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互联网 行业 通信 科学 创业

搜索20年:放大每一个平凡人的知识分享欲望

来源:益群网 2020-01-10 22:35:11
A+ A-

01

如果这两天仔细关注各大媒体窗口和社交平台,你会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那就是当2020年的序幕徐徐拉开的时候,人们讨论最多的竟然是2000年那个时间节点。

人类就是这样,在赋予了时间意义的同时,赋予了整数年更多的意义。

其实,很多事情的伏笔未必就真的埋在千禧更替之时。

被各大媒体津津乐道的互联网,就是这个样子。

把千禧年再往前推20年,回到上世纪80年代。

那个时候,一个来自阳泉的高中生代表学校参加计算机比赛,在学校里名列前茅的他却遗憾落榜,为此,少年痛苦不已。

后来,他在太原的一家新华书店看到琳琅满目的计算机书籍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不是“对手太强大”,而是“信息鸿沟”把他绊倒了。

他很惊讶,那个年代,在不属于一线和省会的边缘城市,或者在乡村山区的孩子们,能了解到的信息和知识实在是太少了。

后来,这名高中生长大后留学回国,在千禧年的头一天2000年1月1日,开了家叫百度的公司。

这个人是李彦宏。

回望百度的20年,会发现搜索作为百度的根基,已不知不觉成为几代中国人获取信息和知识最重要且高效的渠道。

是的,知识。千禧年拥有12.67亿人的中国却只有百万名大学生,地域、师资、资源的桎梏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随处可见,阻断了知识的流动。

有个形象的比喻是,那时候的知识更像是一种造价高昂的硬通货、“奢侈品”,只流通在特定的“市场”。

更多的人想要分享知识,同时获取知识,但环顾四周,却发现并没有这样一个平台。往往只能通过口耳相传和有限稀少的媒介。

换句话说,问题不在于没有知识,而在于知识不流通。

互联网,或者说搜索的发明,如同信息知识领域的一场“工业革命”。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连上网络,百度一下就可以搜索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和答案,如同毛细血管,搜索能将提问带到知识能涌动的所有角落。

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后,知识第一次迸发出了全面流通的价值。

02

也许只有百度才知道中国人乐于分享知识的基因有多强大。

随着互联网大潮建立起来的百度,最早注意到了中国人对信息和知识的诉求。搜索引擎忠实地记录了一个个提问的指向——知识,亟待被激活。

一个个知识流通的舞台自此在搜索框下萌发,“知识板结化”的土壤有了松动的痕迹。

2005年,百度知道横空出世。从诞生那一天起,这个平台就具备了知识共享的基因,所有人都是提问者,更是回答者,彼此成为创作者互帮互助,分享自己的知识与经验。

就像当年百度知道那句slogan所说的,“总有一个人知道你问题的答案”。

知道用户“badkano”是一个数据库从业者,大概三四年前,他接到一个数据库问题。

那天,他帮提问者解答了一个晚上,帮到一半的时候家里突然断网了,于是,他跑到网吧去了,“感觉有十多年没有去过网吧了,当时正好是身份证丢了,拿临时身份证去的,前前后后折腾了好久,终于解决了问题”。

后来这位提问者陆续问了好多次问题,他也都一一解答了。有一天,提问者突然寄过来一个mac book2的笔记本,因为这些回答让提问者在半年内赚了一辆帕萨特。

用户“专业仲裁员”是劳动人事类行家,到现在为止他已经回答了7.1万个问题,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劳动纠纷。

“工作两年了,老板让我走怎么办”“工伤老板不负责怎么办?”“急!农民工工资被拖欠了怎么办”,甚至还回答了“石岛(某城市名称)劳动监督局电话是多少”这样非常细致的问题。

他知道,屏幕对面的人也许已经走投无路,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寻求帮助,所以,再小的问题他也要回答,再小的回答,也是为这个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加码。

除了这些,我还想说一些不值一提的“小问题”。

比如,如何在键盘上敲出省略号,一盒药的配方,一个数学公式,甚至是如何在县城做一门小生意。

一个事实是,这些看似不值一提的小问题,在那些边远农村和山区里还有很多,还在困扰着很多经济条件不好、信息封闭的家庭。

关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很轻、很浅,也许远不能撬动一个人的命运轨迹,但当它们在岁月的注视下成长、累积,也许会掀起足以托起国民素养跃升的飓风。

很庆幸,你能想到的每一个问题,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答案。

而且,你会发现,所有的陌生人,都默契地信任对方,彼此用真诚回答着每一个问题。

你会发现,在百度知道,这些用户几乎得不到实质性的奖赏,但他们就是享受帮助别人的过程。

掩映在这些数不清的、渺小问题背后,是无数知识的高速传递,让这件“等价物”在更广阔的土地上流动,人心的善、恒定的价值观得到了前所未有成长的养分。

这几乎是独属于百度知道的一个现象,因为在这里,在知识面前,人和人是平等的。

截至到现在,百度知道已经累计为9亿用户解决过问题,换句话说,三分之二的中国人都在这里感受到了知识流动的价值。

如今,百度知道现在每天会为4亿人次解答各类疑惑,想想看一年时间下来,“4亿/天×365天”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量级。

知识鸿沟也许比马里亚纳海沟还要深、还要难以触达,但当知识流动起来,从涓涓细流汇聚成汪洋大海,也能一点点能抚平鸿沟。

03

当知识的溪流开始涌动,很快,它遇到了难以突破的沙漠与戈壁。

相比普适性的知识,学科类知识流通性差多了,因为它们的门槛很高,一个没有教育背景或者相关资源的普通人,在过去也许一辈子都接触不到这些知识。在更多的地方,因为晦涩难懂,它往往甚至会被束之高阁。

于是,2008年百度百科正式上线,2009年百度文库上线,专攻“学科类”知识。

它们的诞生也和搜索息息相关。当拥有全世界最多人口的国家触网率一点点提升时,更细分、门槛更高的知识需求也积小致巨,在搜索引擎里,这些需求四处乱窜,屏幕那头频繁焦急的点击,透露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对这些知识的渴求。

做知识没有速成班,尤其是比肩百科全书的百度百科。《大英百科全书》的编纂前后跨越200年,才收录了8万多条知识,而在百度百科,所有学科的分类都能找到,艺术、科学、自然、文化样样俱全,词条数从1到8位数只花了几年光景。

让这一切发生的,是知识流动的力量。志愿者、权威专家、行业机构一同编写了这本中文世界最大百科全书。

它的编辑者,是所有对知识有着憧憬、期待的人。

所以,有趣的是,在百度百科里不止有严肃的科普,还有热点词汇和事件的及时科普解释,不懂专业的知识没关系,更懂流行文化的年轻人可以解释“梗”,比如2019年的十大流行语“我太难了”。

没有偏重任何一种文化和价值观,这本身就是一种平等,是对创作者的一种鼓励和释放,也是知识流动的胜利。

所以,这个数字也并不让人讶异了——百度百科自上线以来已收录了超过1640万个词条,参与词条编辑的网友超过690万人。

这是什么概念,《大英百科全书》收录的条目数为81600左右,计算一下,一个百度百科大概相当于200本《大英百科全书》。

百度百科以知识共享的方式,帮助了无数人专攻自己的领域,跨界研究其他领域,全民都以创作者的身份加入了这场知识破壁的战斗。

这种力量是可以感染人的,它会让知识流动的速度越来越快,甚至能冲破戈壁的封锁。

李颐黎教授是钱学森的四大弟子之一,2017年,已经82岁高龄的他也加入百度百科的权威词条建设,作为“科普中国·科学百科”项目的专家,对航天相关词条进行修正和把关。

因为不熟悉电脑,他让女儿把“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等词条打印出来,进行修改和批注,手稿多达132页,每一页都是圈圈点点的标注,有大段手写的文字和图片,也有细到一个标点、一个字母的修改。

隐匿于搜索引擎之下,这些涌动翻新的知识得到了更大层面的普惠传递。科普中国这个项目的权威词条在过去一年被22亿人次看到。

不同于百度百科,百度文库要解决的知识问题更难,如果你点进百度文库的官网会发现,它的slogan是“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这里的知识更加专业、门槛更高,但专业的另一面是一旦掌握,所迸发的个体价值同样更大。

我认识的一位百度文库的创作者,是从贵州山区里走出来的,他上高中那会,当地的师资力量比较差,学生能接触到的教育资源上限很低,基本就是老师知道的那些东西。

但他会去乡镇里的网吧,在网吧手抄百度文库的状元笔记,把电子资料一页页变成自己的笔记,就这么一步步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山里。

现在,他成为了一个高中教师,在文库建立了自己帐号,每天坚持上传各种学习资料,每份资料上都有详细的注解、思路、笔记,光自己学科的资料还不够,还要去和其他老师要资料。

他知道,在那些边远农村,在那些贫困山区还有很多孩子无法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每天他在后台看到下载量和访问量一点点增加,就知道自己为打破教育资源不均,尽了一份微小的力量。

除了学生,已经工作的从业人员也适用,行业白皮书,专业方案,资格考试,很全面,这些内容的创作者更加专业,高校和专业的机构都没缺席。

适用的人群同样,从各行各业到全部年龄层,覆盖了这个社会绝大多数渴望跃升的人。

流动的知识,终于冲进了一望无际的沙漠,要趟出一条大河。

过去15年,百度在包括知道、百科、文库等知识内容方面的创新和投入,积累了远超10亿的高质量内容。其中百度百科拥有1640万个词条;百度知道累积问答数达到5.5亿;百度文库在线文档数超6亿……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百度知识发展出更多的垂类版块,比如针对母婴的宝宝知道和面向学者的百度学术,二十年间,越来越多的知识被纳入进这个体系中来。

而这些成就离不开每一位内容创作者。

在我看来,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百度文库就像是一片片海洋,每一位创作者都是流动知识的溪流,最终汇聚于此,而接收到这份知识的人随着大气运动,又变成了水蒸气,把知识的海水带向了无尽的远方。

04

以前听过一个说法,说这个世界上有两个鸿沟是很难逾越的,一个是知识鸿沟,一个是信息鸿沟。

知识鸿沟是指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获得媒介知识的速度是不同的。

而信息鸿沟又称数字鸿沟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

两个鸿沟把所有人分成两类,一边是掌握越来越多信息,创造越来越多机会的人,另一边是封闭落后,接连错失机会的人。

回想起来,百度的成立以及六大知识产品是真的给了普通人接触知识的机会,那些边远城市工厂里上班的大叔、乡镇农村田间干活的大妈、贫穷山区里的孩子,还有每一个最平凡的你我,都被温柔地从知识鸿沟里托了出来。

百度成立这二十年,是普通人和知识之间的鸿沟被一点点填补的二十年,是几代中国人科学素养进步的二十年,是教育平权逐步实现的二十年,更是知识分享的二十年。

现如今,当我可以随时在百度上提出自己问题时,当我可以随时查阅一个专业词汇时,当我可以下载专业的学术资料时。

我总会产生一种时空穿梭感。

2000年的第一天,那个曾经被知识鸿沟绊倒的少年,目光如炬,意气风发,他建立起了自己的公司——百度。

那一天,谁都不知道未来二十年对于每个人意味着什么,他们不知道在未来自己与知识的距离会变得如此之近。

每一个普通人就这样,在知识的幕布下,默默无闻地走向舞台中央,一点点突破了原有的人生轨迹。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