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业界 互联网 行业 通信 科学 创业

一份特别的数据报告:84年后,我们这样铭记国耻

来源:科技日报 2021-12-13 05:55:33
A+ A-

新华社记者 蒋芳 邱冰清

84年前的12月13日,南京城破,30万同胞惨死在侵华日军的屠刀之下。84年后,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

从60到22984:传承的队伍正在变大

这是一个一直在缩小的数字:1987年,南京首次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进行统计,记录在册的幸存者有1756名,截至目前仅剩61人。

这是一个一直在扩大的数字:1994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成立紫金草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者最初仅60人,发展至今已有22984人。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志愿者吉川淳子(左)在向参观者进行讲解(2019年3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已经去世的幸存者赵斌曾是第一批志愿者。直到去世前几天,他还在纪念馆内义务服务。

已故南京保卫战老兵、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高山的儿子李真铭,经常在南京大屠杀史实展的“南京保卫战”展区前,结合父亲的亲身经历,讲述血与火的历史。“父亲生前常来纪念馆参加志愿讲解,父亲不在了还有我。”他说。

来自日本的黑田薰是纪念馆的第一位国际志愿者。1997年,她第一次参观纪念馆,看着眼前的森森白骨,她开始尽己所能将真相传播给日本民众,并在2008年戴上“紫金草”的徽章,成为一名国际志愿者。

从2008年开始,来自美国、法国、韩国、日本等国的志愿者来到纪念馆,用英语、法语、韩语、日语等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并在纪念馆史学研究、文史资料翻译、国际交流活动中发挥专长。

22余万条留言:记住历史,而不是记住仇恨

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纪念馆尾厅设下了留言区,2019年至2021年,这里留下了221939份观众的“答案”。

这些留言中,“历史”“铭记”“和平”“勿忘”“中国”等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不少人表示,走进纪念馆前,脑子里最清晰的是一个数字——30万;走进纪念馆后,才了解了这个数字背后的含义。

表达“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留言高达6.7万多条,成为留言最多主题。有观众写道:“曾觉得无法原谅日军侵华的罪行,但参观完后觉得要记住的是历史,而不是仇恨。”

“90后”“00后”观众的留言占比超过80%,有的孩子还不会写字,用拼音写下希望世界和平、长大后要报效祖国的心声。

境外参观者留言1564份。他们频繁提及“同样”一词,表达了“感同身受”的心理,以及对“人类和平”的祝愿。

绕地球17圈半: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南京安全区”和平徒步寻访活动已经连续举行了6年。前五年的冬天,一群南京人以脚步丈量 “南京安全区”,以行动致敬国际人士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保护平民的人道主义援助。

今年第六届徒步活动采取了不限制城市和场地的方式,短短半个月期间,超7万人参加活动,相关APP记录到的里程数超过70万公里,“和平足迹”绕地球17圈半。

1937年南京沦陷前夕,包括约翰·拉贝在内的20多位外籍人士冒着生命危险商议并组成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设置了25个难民收容所,在此后南京的至暗时刻救助了25万多名中国难民。

2020年4月,约翰·拉贝的后人,身在德国海德堡的医生托马斯·拉贝向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打电话求助,请中方为他所在的医院提供几种急缺的抗疫药物。最终,我国多方筹措,联系药企紧急增产,克服交通运输难题,将指定药品、防护服、口罩等医疗物资及时送到了托马斯·拉贝手上。

这份跨越民族与国家的爱,历经84年,不仅没有消散,反而历久弥坚,也感动了更多人。

“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拉贝的家人与中国人民间持续了四代的友谊,证明了这一点。”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