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对外公布,近日,由自贡恐龙博物馆研究馆员彭光照、叶勇和副研究馆员江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等中外古生物学家学组成的研究团队,在自贡市富顺县发现了一批保存良好的恐龙足迹。其中,包括一个长仅10.2毫米的微小恐龙足迹,有可能揭示了兽脚类恐龙的早成性或极早成的发育策略。
据了解,本次参与研究的单位有自贡恐龙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德国古爬行及两栖动物博物馆、美国查尔斯顿学院等,相关论文将发表在本期的《历史生物学》杂志上。
据介绍,1998年7月,富顺县永年镇五里村村民丁永富、丁永健兄弟为解决家里日常洗菜、洗衣等用水,决定利用自家房屋旁边的空地开挖一口池塘来蓄水。于是,丁家兄弟将开采出的长条形石块铺在池塘四周,当做垫脚石方便大家行走。虽然人们在行走过程中有时也注意到有些岩石表面布满“鸡爪”似的形状,但是大家并没有多想。随着近年来恐龙足迹化石的不断发现、恐龙足迹研究不断深入和宣传报道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人对恐龙足迹化石有了更多认识和了解。
2017年4月,丁永富的女儿丁丽在网上发布了几张老家池塘旁边的垫脚石照片,并询问照片上的“鸡爪”是不是恐龙足迹。自贡恐龙博物馆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与丁丽取得联系。同年5月初,自贡恐龙博物馆先赴实地进行查看,确认是恐龙足迹无疑。5月中旬,自贡恐龙博物馆在与对方协商好以后,将这些恐龙足迹化石征集回自贡恐龙博物馆收藏保护并开展研究。
自贡恐龙博物馆本次征集的标本有八块足迹板,为了精确勾勒足迹的轮廓,课题组使用了三维图片重建,数据分析可视化和三维点云处理软件制作了三维图片,在这个过程中,五号岩板上面一个非常微小的足迹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五号岩板约0.35平方米,上面至少有44个三趾型足迹,足迹密度约为120个足迹每平方米。其中一个足迹非常小,它长10.2毫米,宽9.6毫米,有三个明显的趾头,其中第三趾最为突出,没有清楚的趾垫,每趾上都有一个相对较钝的爪印,该足迹也是目前中国记录的最小的恐龙足迹。
“作为一种典型的遗迹化石,该恐龙足迹蕴含了丰富的信息,是恐龙当时的动态行为的缩影。恐龙足迹学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可以有效判别当时当地动物群的组成,而且这些信息正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骨骼化石的局限性。”相关学者介绍,如果富顺微小足迹确实记录了幼年兽脚类恐龙在生命非常早期所留下的足迹,这很可能表明了一种早成或超早成的发育策略。早成或超早成是主龙类的古老特征之一,已经出现在部分恐龙(如伤齿龙类、反鸟类)及其它脊椎动物(如翼龙类)身上。同时,可以根据恐龙足迹,判断恐龙当时的运动状态,如行走、奔跑甚至游泳等。
据悉,自贡市富顺发现的足迹组合扩大了该地区下侏罗统地层的恐龙化石记录,这也是第一次记录自贡侏罗纪时期微小型兽脚类恐龙足迹,揭示了兽脚类恐龙的早成性或极早成性,也可能存在微小成年造迹者存在的可能性。大量的跷脚龙足迹等足迹,表明当时当地兽脚类恐龙的高丰度,这些兽脚类恐龙被证实广泛分布在侏罗纪早期的四川盆地,该发现对恢复该地区古生态、古地理、古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刘刚 江山 李毅)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