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服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制定实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建设科技北京。”“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沙龙日前在中关村科学城举行,本次沙龙由北京市科协主办,北京科技大学和北京市科协创新服务中心承办。
全国政协委员、时代集团公司总裁王小兰,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室主任、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原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委员王汝芳,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管理创新与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李晓轩,北京科技大学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教授郑文跃,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海淀区政协委员张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学校总校常务副校长、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校长周建华,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董事长、海淀区政协委员张文宁7位专家围绕沙龙主题进行研讨交流,建言献策。
北京科技大学度学院院长李云飞说,制定实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本次沙龙旨在针对新冠疫情对重塑世界格局的影响日益凸显,我国外部发展环境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分析把握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寻求有效对策,对制定实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提供专家咨询建议。
王小兰认为,科技创新与发展方面主要存在的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还未破题,国际化人才的吸引和开放合作的制度通道还没有很好解决。她提出,加强新型研发机构与民营企业合作。创造政策优势,做到有效市场和有为的政府结合,打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最大限度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加强技术方、创业者、投资方三位一体的闭合体制机制及政策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打通企业界进入教育界的通道,合作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聚焦新经济、新能源,研究北京未来产业发展等。
王汝芳提出,可以从国际交往和联系、示范了什么、引领了什么、有什么原创性的东西等方面设定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指标和尺度。他认为,北京产业发展应有三个维度,一是面向未来的朝阳产业;二是要选择如人工智能这样的,创新中心和制造中心能适度分离的产业;三是研发中心能变成总部经济。针对如何推动北京科技创新与发展,他提出了四个“新”,即人才的吐故纳新、企业的推陈出新、模式创新与工程化创新之间的结合,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创新发展才能落到实处。他还强调,从国家角度、国际维度来解决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的创新发展问题。
郑文跃认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才集聚和人才管理,需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在房价等生活条件上的支持力度等。应授予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的权利,让科技人员自主推广并受益他们的创新果实,在政策上最大限度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在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评价标准和尺度设定上,应基于实际效应,如机构吸引人数,立项数目及价值、解决的技术难题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度等。对北京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他提出,应发展清洁能源(氢能)、智能技术及应用、改善人民生活的技术等。
张雨强调先行先试在科技创新工作推进中的重要性,明确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三个创新主体并行,制定科技政策,打造好科技创新的生态优势。制定政策措施,保障专家、教授等高端人才能体面开展创新活动,用政策吸引国际高端创新人才。重视在北京的创新成果和专利、知识产权外溢,发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全国的创新和引领、辐射作用。
周建华分析了科技创新发展与后备人才输送之间的紧密联系。他认为中国的未来在创新,科技创新与孩子培养息息相关,须逐步改善从教者的相关政策支撑问题、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问题,以及孩子早期培养“一横一纵”“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机制问题,通过建立完善后备人才的培养,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新鲜血液。如何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质,他认为,一是育人目标要引领,强调科学素质也强调人文素质;二是课题是载体,不仅是国家考试的部分;三是课堂是阵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四是师资,北京想真正成为教育高地,未来拼的是吸引多少最优秀的人才从教;五是资源,用好科技馆、博物馆、大学实验室,甚至工厂、农村、部队等培养科技人才的资源;六是评价和杠杆;七是小手与大手互拉。
李晓轩认为,国际科技中心代表的是国家最高水平,达到这个高度需要和国家整体发展紧密相连。国家要继续提高科技发展的高度,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国际认可度,让人才、企业能引进来。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涉及政产学研各方面,抓住企业和产业发展关键,把营商环境搞得更好。在发展战略方面,把握好科学研究自由度、企业家自由度与政策制度规范之间的平衡,创造相对宽松的创新环境。
张文宁结合创建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提出“一二三” “十百千”发展战略:一是围绕“碳”这个国际课题、国际话题,围绕碳中和组合的国际基金发力;二是产业界要围绕国际国内双循环这个国家引领战略实现创新发展;三是面临一产、二产、三产在全球重新变换态势,围绕三个产业,在世界上发出中关村应有的声音;四是推动超过十个国家以上、一百个以上的国际机构落在科技园区;五是打造千亿级产业生态,为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李云飞总结了专家们的建议,分享了之前访谈两院院士时得到的建议与启发。他提出,应深化科协系统改革,建设体现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协同创新特点的大科协,形成北京科学共同体;发挥思想先导作用,建设高端科技智库,加强科学思想文化环境建设,提升北京科技创新思想活跃度,打造北京科学思想之都、中关村科学思想城;创新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推动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融合发展,把海淀区作为试点,打造具有国家影响力的首个科技公民培育示范区等。
据悉,作为本次沙龙的延伸,承办方还将访谈两院院士,听取两院院士意见建议,最后形成北京市科协专家建议。
(北京市科协供图)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