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获悉,2021年,包头交大赛福尔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大赛福尔)完成高纯氧化铝生产工艺升级改造,产能由150吨/年提升至1500吨/年。“我们的项目优势就是可以低成本制备出纯度超过5N的高纯氧化铝,同时还可以在原材料中添加稀土元素,制备出微量稀土元素均匀分布的高纯氧化铝,改善蓝宝石晶体的冲击韧性,提高彩色蓝宝石色彩亮度与均匀性,大大扩展蓝宝石在光学透过材料的应用,填补了国际稀土高纯铝制备技术空白。”技术升级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张佼教授说道。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包头稀土高新区聚焦前沿技术领域,全力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让产业链和创新链发生可逆反应,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破解‘产业旱地’难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走出‘技术孤岛’困境,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让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聚焦重点 推动科技强区成势见效
包头市威丰稀土电磁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丰电磁)实施的“高磁感取向硅钢”项目首创“隧道式取向硅钢连续高温罩式退火炉”工艺,产能提高20%,获得专利13项,填补国内空白;研发出最薄达到0.02mm、最窄能分到6mm的取向硅钢带,是全国唯一一家全工序、全流程生产极薄取向硅钢带的生产企业。
威丰电磁负责研发的副总经理刘宝志表示:“这得益于稀土高新区的政策措施,从鼓励企业设备升级、产业协作配套、填补产业空白等方面引导我们以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层次不断提升。”
近年来,稀土高新区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破解“产业旱地”难题。依托现有高等院校、院士工作站、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向产业领域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引导企业扩大规模、提高集约度、做优产业品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重塑产业链条。
长安永磁的稀土永磁电机、稀宝博为的永磁磁共振系统、英思特的磁组件、江馨微的微型驱动马达等产品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天和磁材新能源汽车用磁材项目等终端应用项目加速推进,终端应用产值增长43%,为稀土产业注入强劲动力。
稀土高新区工信安监科技局负责人王黎莉介绍,稀土高新区建立起双向征集反馈、院企双向对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跟踪服务、基地承接项目等五项工作机制,鼓励稀土科研院所本土化、接地气发展,助力企业攻关解决核心技术难题,通过自主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壮大。
筑牢载体 创新平台能级实现跃迁
让技术走出深闺,是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的题中之义。“为了帮助企业走出‘技术孤岛’困境,我们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供平台,让细分行业抱团发展,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激情。”王黎莉说道。
眼下,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已建成“稀土特钢中试线”,生产在高铁、军工、核电及装备制造等领域的高端稀土特种钢坯料与特材,实现尖端高品质稀土特种钢的示范,带动钢铁产业提档升级。
依托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和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科技资源优势,累计追踪高技术成果40项,新孵化落地高科技企业5家,累计在孵高科技企业42家。
发挥创新驱动作用,实现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科技创新为产业赋能,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稀土高新区围绕稀土、铝铜、装备制造等产业链条,充分发挥9家院士工作站和5家国家级、52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作用,引导企业与研发机构合作共建创新载体,完善产学研联合创新组织架构,不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目前,引导企业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组建稀土永磁VCM组件产业技术联盟、中国永磁传动产业技术联盟、储能蓄热技术应用产业联盟等12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同时,稀土高新区围绕现有产业体系,与北京工信研拓技术转移公司签署“包头稀土高新区海外创新中心建设合作协议”,搭建海外创新资源对接渠道,力争在高端装备制造、金属新材料、医疗、先进环保产业等领域引入优质项目并实现产业化。牛津大学先进制造业团队、德国工业4.0项目团队、俄罗斯人工智能项目团队先后来包实地走访英思特稀磁、华鼎铜业、震雄铜业等企业,并与金山磁材、稀宝博为开展先进金属材料技术和先进远程医疗监测技术对接视频会。截止目前,已成功举办技术对接会7场,发布企业技术需求30余项,对接技术成果50余项。
2021年上半年,稀土产业、铝铜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63.5%、44.8%、85.4%,分别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9、17.9和9.1个百分点。稀土永磁、储氢、抛光材料产量分别增长38.2%、28.7%、67.8%,储氢和抛光材料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记者 张景阳 通讯员 李宝乐)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