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官网公布由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行管理办法(暂行)》文件,分为总则、管理职责、组建程序和条件、运行管理、绩效评估和附则共六章34条,意在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战略部署,进一步规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和运行,对于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简称“国创中心”)有重大指导意义。
三年来,国创中心努力探索发展路径和建设模式,在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创新资源整合、成果转移转化、人才使用评价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努力成为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试验田”“探路人”“引领者”,积极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和落实“补短板、建优势、强能力”重大决策部署做出积极的贡献。
探索从市场规律寻求解决关键共性核心技术问题的路径
在解决“卡脖子”问题方面,在车规芯片领域,牵头组织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专项课题,围绕我国车规芯片需求和瓶颈短板,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车规级芯片标准体系、搭建车规级芯片测试与认证平台,实现自主车规级芯片的整车集成和可靠性评价,推动自主芯片产业化应用;同时通过整合集成电路和新能源汽车两大产业,推动万亿级汽车电子产业能力提升;在汽车电子电控领域,主导开展新型电子电气架构、域控制器、智能网关等关键产业应用平台的研究和开发,为自主车规芯片上车保驾护航,助推国产半导体产业化验证和规模化商用。
在解决行业关键技术需求方面,动力系统领域,基于北汽新能源EU5整车开源平台开展国产碳化硅器件和功率模块上车搭载测试,解决行业自主IGBT及碳化硅器件上车问题,已搭载9款国产半导体器件;动力电池领域,开展高比能量固态电池关键技术开发及测试验证体系建设,完成复合固态锂离子电解质膜开发,在高镍-硅碳电池体系中测试验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燃料电池领域,实现国产70MPa高压储氢瓶搭载应用,填补我国在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整车集成开发以及动力系统与能量管理实时响应控制方面的技术空白;智能网联领域,主导推动L4级无人驾驶概念车在冬奥组委园区试运营,单车智能技术成功应用于封闭园区无人驾驶,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
在解决行业关键技术产业链对接方面,2月26日,为应对汽车芯片“短缺”,由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和装备工业一司主办,国创中心、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承办的汽车半导体供需对接专题研讨会暨《汽车半导体供需对接手册》发布活动在京举行。国创中心以加快解决汽车芯片领域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实现我国汽车芯片的国产化和自主化为目标,结合行业需求共同编制《汽车半导体供需对接手册》,广泛吸收了汽车产业和半导体产业的意见和建议,共征集85家企业的汽车半导体供需信息。《手册》收录了59家半导体企业的568款产品,覆盖计算芯片、控制芯片、功率芯片、通信芯片、传感芯片、信息安全芯片、电源芯片、驱动芯片、存储芯片、模拟芯片等10大类53小类产品,占汽车半导体66个小类的80%,其中已上车应用的产品合计246款,占收录产品总数的43%。《手册》还收录了26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1000条产品需求信息,来自一汽、上汽、北汽、比亚迪等14家整车企业和德赛西威、宁德时代等12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共同加强对国内汽车领域关键半导体的梳理和研究,聚力汽车半导体供需对接生态平台建设,组织汽车企业和芯片企业开展深度走访对接和人才培训,建立汽车芯片产业供需资源对接线上平台,推进汽车半导体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平台模式的探索之路,推动生态链协同发展
国创中心积极建设世界级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生态圈,整合国内外各类资源,调动高校、科研院所及上下游、大中小各类企业积极性,采用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建立多元、跨界的合作体系,建立新能源汽车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圈建设。与紫光集团等多家单位共同参与车规级芯片的标准制定,以标准为引领,带动汽车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认证等关键环节全面提升;与交通部科研平台围绕智慧交通应用场景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同聚焦智慧物流、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加快推动共性前沿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提高交通物流技术核心保障能力,充分运用前沿技术支撑智慧交通物流建设,推动行业相关标准体系建设;基于北汽蓝谷ARCFOX极狐αT打造开源整车验证平台升级版,北汽蓝谷将BE21平台面向全行业开放,进行新技术验证,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品品质提升;与国内外近十所知名高校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围绕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与应用、软课题研究与应用、资源互补和共享等方面展开相关合作;与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共建在华第一个校级孵化器。国创中心聚焦新能源汽车各链条创新主体,初步形成国内外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圈。
在科技部、工信部的支持下,2020年9月,牵头组建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集中攻关车规级关键芯片的关键技术,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保证未来中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联盟目前成员120余家单位。联盟的成立是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促进形成中国自主汽车芯片产业集群,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和构建双循环格局的有力举措,推动中国汽车芯片走通上车之路。
人才高地建设。技术专家委员会由30余位顶级技术专家组成,深度参与技术规划和重大项目评审决策,并通过联合项目、共建实验室等开放模式形成“强绑定”。依托领军人才组建技术领域研发团队,围绕瓶颈性技术开展科研攻关,培养行业科技人才。与国内顶级高校合作培养中青年人才,通过项目与资金支持助其成长。
国际合作建设。与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际行业、创新组织及高等院校开展功率芯片、激光雷达等新技术新产品开发验证及应用合作,目前大部分已进入样车搭载阶段。
技术创新+服务,探索建立“第三方”新势力
国创中心秉承“研发做产业、技术为产品”的理念,积极建设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第三方平台,开展技术创新与服务,服务和支撑产业链上下游创新。
前沿技术检测验证平台。主导在北京亦庄建设我国首个整车能效实验室,是目前国内唯一能比肩国际先进水平的新能源汽车能效分析测试平台,最低测试温度可达-40℃(国外对标-7℃),可同步进行不少于500项技术指标数据采集(国外对标约200项)。已建成我国首个可同时满足整车、子系统和器件三级测试验证需求的车规半导体实验室,填补我国车规芯片测试能力的空白。
开源整车验证平台。该平台首创实车验证平台与数字化平台协同发展,已累计完成十多项全新前瞻技术的搭载、验证、评估及示范推广,既可降低整车企业前瞻技术评价投入和风险,又可缩短创新企业产品上车周期。
知识产权共享平台。国内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首创的知识产权共享平台,该平台可提供包含4300万+汽车专利数据信息的检索工具,获得运营授权专利资产2.7万件,入驻38位产业、高校相关汽车领域资深技术专家。
孵化创投生态平台。以科技孵化熟化、技术创新拉力赛、校企合作及技术转化基金等为核心,撬动社会资本支持国创中心及行业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已完成科技孵化体系建设,先后完成/发布燃料电池、轻量化和动力电池3届拉力赛,累计完成27个优质项目孵化,累计升值达13.11亿元,在技术创新和资本之间搭建了桥梁,促进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拓路勇做先行者,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
作为国家创新型研发组织,国创中心构建合作共赢、多元融合的资源整合机制,通过创新拉力赛和产业创新联盟,已经与近千家国内外企业形成合作。内部以“紧跟战略、保持柔性、打破边界、追求灵活”为设计思路,建设扁平化高效能组织架构,响应快速多变的行业需求。
国创中心建立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形成了独特的“同心圆”创新生态系统。“同心圆”三个层次中,核心层是国创中心;中间层是主体层,由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组织组成;最外层是政策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的环境层。该系统在国创中心牵引下,通过政策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服务链联结了不同创新主体(主体层)和外部环境(环境层),通过资源交换、知识传递和人才流动促进不同层次的相互作用,层层推进,实现集窗口、杠杆、桥梁作用于一体的创新功能。
以用户为导向探索技术创新,关注痛点与需求
面对新能源智能汽车带来的一系列新技术新挑战,国创中心在研发环节,探索从传统的工程师维度转换到用户角度,思考产品定位要从用户刚需入手,以技术转化为车企提供独特的技术解决方案。联合研发多项黑科技,包括为车辆提供全自动接触式充电解决方案-矩阵充电技术,该技术已经在BMW和北汽电动车上搭载验证;针对传统汽车空调的痛点,提出能兼顾空气质量和CO2浓度的解决方案开发了智能空气管理系统;采用“机理模型+大数据算法”为电池残值评估提供解决方案,满足用户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探索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研发理念,关注目标客户的痛点与需求,选择合适的路径进行商业化运作。同时定期与企业市场研究部门、售后服务部门、用户交流沟通,得到市场端直接信息和建议,结合技术发展研判,对上游科学研究机构和下游产业链单位提出建议,不断优化技术、优化开发、优化提升客户体验,产生积极作用。
创新要能坐“冷板凳”,敢于进入“无人区”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道出创新的不易。创新走的是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做的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难免荆棘丛生、困难重重。
国创中心将在汽车芯片和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关键技术研发两大领域实现“卡脖子”技术突破,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技术权威,推动我国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充分依托政府科创基金和社会资本,组建多技术方向、多只基金的“技术转化+产业基金集群”,让创新技术搭上快速产业转化的直通车;推出生态亚马逊计划,真正打造中国的产业创新生态,让创新是一种生态,多样性共生、开放式协同、多系统相互链接、资源丰富、自由生长。
“十四五”期间,国创中心将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不用扬鞭自奋蹄,接续奋斗,为推动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贡献力量。(记者 华凌)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