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互联网 行业 通信 科学 创业

华为云城市峰会 打造中国云计算的“一级方程式”

来源:益群网 2020-01-07 15:48:12
A+ A-

 

五环内的人大概很难想象到,程序员和屠宰场能发生何种关联。

“年轻的程序员小丁拿着可追溯系统的终端,手把手地教屠宰师傅学会如何给猪肉戳针、打码、扫描等一套重复动作。”

去年5月份,虎嗅曾写过一篇《东北数字化转型的魔幻与现实》,讲述了东北屠宰师傅和程序员共同为大数据项目努力的故事,这在寻常人看来颇具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实际上却是整个中国数字化转型浪潮下的必然现象。

不用再跑屠宰场的程序员

吉林,农业大省。

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中占将近七成,肉产品的安全极其重要。为了建成能够覆盖全省的畜牧业可追溯体系,保证肉菜市场里始终都有“放心肉”,吉林森祥科技的程序员们天天泡在屠宰场里,和屠夫们结起了“一帮一”的对子,把猪牛羊肉“电子化”。

 

 

随着森祥科技登上华为云,程序员们再也不用天天跑屠宰场了,他们可以应用大数据技术对全省每天猪、牛、羊的屠宰和收购情况进行分析,节省出大量的日常运营资源。他们还期待着和华为云进一步对接,把“可追溯体系”搬上华为严选市场,并通过其渠道——尤其是在喜来登酒店召开的“城市峰会”,将成功案例复制到全国。

他们只是千万个正在通过华为云城市峰会打开新局面的群体之一。

城市峰会,中国云计算的“一级方程式”

 回望2019年 “选择不凡・华为云城市峰会”走过的20站,既有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也有天津成都武汉重庆等强二线城市;自东向西、由北往南,从年头到年尾。如同“一级方程式”赛程般紧凑的城市峰会,始终紧扣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的主题。对某些区域而言,它是一场产业智能化升级的嘉年华;对另一些区域而言,则是开启产业智能化道路的宣传队和播种机。

 

 

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产业布局差异等客观因素,中国的智能化发展、尤其是云计算的行业发展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根据《中国企业上云指数(2018)》披露的信息:2018年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广东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云计算产业发展程度较高;其次为湖北、湖南以及四川等中部地区;而甘肃等西部地区企业数字化程度相对较低。

确实,随着地理位置改变,区域的人口密度、产业构成和资源禀赋迅速变化。与东南部沿海尤其是一线、强二线城市相比,内陆特别是西北部的城市和地区人口密度小、服务业规模小,而农业和原材料、能源供应等产业变成了大头。在这样的区域内,云服务的重心由to C转向to B,流量入口发挥不出规模效用,商业模式和游戏规则完全变了,业务越深入挣钱就越难。但也正因为如此,其区域内产业升级转型的真实需求才更迫切,对于符合实际需要的云服务的渴望才更强烈。

众所周知,华为是服务运营商、大型机构的传统IT产品线生意,是to B出身;是为了给客户架个基站,连海拔6500米的珠峰无人区都愿意去爬的供应商。而后,它又发展出了消费电子产品的终端生意,to C也做得风生水起;花粉之家搞得有声有色,每次新品发布会都热闹得跟过年似的。华为“客户至上”的理念,也在云计算这一新的市场领域得到了传承——华为云持之以恒地通过城市峰会这一“地推”形式,把数字化、智能化的先进理念和技术送到人们身边,特别是送到那些容易被人忽视的地区去。

百年水泥厂的上云之旅

当然,路并不好走。要知道:搞“产业云”要比“消费云”难得多,搞“政企云”要比“个人云”难得多,搞传统企业“上云”要比云原生企业难得多。

一方面,传统企业、尤其是上游资源型行业的生产流程、标准早已成熟,安全生产第一、队伍稳定第一。多数优质传统企业多年来已经搭建起了重IT资产的结构,有着相应的制度、岗位和人员。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起来特费劲。另一方面,传统行业、传统企业利润较薄,对技术改造的投入所能获得的产出要求颇高,所以思想相对保守的他们,转变观念需要时间。

更何况,传统企业的需求不可能通过千篇一律的标准化手段实现;他们对厂商服务的能力要求更高,需要云服务商下沉到客户身边去,如同吉林的程序员和屠夫们“结对子”一般。

所幸的是,华为云特别擅长“结对子”。

A股上市公司华新水泥,始创于1907年、被誉为中国水泥工业的摇篮。其子公司体系庞大,日常经营中涉及到庞杂的业务环节,传统的集中式的机房建设已不能很好地支撑其经营管理。在华为云城市峰会武汉站,华新水泥与华为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结下不解之缘。

传统行业的智能化,很多是从实现管理层面的信息集成化开始的,即打通集团与子公司之间,财务、营销、采购、物流等各个业务环节之间的壁垒,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2019年9月,华新水泥及其子公司、各个业务系统从线下迁移到华为云上,为智能化转型提供坚实基础。

 

 

而今,百年水泥厂更提出了工业智能化的憧憬。在华为云的帮助下,华新水泥要利用AI、大数据分析等智能化的技术提高生产环节的自动化程度,让机器替代工人在恶劣环境中进行工作。其最终目标是打通商业智能化和工业智能化,实现数字化无人工厂。

从“消费云”到“产业云”

从企业到行业,从行业再到产业,最初通过“消费云”为普通人所了解的云计算,最终将成为产业互联网的一部分、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云”。

是的,“消费云”是眼球经济,着眼于解决消费者的用户体验。而“产业云”是价值经济,即生产制造企业通过云计算和相关创新,改变管理与组织模式,向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这意味着产业云更注重通过提升生产效率来创造价值,而非只是传递和转移价值。

所以,我们在双十一零点时体验到的云计算固然精彩,但要塑造更加精彩的未来,还需要立足于创造价值的“产业云”实现更大发展、更大突破。华为云正在深耕的,恰是为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加智上云”的黑土地。

在传统企业智能化的道路上,华为云们扮演着何种角色?孜孜不倦,授人以渔。

大庆,东方石油城,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铁人精神是它的象征。可作为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的城市,大庆的声音一度在互联网经济爆发式增长的时代里被更大的欢呼声所湮没。

2017年,华为云提出了“助力大庆打造城市转型新动能”发展计划,并将数据中心项目放在大庆市,重点发展政务云、石油云、工业云、医疗云、教育云5朵云业务。

而今,随着项目的启用,切实带动了数字、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关联产业发展,形成数字油田、数字石化、3D打印、智能车间、数据营销、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业态集聚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入华为产业链合作伙伴落位大庆。随着更多企业和政府部门云服务业务的进入,数据中心成为了大庆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增长极。

在江西上饶,华为助力当地打造了省级行业数据存储中心,融合全省116家4A级以上景区数据;在辽宁锦州,华为帮助当地整合了全市27个部门的数据,成了市级信息中心;在贵州黔西南州,依托云计算、大数据,华为帮助当地打造了南方云示范基地;在湖北襄阳,依托华为产业云,当地先后引入了一批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合作伙伴,加快了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若要继续罗列下去,与华为云牵手的这份城市名单将会很长。

不难发现,通过华为云城市峰会的全域覆盖、连年耕耘,一张覆盖全国的产业云服务网已然成型。而今,这张网在城市经济体“加智上云”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不仅推动了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在城市的落地和数字化转型中的应用,更助力着众多城市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数字化时代的跨越式发展。

凌“云”之上,打通智能化生态链

不过,人们对于发展的预判往往会有局限性。

假如时光倒流到10年前,在当年3月的“2010中国IT领袖峰会”上,李彦宏就云计算发表过“新瓶装旧酒,没有新东西”的见解。随后不足两年,他便自我否定,百度大举进军云计算。

平心而论,倘若我们回到2012年,恐怕也没有几个人会相信云计算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成为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之一。但正是在2012年9月,科技部发布《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上云”上升为国家科技战略,以“政企上云”为特色的智慧城市大潮席卷而来。

据信通院《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19年)》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政务云市场规模达370.8亿元,政务云已实现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全覆盖,地市级行政区覆盖比例达到75%。另据《中国企业上云指数》披露的数据,截至2019年初我国已有43.9%的企业实现了上云,同比增长了8.9%。

虽然成长迅速,但问题同样突出:云计算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匹配,企业上云率依然较低。尤其是产业规模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较大差距,中国云计算市场仅为美国的8%左右,这与同期中国GDP约占美国GDP66%的现状差别显著。

落后了,所以需要奋起直追。落后了,所以,当我们面对以5G、AI和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发展趋势时,不能再被思维局限性所左右。因此,与“IT领袖峰会”截然不同的是,“华为云城市峰会”走出的是一条全国“长征”的群众路线——5G时代的到来,给了中国人弯道超车的机会。对于2017年才宣布成立Cloud BU的华为而言,更是拥有了强劲的后发优势。

都说5G是增强型移动宽带、海量机器类通信和超可靠、低时延通信的集大成者。翻译成白话就是:5G不但让你能秒下电影,还能随时控制自己所有的带电终端,并且永不掉线。总之,5G让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有了实时沟通的可能。如此一来,也让包括工业互联网、自动驾驶在内的智能物联网成为了即将实现的理想。

丰满的理想,需要无数枯燥的现实来堆砌。放在中国城市和产业智能化进程中来观察,实现万物互联的理想,便要赋予万事万物感知能力。

也就是说,每一件物体,都将自带一个感应器;它们便是“神经末梢”,能够将讯息传递到“神经中枢”——云端去。而后,是AI介入分析并提供处置方案,再借助5G那几乎零时延的通讯能力,把指令发送到“神经末梢”,让物体产生行为、发生反馈。

这便对传统意义上的云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能读懂物联网中无数感应元器件发送来的数据,能够结合各类数据进行动态分析计算。更为重要的是,要能为这些感应元器件提供思考的标准,能够促使它们不断迭代、进化,从而保证物联网的行为准确和高效。

同时,既然智能化要惠及每一个人,便需要打通个人终端与公共终端之间的通道;即我们常说的人物互联才能实现。如此一来,个人消费电子终端、特别是智能手机产品及其操作系统变得更为重要。倘若能够快速实现智能手机与物联网的统一逻辑与无缝接入,人们期盼已久的万物互联时代才能触手可及。

而华为云的特点正在于此:华为是5G标准的制定者之一,有足够的能力带动一条感知硬件的产业链。同时,华为是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生产者之一,在移动终端市场拥有仅次于苹果的地位,拥有足以打通多类别智能终端的鸿蒙系统。对华为云而言,依托于华为智能化产业的整个生态,一旦发力,牵动的是一个体系,打通的是一条生态链。

“云+AI+5G”的城市,做有智慧的生命体

物联网的实践已经于车联网领域先期开始。譬如福田汽车,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商用车企之一,其借助华为云构建了云服务+边缘计算的极简网络,支撑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快速满足车联网等业务创新需求。截至去年5月,其车联网已接入88万辆车。

又譬如江淮汽车,其借助引入华为云车联网解决方案和大数据解决方案,快速部署云上车联网大数据平台,为车主提供智联出行体验,增加整车竞争力,促进销量;同时基于车联网系统试水出行服务领域,支撑车企实现数字化转型。

此外,以“云+AI+5G”为基础的自动驾驶技术虽仍未商用,但大量的实验结果证明:车与车、车与交通设施以及车与人之间的讯息沟通在技术层面已经完全扫清了障碍……相信随着车联网和自动驾驶技术的逐渐成熟,其示范效应会迅速扩展到人们衣食住用行的方方面面,进而促进万物互联时代的加速到来。

去年10月举办的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运营商等共同宣布5G商用计划正式开始。就目前全国5G基站建设速度和各行业5G应用方案问世的速度来看,5G全面普及的速率很可能比我们大多数人想象中都要更快。

在这一过程中,抛开5G底层技术厂商之间的专利、组网方式、标准话语权等技术争议来看。相信整个行业中唯一没有争议的一点就是5G的最佳搭档“云计算”地位的确立:它是实现万物互联的“神经中枢”所在。

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预测:云计算将与AI、5G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向各行各业深度渗透;到2023年,我国政府和大型企业上云率将超过60%,市场规模将超过3000亿元。

依托着华为在5G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先优势,结合其在物联网、边缘计算、终端等领域的不断创新,华为云已然显现出“全能型选手”的王者之气——它已经成长为一个具备云、边、端、网真正协同的大平台,拥有了把“云+AI+5G”整体打包提供给客户的“独门绝技”。

目前,华为云已服务全球700多座城市和世界500强中的228家企业,有超过300万企业用户和开发者选择华为云。通过“云+AI+5G”的有机结合,华为云可助力城市构筑起统一的物联网平台、通信平台、云数据中心和智能指挥中心;如同构建出城市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一般,赋予城市智能,并使其成为可持续生长、自我演进的“智慧生命体”。

到那时,想必我们的手机都已取消了主板、改变了形态;云端的城市投射在物理的城市中,肉菜摊上曾经张贴过的“可追溯”二维码,也已变成历史的收藏品了吧。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