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业界 互联网 行业 通信 科学 创业

中国空间结构行业快速发展 首创球形全方位加载装置

来源:科技日报 2021-11-04 09:05:41
A+ A-

上海世博会的世博轴、杭州奥体中心的大莲花、中国天眼FAST的反射面背架……区别于一根横梁撑起整个屋盖,由索、杆、梁、膜等单元组成的现代空间结构,形式多样、造型美观且工业化程度高。

结构好比是建筑物的骨架。然而,从科学设计到高效施工,一系列难点长期困扰着我国空间结构行业的发展。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罗尧治教授团队,经过30年产学研联合攻关,在新型结构理论与设计、建造技术等方面取得多项系统性、引领性成果,并广泛应用于机场、高铁、会展、能源等领域及国家科学工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从空间结构大国向强国迈进。

在11月3日召开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罗尧治领衔的“现代空间结构体系创新、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空间结构行业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各类会展、机场、高铁项目更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也呼唤着空间结构技术的进一步提升。

2007年,位于浙江绍兴的曹娥江大闸兴修,按照传统的方案是做成梁板结构的平面受力体系,罗尧治团队却将空间结构体系“移植”过来,设计成了仿鱼的双拱形空间桁架结构闸门,仅在闸门用钢量上就节省1600万元,由于整体重量的降低,机电设备又省了一大笔成本,同时还解决了涌潮造成的结构疲劳和泥沙淤积问题。团队凭此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空间结构体系的创新离不开新型节点形式,新的节点形式是否有足够的承载力,相应加工工艺与构造是否满足设计的要求,一般要做足尺试验来验证。”罗尧治介绍说,传统方案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不同工程项目的不同节点形式定制不同的加载反力装置,做完试验后,相应的反力装置也就报废了。

为此,团队首创了球形全方位加载装置,解决了多点多向精准加载问题。就像一个“通用模板”,它可以满足空间全方位、十个加载点的试验需求,同时一体化集成了机电和数据采集设备,不同形式的空间结构节点只要采用同一装备就能完成试验。这套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试验装备,可以降低试验成本50%以上,提高效率4倍以上。

经过兴修曹娥江大闸、设计北京北站新站房新型张弦桁架雨篷结构等工程实践,团队开始在自主创新中谋求突破,创建了索杆张力结构形态协同设计、网格结构精细化分析、可动结构分析等理论方法,创新发展了现代空间结构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世博轴”、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国家大剧院……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空间结构工程中的一个个核心难题得以解决。

最近十年,中国空间结构科技开始领跑世界,诸多国外大型工程项目采用中国方案。其中,不少出自该团队之手,团队目前应用工程遍布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项目逾千个。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室内主题公园——迪拜“City of Arabia”。

截至目前,该团队已培养600多位空间结构高层次人才,如蒲公英般带着本领落在各地,让带有团队基因的空间结构工程遍布中国。

“三十多年来,一直耕耘并热爱着空间结构事业,我的理念是立志成为行业科技创新进步的引领者和推动者。”罗尧治说,“团队很幸运地与行业一同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跟踪借鉴到自主创新的过程,未来我们也将继续与时代、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为空间结构的再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洪恒飞 吴雅兰 记者 江耘)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