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精”“亲力亲为”“工作起来没有时间概念”,这是熟悉仇帅辉的同事对他的评价。
仇帅辉是哈尔滨新光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民品事业部副总经理。2010年,从东北农业大学毕业进入公司工作不久,仇帅辉就碰上了难啃的硬骨头。公司承担的一项重大国防项目,在光电载荷研制过程中,有一项核心技术一直攻克不了,大半年的时间处于胶着状态,科研团队倍感压力,士气比较低迷。此时,仇帅辉主动请缨,担任项目科研攻关的负责人。
光学试验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涉及光学、机械、控制、图像处理等多个专业。他一方面从小的技术细节入手,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一方面鼓舞团队科研人员,使大家拧成一股绳。有技术人员遇到难题,他就帮忙调试或者协调公司给予技术支持。有人因长期加班,家里有老人孩子没人照顾,他就派同事过去帮忙,解除后顾之忧。“工作起来完全没有时间观念,整整三个月,他就像一个陀螺,和科研团队吃住在实验室。即便是最难的时候,也看不到一点灰心气馁,只想着如何解决问题,这股劲头极大提振了科研团队的士气。”新光光电民品事业部综合部调度刘东说。
“精度更高、误差更小!”因对每一个技术细节都精益求精,他在工作中显得非常严苛,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与他共事11年的民品事业部产品开发部副部长徐守光给记者列举了一件工作中的小事:光学镜片和结构件配合在一起输出成像后存在一定偏差,都是微米级的,比头发丝还细几十倍,从整体成像质量来说,在误差范围内,已经算达标。但仇帅辉对细节抠得非常细,执意要求科研团队重新调整,精度要更高。结果证明,缩小误差后,成像质量还是不够理想,需要再精确。
徐守光坦言,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对于精密装置来说,往往是被忽略的一点小偏差,累积到一起最后造成整个系统的失败。科研工作中,需要每一个环节尽可能做到极致,容不得半点马虎。”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仇帅辉在科研攻关中对细节的追求和拼劲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从不理解到认同,他带领科研团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所参与或承担的项目先后荣获国家国防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和二等奖,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套薄膜式雷达/光学复合仿真系统,并获得多项发明专利。
2018年,仇帅辉调任民品事业部,承担民品方向多个重要科技项目研制工作。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想为抗疫做点事的仇帅辉筹划研制一款新型远红外测温仪。2020年,大年初二,他一一拨通同事们的电话,迅速组建团队。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研发。设计、实验、测试、改进……每天凌晨,生产工人休息后,仇帅辉还要带领科研团队针对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复盘。困了,就在实验室墙角的垫子上眯一会儿;饿了,泡面、火腿肠对付一口。团队人员说,那会儿喝得最多的就是提神的饮料。“春节期间,本应是阖家团圆、喜气洋洋的氛围,看到自己生活的城市由平时的繁华热闹变得寂静萧条,心里特别不好受,想着让产品尽快派上用场。”仇帅辉说。
仅用5天时间,新型测温仪研制成功。可在30米半径范围内,远距离、非接触测温,精度能达到上下浮动0.1摄氏度以内。该款测温仪快速而有力地支持了机场、医院、火车站、学校等人流密集场所的体温筛查工作,为疫情防控贡献了科技力量。
除了人体测温仪,仇帅辉还致力于智能变电站巡检系统、森林防火、履带机器人、消杀机器人、管廊机器人等产品的研制量产及推广。即便走上管理岗位,他对很多基础性工作依然亲力亲为。
一年冬天,仇帅辉领着团队技术人员到黑龙江某变电站做智能输电视频巡检系统设备的安装测试,输电塔在深山,车到山下就没路了,只能步行。零下30多度的极寒,风吹得人睁不开眼睛,一行人背着几十斤的设备,蹚着过腰的积雪,艰难行进,身上所有冒气的地方都挂了冰。“走的时候冒汗,到输电塔下边安装加调试,一站就是三个多小时,里外冻个透心凉。”提及这段经历,徐守光至今难忘,设备调试是个精细活,不能戴手套,包括仇帅辉在内,团队的科研人员都生了冻疮,现在还会隐隐发痒。
“很多输电线路地处深山,对于巡线工人来说是个苦差事,遇到暴雪等极端天气,人根本进不去,一旦发生停电,对百姓生活和企业生产影响极大。智能巡检系统应用后将自动巡查、预警,能及时发现问题。”仇帅辉说。
走上管理岗位后,仇帅辉不仅负责前端的技术研发,还要做后期的市场运营。很多同事劝他:“有技术团队在现场把数据拿回来就够了,别遭这份罪。”他说:“只有到使用一线去,了解产品的第一状态,才能知道未来产品往哪儿走;只有看到产品遇到什么困难,才能知道给你们协调什么样的资源;只有了解产品的应用现状,才能知道整个团队的科研方向。”
从输电塔到瞭望塔,从极寒到热带,从沙漠到森林,从高精尖的国防科技攻关到社会民生服务,在科技创新的路上,他一直在努力奔跑。
“国防的强大,我们不仅是见证者,还是参与者,何其有幸!”国庆阅兵时,看到电视上的画面,仇帅辉发自内心地感到骄傲和自豪,“公司是具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基因的企业,哈工大‘800壮士’科研报国的精神和传统对企业和我个人影响至深。能用自己所学为国家、社会做点事,是科研人员的幸福,更是使命和责任。”
(本报记者 张士英)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