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业界 互联网 行业 通信 科学 创业

产业数字化进入发展快车道 数字化平台助力转型升级

来源:科普时报 2021-11-05 08:41:57
A+ A-

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应用大规模发展,渗透在全国上下,串联于行业之间的数字化转型大潮汹涌且持续。

数字化转型已然是大势所趋,而公众所关心的是目前数字化转型处于什么阶段?是否已经有了可以量化的指标?日前,《数字化转型指数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的出炉引发广泛关注。这份报告聚集数字产业,分层次重构指标体系,以实现更立体、深入洞察产业互联在全国各地的发展水平,在解析各界关心的问题的同时,也为推进各行各业数字化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参考。

产业数字化进入发展快车道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8.6%,并保持9.7%的高位增长速度,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

在社会经济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借助AI、云计算等新技术来提质增效、寻求新的增长空间,已经成为产业界数字化的共识,但目前来看,许多传统行业和业务场景落地的“上云赋智”还存在许多困境,从而也导致企业间数字化转型差距持续扩大。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政策所副所长高晓雨表示,企业间数字化转型呈现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在于“数字基因”的浓度,具体表现在数字化创新意识、显性或隐性的数据资源和数字化能力。“互联网这样的数字原生企业天然具备数字基因,因此数字化发展速度很快。而传统企业大多不具备天然的数字基因,需要进行后天改造,整体上推进数字化进程缓慢。”

具体到行业数字化规模上来看,《报告》中数据显示,2020年电商和金融产业领先优势明显,是行业均值的3倍多;文创和行业工具紧随其后,也达行业均值的1.5倍以上。传统产业中,广电优势最明显,2021年Q1同比增长近300%,医疗、制造、教育和零售紧随其后,呈现高速成长态势,而这些数字化高潜行业具有广泛应用场景。如广西医科大一附院就搭建了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仅基于微信生态产品打造患者和医生的在线直联通道,支持高效的医患沟通。患者通过小程序就能够便捷进行门诊、护理、体检等预约和服务。

数字化平台助力转型升级

相对而言,数字化高潜行业持续发力带动传统行业数字化普遍加速,传统产业“上云”量与“赋智”量都在进一步赶追,与此同时,一些平台性质的机构也在极力弥补着企业间的数字鸿沟,提出平台普惠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催化剂作用,助力实体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高晓雨认为,数字化平台生态的健康发展,是推动行业企业间数字化鸿沟缩小的重要原因之一。数字化平台可持续降低数字化技术应用门槛,大幅减少数字化应用上线和更新时间;能形成网络效应,让所有连接参与者都能从平台生态中获益;能提供普惠性的支持和扶持,为生态中的数字化后进者提供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各方面的帮扶,有效支持了大量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帮助解决这些企业由于缺乏相应资金和能力导致的不敢转、不会转问题。

数字化与城市发展融合共生

对于行业、企业而言,数字化决定着其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对于城市而言,则是综合智慧化实力的体现。

高晓雨表示,产业数字化与城市数字化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一方面,产业数字化在不同城市的进程不同,体现了各城市数字化的特色。另一方面,城市数字化是产业数字化的基础,城市数字化建得好能有效保障和加速产业数字化进程。”

有研究表明,“北上深广”稳居数字经济一线,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遥遥领先。考量标准则以城市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产业、数字化治理及数据价值化等指标为依据。

就数字化治理方面而言,国内一线城市已经走在了最前面。如北京某街道社区利用智能管理平台高效完成抗疫工作,快速建设部署电子出入码功能,整合腾讯系特色生态产品,构建了统一的“防疫专区”入口,充分调动宣传通知功能,从而保证最新防疫政策上传下达。

对于城市而言,“用云”和“赋智”的指数跟其数字化转型步伐基本是同频共振。《报告》就以这两个关键词,聚焦绘制出一张城市数字化转型“脉动地图”。从趋势来看,今年数字化转型指数整体持续走高;从城市来看,上海、北京稳居第一梯队,深圳、广州随后,武汉、南京、天津位居全国10强,充分展现出数字新一线城市潜力;从区域来看,城市数字化转型呈现由东部发达省市向中西部省市扩散的特征。以关中平原、长江中游为代表的中部地区、以三四线城市为代表的下沉市场凭借发展速度引人侧目,借着数字化浪潮崛起的黑马城市也开始初见雏形。

总体而言,城市数字化转型增长动能强劲,但也面临疫后趋缓的压力;国内11大城市群贡献80%的数字化规模,一线城市持续领跑,数字新一线城市为数字化转型新主力,中西部的数字化增速持续超越东部发达地区。

“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必选项,提纲挈领指引着社会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但都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才能看到最终的成果。”高晓雨表示,从长期趋势看,数字化转型指数将持续走高,体现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共生的大趋势。与此同时,数字化进程可能面临疫后趋缓压力,需要营造更好的空间和环境,发掘更多长期性的、刚需型的场景,持续鼓励数字化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记者 陈杰)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