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当好长三角高质量发展领跑者。3月1日,无锡市滨湖区创新大会如期举行,发布的滨湖区太湖湾科创带产业空间规划、滨湖之光”3.0版人才政策等,吸引参会的250余位科研院所负责人、高新技术企业代表与创新创业人才。
“滨湖作为创新资源集聚区和创新发展先行区,有条件、有责任、有信心在科创带建设中挑最重的担子、当最强的先锋, 激活科技创新“主引擎”,全力建好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三角科创新高地。”无锡市滨湖区委书记马良说。
规划先行,布好新一轮创新发展局
如何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 在马良看来,既要有大抓创新的使命担当、支撑创新的资源布局、催生创新的要素集聚,更要有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以及政府一流服务,让创新成为滨湖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但是,在新一轮发展上,滨湖面临着环境容量和土地资源的强制约,特别是绝大部分处于太湖国家一级保护区,转型升级压力仍然很大。”滨湖区区长孙海东说。
如何破解发展瓶颈?马良说,“在新起点新征程上,滨湖必须更加坚定地把创新作为胜负手,打响‘’滨湖研发+无锡制造’品牌,加快推动科创资源集聚优势、自然生态禀赋优势、城市功能配套优势、特色人文底蕴优势和地缘区位独特优势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今年来,滨湖围绕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确立把滨湖打造成为“原创先进技术策源区、高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区、国家重点产业重要功能区、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区” 的战略发展定位,并首先规划完善“一廊、四片区、多节点”的发展空间布局。
其中“多节点”,即重点打造国家生命科学园、国家智能交通测试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电影产业创新实验区、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集聚区等一批关键创新节点,逐步形成“一廊统领、四片协同、多点开花”的创新发展格局。
政策引导, 催生全球创新要素集聚
此次,滨湖区政府发布的无锡市滨湖区太湖湾科创带“产业空间规划”中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滨湖重点打造的集成电路设计、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海空核心部件、智能装备、数字文化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再造创新发展新优势。
“这些产业离不开优化空间布局顶层设计、激发科技创新动能活力、瞄准创新靶向提效升级、完善科技金融体系支撑,更要加快打造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和建立健全创新运营机制。”孙海东说。
滨湖在刚刚出台的滨湖之光”3.0版人才重磅政策中明确提出,今年起,每年设立不低于50亿元的科技奖励资金,主要用于招优引强和科技创新;对重特大科创项目的奖励标准,由现行“按照实际投资额的1%”提升至最高11%,并重点向先进设备投资占比较大的项目倾斜,奖励总额上不封顶。
“我们对‘十四五’期间滨湖重点打造的集成电路设计、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海空核心部件、智能装备、数字文化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新引进项目,可享受最高2000万元启动扶持以及2000万元投资支持。”孙海东说,对于顶尖人才团队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性支持。
“一院一策”,把科教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记者了解到,滨湖拥有无锡市85%以上的科教资源,集聚了江南大学、江南计算机研究所、中船集团第七O二研究所、中电科58所等12家省部级科研院所和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省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尤其是“十三五”期间,国家超算中心、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等一系列重大创新平台相继落地滨湖,有力支撑了区域创新区和产业转型升级。
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如何发挥好这些科研院所的特殊作用?“我们采取‘一院一策’,紧密对接区内高校、院所和相关企业,切实打通科技攻关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连接,加快促进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孙海东说。
目前,滨湖区政府先后与江南大学、江南计算机研究所、中船集团第七O二研究所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共同打造一批重大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
其中,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至今已孵化企业近百家,累计产值超过40亿元。
今年来,通过实施“一所一策”,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正式启用并对外服务,省级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成立,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自主设计的某型号芯片已实现量产。(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刘纯 刘子豪)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