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互联网 行业 通信 科学 创业

保护海洋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潜水运动和环保事业需要年轻血液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10-20 15:09:23
A+ A-

海水没过头顶,世界变得安静,心里的声音尤为清晰。于王淼而言,潜水不仅是一项户外运动,更是让人生与众不同的开始。

“探索”海洋的深度,第一次是3米。在泰国,王淼像所有游客一样,戴着头盔一样的氧气罩,在教练的指导下“海底漫步”,“好大一群银色的小鱼在我身边打转。”

第二次是5米,2015年,被家里接待的沙发客“种草”潜水运动后,她前往菲律宾正式学习潜水,第一次下潜,她便有了特殊收获:趴在水底,和一只正在认真吃草的海龟“大眼瞪小眼”。但现在的她,提到这个深度,更多会谈及“国内的珊瑚礁普查深度一般都是在5米左右”。

往下是18米内,绚烂的珊瑚礁和其中穿梭的鱼群备受潜水爱好者推崇。选择30-40米深度,通常是去看“大货”的,当缤纷的色彩被海水吸收,潜水员期待在“灰突突”的视野里出现的是鲨鱼等相对大型的海洋生物,有时也为了探秘洞穴或单纯进行技术训练,“休闲潜水基本都在30米深度以内。”王淼介绍,潜水的魅力就在于不同海域、不同深度,每次下潜都会收获不同景致,遗憾的是,“无论多深,都可能发现海洋垃圾”。

海平面下的世界,安放了王淼的理想。“上大学时我的职业理想就是去联合国从事国际项目的相关工作。”在吉林大学本科学习国际政治专业后,她前往英国继续深造国际发展专业,毕业后又参与了澳大利亚国际发展署在西藏运营的项目。直到爱上潜水运动,她在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和国内潜水产业发展中找到事业的契机,创办一个专门整合潜水员资源,支持潜水员参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公益项目。

2017年4月,王淼在微信公众号发出招募贴《以潜水员之名保护海洋,约吗?》,3天内就有600多人申请要加入进来。6月,无境深蓝潜水员海洋保护联盟成立,目前,该机构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海洋保育机构之一。2018年,王淼成为首位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青年奖的中国人。

保护海洋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海洋垃圾种类繁多,王淼和队员最常见到的是废弃的渔具。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如果按照重量计算,在海洋上漂浮的大颗粒塑料中,大约有46%-70%为废弃渔具:渔网、渔笼、渔线等被丢弃在海里,需要数百年才能降解,在洋流的作用下,这些交缠的网已成为不少海洋动物的“死亡陷阱”。

这些渔民口中的“鬼网”曾给过王淼极大震撼。一次在斯里兰卡休闲潜,准备升水的过程中,大家发现海里“挂”着一张大约能覆盖两三百平方米珊瑚礁的完整渔网,为了清除这张巨网,5名潜水员分散在不同角落,花了半个小时才将其团出水面,没了浮力,“网超级沉,我们完全拎不动”。王淼注意到,交缠的绿色麻绳间挂着不少鱼、蟹的尸体,“估计被困了很久”。

矛盾也在明面上,尤其在禁渔区域,环保人士“改善海洋环境”的初衷偶尔会遭到“靠海吃海”的渔民阻挠。但在王淼看来,这种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如果能给他们提供解决方案,大家还是乐于去改善的,毕竟海洋环境好了,他们的营生才可持续”。利益共存的案例逐渐增多,在马来西亚,志愿者的倡导起了作用,大桶装水代替瓶装水提供给游客,“水下发现塑料瓶的几率马上减少”;当地环保组织有偿回收废旧渔网的举措,也令菲律宾渔民主动加入清除工作中;潜水产业的发展带动作用更加显著,菲律宾的妈妈拍丝瓜岛(Malapascua)是世界上少数可以定点观察到长尾鲨的潜点,王淼介绍,“以前不乏渔民采取电鱼、炸鱼等毁灭性方式去捕捞,但潜水爱好者来了以后,岛上渔民会自发监测周边违规过来打渔的人,现在岛上至少一半人从事潜水相关的旅游服务业,海洋环境好了,他们才会有可持续性的收入”。

相对而言,生活半径远离海洋的人们更难想象自己的言行和海洋环境的关系。在海底,王淼见过汽车轮胎、电池、整副扑克牌、鞋底、尿不湿、行李箱……“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们捡不到的。”她今年在南极曾捡到一个洗发水瓶,“我们以为自己行为不会影响到海洋,其实海洋里的生物都在反馈着我们的影响”。

而在媒体上出现的“老生常谈”则有具体指向: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做好垃圾分类直接有助于减少海洋垃圾;节水节电、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是应对海洋酸化、全球变暖的必行之举,后者“给珊瑚带来毁灭性打击”;海鲜、海洋制品消费影响直接,“国内,大家对鱼翅的认知度较高,但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海马仍常出现在汤锅里、酒缸里、中药包里。珊瑚制品也是海滨城市常见的商品。”王淼表示,除了不要消费濒危的海洋动物,也倡议购买可持续海鲜——大型商场里,购买海产品时,一个蓝色的标签上有一条鱼的形象,显眼的“MSC”字样意味着你所购买的是通过可持续渔业获得的海产品。

但不少人仍对这些行为举止带来具体效用缺乏想象,就像无法料到,那些在海底游荡的牢固的塑料纤维并非完全的无用,被捞上来经过加工后,可以出现在潜水服、地毯,甚至名牌包包上。

潜水运动和环保事业需要年轻血液

“我们的生活和海洋连在一起。”对孕育于大陆文明的人来说,这样的常识仍需要可见的“证据”。在王淼看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更多人加入到潜水运动,认识到自身与海洋的关系,从而主动保护海洋。

“近两年,中国潜水运动产业的增长在全球呈现引领态势。”王淼表示,潜水运动发展较早的欧美国家,持证比例已经相对饱和,因此,中国的该运动领域呈现一片蓝海。根据国际专业潜水教练协会PADI的公开数据,全球潜水考证的年增长率约5%,中国人的潜水考证年增长率约40%,是全球平均水平的8倍。而在PADI提供的用户画像中,中国潜水员持证高峰期为18-35岁,83%以上有大学及以上学历。比较特殊的情况是,全球男女潜水员的比例是6∶4,但中国的男女潜水比例非常平均,特别是20-30岁之间的女性占比更高,占到60%。

作为潜水教练,王淼观察到潜水爱好者更多来自互联网、金融、法律和媒体等行业,“工作时间相对自由、高学历、在社区里拥有较多资源、因为热爱才继续这项运动,如果我们能把这些人充分动员起来,他们将会成为海洋保育里面非常强有力的一股力量。”在她看来,当行业迅速增长时,无序和乱象也将呈现,“重塑人跟海洋之间的关系认知”就极为迫切。

潜水运动有着传统学徒制留下的印记,教练的技术和观念对新增的潜水员影响深远。王淼强调,“如果一个潜水员没有非常正确的海洋保护意识,他造成的破坏可能比不会潜水的人还大。”尤其渴望触碰这项运动的年轻人逐渐增多,她更笃定“潜水不仅是一个服务行业,更是一个教育行业”。如今,除了清理海洋垃圾,海马普查及种群保育、珊瑚礁保育及普查等内容正在拉近潜水员与海洋的距离。

飞猪数据显示,玩潜水的人群中,敢玩、爱玩、爱冒险的90后占比达到了66%。无境深蓝接下来两年的工作也会着重走进高校,放到青年社群的培养和发展上。王淼期待能培养更多海洋公益领导人,逐步完善国内海洋保护公益机构匮乏的现状,但她也强调,这不是唯一路径,结合各自专业背景、把目光投入海洋相关的职业发展领域同样是青年参与到海洋保护的解决方案,例如,可持续水产研究、潜水旅游、潜水俱乐部、全场景营销,等等。

即便对潜水无感,冲浪、帆船等水上运动也是帮助人们亲近海洋的“捷径”。王淼期待这些能带领人们乘风破浪的运动能尽快迎来黄金增长期,“海洋里不仅有垃圾,更有美轮美奂的画面,当你见过几十头虎鲸在水面上换气,大齿鲸吐圈圈围猎,与鲸鲨享受同一片海域……就会让你有留住这些壮观景象的冲动,不让美好消失,自然就会建立保护海洋的信念。”(记者 梁璇)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