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业界 互联网 行业 通信 科学 创业

聪明的卫星,自己会选照片

来源:科技日报 2021-12-10 17:55:30
A+ A-

科技日报记者 刘艳

“天算星座”先导技术试验卫星

12月10日,“天算星座”试验卫星成功在轨工作,华为云“云边一体”方案首次在太空验证。

天算星座首席科学家、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王尚广介绍,前期测试数据表明,通过卫星与地面站协同推理,计算精度提升了50%以上,卫星回传数据量可减少90%。

审美在线的朋友,总能精挑细选最合适的照片再传给你。中国刚刚试验成功的这颗卫星,就有这个特长。它使用了华为云贡献的独门秘籍。

“天算星座”计划

天算星座一期共6颗卫星,包括2颗主星、2颗辅星及2颗边缘星,预计2023年完成,将引领中国的6G网络和卫星互联网。

这个计划由北京邮电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与天仪研究院共同发起,华为云是首批合作共建单位。

天算卫星,用到了华为大力研发的“边缘计算”系统。

所谓边缘计算,就好比升级的人体神经系统,不光一个大脑,手指头上有脑,脚后跟也有脑,手脚运动时,许多简单任务不需要中枢遥控,自己就能计算。

引入边缘计算的天算卫星,表现得更聪明了。

比如,过去的卫星照片,大部分信息是没用的,需要地面细节,照片上却有大片的云,浪费宝贵的下传流量。

而天算卫星先使用AI推理,丢弃人们不感兴趣的低质量图像,再传照片给地面分析。

这样一来,报告生成的时间,从过去1天缩短到1小时。

同样的原理,卫星还可以在轨比较暴雨前后图片,预测到山体坍塌风险,发出预警。

王尚广教授介绍,华为云研发并开源的云原生边缘计算平台KubeEdge,及它的边云协同AI能力Sedna,在天算卫星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有了KubeEdge,卫星好比一个用APP的手机,需要什么功能,随时安装。

卫星变聪明,难度可不小。

第一难题是散热,CPU要散热,但太空里可没有空气对流。所以,计算任务要限定时间;而且要有防热的空间设计。

第二难题是外太空的高能粒子可能穿透卫星,把电路里的0变1,1变0;错误计算的风险大大上升。为此,要有冗余备份好及时纠错。为此,天算卫星采用了软硬备份的双重保护。

此外,计算平台与卫星的适配,也是一个难题,为了保障卫星的重量、空间、存储、能耗、姿态,计算平台做了不少优化,软件“瘦身”,大大减少资源消耗。

为了保证在太空极端环境下正常工作,天算卫星成型前,通过了近百次严苛的稳定性测试。

据介绍,天算星座将在应急通讯、生态监测、防灾减灾、城市建设等领域大显身手。

(图片提供:华为)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