知邻居老黄一家正为孩子的学费发愁,他主动提出带老黄去上海打工,还先垫付了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自掏腰包为老乡买好车票。待到来年再回家时,老黄带回了攒下的近两万元。
这个消息第二天就在村子里炸开了锅,十几个老乡找到黄德彪,想跟着他出门工作。这些年和黄德彪一道来上海打工的老乡不少于100人,黄德彪手把手地教技术、细致地关照他们的生活。看着乡亲们都过上了好日子黄德彪觉得自己苦点累点也值了。
成为劳模工匠之后,黄德彪牵头成立了“黄德彪农民工e家创新工作室”和“黄德彪农民工管理创新工作室”,把掌握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更多工人。工作室共获得发明专利7项,QC成果1项,参与课题研究3项,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95名。
从独自奔跑到带领一群人同行,黄德彪的奋斗之路还在继续。“一技之长,行走天下。这些年,祖国造就了我,八局铸就了我,竞赛磨练了我,工会成就了我,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通过岗位练兵、技术交流走好技能成才之路,让自己的人生舞台更加广阔。”他如是说道。(供稿:胡剑)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