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互联网 行业 通信 科学 创业

数字科技成弯道超车新路径 实现作物育种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来源:科技日报 2021-06-09 08:38:39
A+ A-

6月8日,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牵头,阿里巴巴达摩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发展基金会达成合作,共同推动建立“智慧育种”公共服务平台。未来3至5年内,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种业自主创新模式,将为中国培育作物新品种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形象来说,‘智慧育种’公共服务平台将像一个‘中央厨房’,育种专家就是‘厨师’,挑选他们所选的‘食材’和‘配料’,根据作物基因、农艺性状、栽培措施、气候环境数据和育种过程中相关图像数据的查询和联合分析,模拟‘烹饪’出他们想要的‘菜肴’。”达摩院科学家顾斐说。

种子是是农业的“芯片”,也是潜在的卡点。2018年,我国玉米平均单产为407公斤,而美国单产为781公斤,差距明显。以国内现在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例,该品种仍然是20多年前审定的品种。所以,加快品种更新换代,突破传统经验育种的瓶颈、补齐育尽管中国已经进入数据智能时代,但很多育种单位还是停留在传统育种阶段,仍依赖于“用牙咬、用眼看、用秤称、用尺量”的初级技艺,极大限制了新品种选育的效率。

“传统育种主要依靠育种人员经验选种,通常需要8-10年的培育周期,后期还要排除很多意外因素。目前发达国家正在从‘分子育种’向‘智慧育种’升级,通过模拟作物生长气候、土壤以及生长周期等信息,综合各类数据进行智能育种决策,从而大大缩短育种的周期和时间,这对我们既是技术赶超的机遇也是挑战。”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副所长周文彬表示,未来希望通过“智慧育种”项目把中国育种的时间缩短一半,从10年缩短到5年甚至更短。

在接下来的合作中,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将依托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等基础条件,借助阿里巴巴在大数据处理、存储和分析等方面的经验和优势,构建覆盖作物育种全链条、智能化的“智慧育种公共服务平台”,为国内育种专家提供公益、普惠的研究,实现作物育种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提高作物育种信息化水平和育种效率,为绿色、高效、优质等突破性新品种选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记者 何星辉)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