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蔚来汽车发布公告称,因半导体芯片短缺,公司决定从2021年3月29日起将合肥江淮汽车工厂的生产暂停5天。汽车芯片供应问题的影响进一步凸显。
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程度日益深入,中国汽车产业该如何规划中国特色的芯片产业发展之路,如何建立安全可控的汽车芯片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尚需政、产、学、研、企各界共同探讨和努力。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汽车产业如何破解缺‘芯’之痛”线上沙龙活动中,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原诚寅呼吁,建立汽车芯片产业创新生态,并实现联动发展,是解决汽车芯片“卡脖子”问题的核心手段。
疫情造成行业供需信息错配
因汽车芯片供需失衡导致整车企业减产、停产的风波仍在发酵。不仅蔚来汽车宣布因芯片短缺而停产,国际车企巨头如大众、福特等,亦纷纷表示正在面临芯片短缺问题,其中部分企业也宣布了短期减产计划。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疫情造成的行业信息的错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邵华表示,在2020年疫情影响之初,因为汽车的产销量的大幅下降,导致对芯片的需求骤减。
到2020年三四季度,汽车市场快速恢复,尤其是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复产,对汽车芯片的需求随之增加。“但芯片行业具有生产周期性,汽车市场复产带来的芯片新订单,被排在了企业订单的后面,所以造成了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出现的车用芯片紧张情况。”李邵华说。
同济大学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也指出,汽车“缺芯”是全球都存在的问题,不是仅针对中国的汽车市场。“受疫情影响,芯片主要产地的欧美地区无法正常生产。”
但朱西产同时也指出,“走出疫情影响的中国,在芯片制造方面基础薄弱。”
加快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
李邵华指出,从长期来看,我国汽车通用芯片短缺的问题不容忽视,国产化不足问题是我国汽车产业链的一个明显短板,甚至会被“卡脖子”。“未来肯定要加速推进中国的汽车产业链的自主可控。”
标准体系不健全、测试认证平台缺失、技术研发能力不足、关键产品缺乏应用、车规工艺缺乏积累、生态建设严重不足,是原诚寅对我国汽车芯片产业多年研究后发现的“病症”。
为此,“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市场化资源配置作用,由共性创新平台牵头,协同产业链上下游,跨界融合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联动‘政产学研用资创’,实现我国汽车芯片产业的自主安全可控和全面快速发展,推动我国成为全球汽车芯片创新高地和产业高地。”原诚寅表示。
原诚寅建议,要围绕我国汽车芯片重大需求和瓶颈短板,开展产业链上下游供需信息衔接、行业标准制定、关键技术攻关、核心芯片研制、工艺封装研究、产品评测认证、汽车电子电控通用基础硬件平台研发、整车产品集成应用,
同时,加快建立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平台,建设汽车芯片人才梯队,建成自主汽车芯片创新和产业生态,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实现产业聚集和协同发展,加速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汽车芯片产业集群,实现汽车芯片的国产替代和国际开拓。
“市场拉动、产业联动是关键。”原诚寅表示,过去芯片和汽车是相对割裂的领域,今后,“要以下游市场应用拉动上游研发制造,直接打通汽车需求侧与芯片供给侧对接。”
建立完善的创新生态
“中国汽车‘由大变强’变革之路,芯片是关键,软件最担心。”朱西产表示,目前,我国汽车芯片基础仍旧十分薄弱,汽车软件尤其是操作系统方面是空白。
“要借助共性平台引领创新生态建设。”原诚寅表示,应依托第三方共性创新平台,牵头融合“产学研用资创”等各种资源,形成生态社区。
同时,要从体制机制方面创新模式,以“共性平台+创新联盟”的框架,利用“业务+资本”的方式,灵活绑定下游汽车市场。
在原诚寅看来,政府要加强支持,并由共性创新平台牵头,整车、芯片、汽车电子/软件、高校院所、行业组织等共建创新生态,最终形成“需求拉动、信息通畅、企业主导、政府支持、产业成链、生态成盟”的汽车芯片产业创新生态。
据悉,在科技部、工信部共同支持下,我国已于2020年9月19日成立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该联盟联合汽车产业和芯片产业上下游企业和机构100余家,目标是实现车规芯片自主安全可控,大规模提升科技产出质量和转化效率,形成产业创新生态的“热带雨林”,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经济健康发展。
“汽车正处于百年变革的窗口期,各国都把这次产业升级提升到战略高度。中国汽车产业引进-消化吸收-在创新的模式已经失效。”朱西产表示,要创新驱动解决汽车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作者:郑金武)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