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互联网 行业 通信 科学 创业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培育就业新机,打造“新就业模式”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21-01-12 09:25:43
A+ A-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六稳”“六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实现稳就业目标,不仅需要政策扶持,还需要发挥我国强大的数字经济优势,开创就业新局面。

首先,要正确看待数字经济对就业的影响。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研究机构预测,2020年至2025年,中国数字经济年均增速将保持在15%左右,数字经济规模在2025年有望突破80万亿元。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培育就业新机、开创就业新局提供了强大的新动能。数字经济对就业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吸纳就业能力强,数字经济催生出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二是促进新消费,数字经济不仅带来消费的增长,而且围绕新消费产生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三是提升就业效能,数字经济带来了工作世界的巨大变化,为劳动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高效率配置提供了新动能;四是改善了工作方式与环境,更好地保护了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例如采用无人机施肥施药,不仅可以避免重复喷洒,效率比人工提高近70倍,而且确保了人员安全;五是开创了“新就业模式”,借助数字经济的赋能,可以更有效地解决就业难题。

其次,要深入研究新就业模式的特点。“新就业模式”是指通过数字经济赋能,以更加市场化、更加灵活高效、更加智能化、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实现人与工作任务的连接,实现劳动力要素的优化配置。通过“平台+个人”使劳动者的时间及技能与工作任务匹配的“按需招聘”的弹性就业模式就是如此。

在世界范围内,“新就业模式”已经成为企业用工的新趋势。在一些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快速匹配供需方,形成了灵活的新工作模式。2019年,日本和美国企业界灵活用工渗透率已分别达到49%和42%。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促进了我国“新就业模式”的发展。企业之间“共享员工”的推行,不仅让员工“过剩”的企业与员工“紧缺”的企业密切合作共克时艰,而且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当然,“新就业模式”还处于探索、成长阶段,要发展壮大,需要多方面的变革创新,需要社会各方通力协作。

最后,要多策并施,促进“新就业模式”成长壮大。要真正实现稳就业目标,需要从六个方面积极推进:数字化赋能,借助数字化手段,大企业在用工上更加灵活,小微企业也找到了创业的新路径;变革就业观念,稳就业的根本是保证居民收入的稳定,只要有足够的收入,完全可以采取灵活的形式实现稳就业的目标;提升就业能力,尤其是培养劳动者的“数字技能”;变革用工制度,新就业模式的用工方式具有任务化、去劳动关系化的特征,面对这种变化,企业组织和相关部门都需要对传统的用工制度进行改革,以预防和解决可能产生的问题,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变革企业组织形式,在新就业模式下,企业往往采取任务团队的组织形式,如何增进合作、提高效率,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加快劳动法规及保险制度等方面的配套改革,随着新就业模式的普及,如何回应零工经济等新用工方式带来的新挑战,成为立法与司法等部门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数字经济为稳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新机会和强大的新动能,同时,“新就业模式”的出现不可避免也会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有效应对挑战,需要积极的心态,长远的眼光,科学系统的分析,更需要全面的配套措施。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